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2339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涉及绿化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主水管、三通、管路Ⅰ、管路Ⅱ、与管路Ⅱ的末端相连通的分管路Ⅰ、与管路Ⅱ的中间部分相连通的分管路Ⅱ、与管路Ⅰ的末端相连通的分管路Ⅳ、与管路Ⅰ的中间部分相连通的分管路Ⅲ、设置在分管路Ⅰ末端的洒水口Ⅰ、设置在分管路Ⅱ末端的洒水口Ⅱ、设置在分管路Ⅲ末端的洒水口Ⅲ、设置在分管路Ⅳ末端的洒水口Ⅳ,所有水口电驱动开关水口,洒水口Ⅰ与洒水口Ⅱ通过逻辑控制开关Ⅰ控制,洒水口Ⅲ与洒水口Ⅳ通过逻辑控制开关Ⅱ控制,逻辑控制开关Ⅰ和逻辑控制开关Ⅱ为互锁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既能保证洒水抑尘效果,又能快速避让行人。能快速避让行人。能快速避让行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绿化环保设备
,尤其是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洒水车主要用于园林绿化的喷洒灌溉、高速隔离带植物灌溉、路面清洗、路边景观的喷灌。常规洒水车在市政道路进行洒水抑尘作业时,一般通过车辆左后方和右后方的洒水口实现,而在洒水过程中遇到有行人或非机动车通过,需要操作者快速关闭洒水口以避让行人,但是会造成一段路面漏洒,大大降低了洒水抑尘的效果。另外,现有的洒水车的洒水面积固定,在遇到路面较宽或较窄时,不能依据实时情况调节洒水面积进行调节。同时,洒水车对路面的冲击压力不足,不能对路面进行必要时彻底的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既能保证洒水抑尘效果,又能快速避让行人。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包括与水源相连通的主水管、与主水管相连通的三通、与三通相连通的管路Ⅰ和管路Ⅱ、与管路Ⅱ的末端相连通的分管路Ⅰ、与管路Ⅱ的中间部分相连通的分管路Ⅱ、与管路Ⅰ的末端相连通的分管路Ⅳ、与管路Ⅰ的中间部分相连通的分管路Ⅲ、设置在分管路Ⅰ末端的洒水口Ⅰ、设置在分管路Ⅱ末端的洒水口Ⅱ、设置在分管路Ⅲ末端的洒水口Ⅲ、设置在分管路Ⅳ末端的洒水口Ⅳ,所述洒水口Ⅰ、洒水口Ⅱ、洒水口Ⅲ、洒水口Ⅳ为电驱动开关水口,洒水口Ⅰ与洒水口Ⅱ通过逻辑控制开关Ⅰ控制,洒水口Ⅲ与洒水口Ⅳ通过逻辑控制开关Ⅱ控制,逻辑控制开关Ⅰ和逻辑控制开关Ⅱ为互锁开关。
[0006]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分管路Ⅰ中间部分的外侧喷水口Ⅰ、设置在分管路Ⅱ中间部分的内侧喷水口Ⅰ、设置在分管路Ⅲ中间部分的内侧喷水口Ⅱ、设置在分管路Ⅳ中间部分的外侧喷水口Ⅱ。
[0007]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Ⅱ、外侧喷水口Ⅱ都向内侧开口,内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Ⅱ相对设置,外侧喷水口Ⅰ和外侧喷水口Ⅱ相对设置。
[0008]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Ⅱ、外侧喷水口Ⅱ的喷水的口径小于洒水口Ⅲ、洒水口Ⅳ、洒水口Ⅰ、洒水口Ⅱ的开口口径。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分管路Ⅰ和分管路Ⅱ与管路Ⅱ相互垂直,分管路Ⅲ和分管路Ⅳ与管路Ⅰ相互垂直。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洒水口Ⅰ和洒水口Ⅱ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1.5m,洒水口Ⅲ和洒水口Ⅳ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1.5m。
[00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2]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既能保证洒水抑尘效果,又能快速避让行人。
[0013]外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Ⅱ、外侧喷水口Ⅱ便于直接喷淋靠近洒水车后方车轮处的扬尘,及时冲洗管路Ⅰ和管路Ⅱ,防止管路Ⅰ和管路Ⅱ的污损。
[0014]外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Ⅱ、外侧喷水口Ⅱ都向内侧开口,内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Ⅱ相对设置,外侧喷水口Ⅰ和外侧喷水口Ⅱ相对设置防止喷淋水飞溅到其他位置,无需手动控制就可以避免喷淋行人。
[0015]所述外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Ⅱ、外侧喷水口Ⅱ的喷水的口径小于洒水口Ⅲ、洒水口Ⅳ、洒水口Ⅰ、洒水口Ⅱ的开口口径,有效控制了外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Ⅰ、内侧喷水口Ⅱ、外侧喷水口Ⅱ的喷水孔径,在保证清洗管路Ⅰ和管路Ⅱ的情况下防止这些位置的水源浪费,还能保证在水口Ⅲ、洒水口Ⅳ、洒水口Ⅰ、洒水口Ⅱ处的水压,防止喷水的水压不够。
[0016]分管路Ⅰ和分管路Ⅱ与管路Ⅱ相互垂直,分管路Ⅲ和分管路Ⅳ与管路Ⅰ相互垂直有利于简化设备的安装,便于对喷水宽度的控制。
[0017]所述洒水口Ⅰ和洒水口Ⅱ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1.5m,洒水口Ⅲ和洒水口Ⅳ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1.5m,便于提升缩短喷水宽度的效果,直接缩短3米的喷水宽度,有效防止了行人被喷溅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洒水口电路控制图;
[0020]其中,1、主水管,2、三通,3、管路Ⅰ,4、外侧喷水口Ⅰ,5、内侧喷水口Ⅰ,6、内侧喷水口Ⅱ,7、洒水口Ⅲ,8、洒水口Ⅳ,9、洒水口Ⅰ,10、洒水口Ⅱ,11、外侧喷水口Ⅱ,12、分管路Ⅰ,13、分管路Ⅱ,14、管路Ⅱ,15、逻辑控制开关Ⅰ,16、逻辑控制开关Ⅱ,17、分管路Ⅲ,18、分管路Ⅳ。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如图1、与2所示,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包括主水管1、三通2、管路Ⅰ3、外侧喷水口Ⅰ4、内侧喷水口Ⅰ5、内侧喷水口Ⅱ6、洒水口Ⅲ7、洒水口Ⅳ8、洒水口Ⅰ9、洒水口Ⅱ10、外侧喷水口Ⅱ11、分管路Ⅰ12、分管路Ⅱ13、管路Ⅱ14、逻辑控制开关Ⅰ15、逻辑控制开关Ⅱ16、分管路Ⅲ17以及分管路Ⅳ18。
[0023]主水管1与水源相连通,三通2与主水管1相连通,管路Ⅰ3和管路Ⅱ14与三通2相连通,分管路Ⅰ12与管路Ⅱ14的末端相连通,分管路Ⅱ13与管路Ⅱ14的中间部分相连通,分管路Ⅳ18与管路Ⅰ3的末端相连通,分管路Ⅲ17与管路Ⅰ3的中间部分相连通,洒水口Ⅰ9设置在分管路Ⅰ12末端,洒水口Ⅱ10设置在分管路Ⅱ13末端,洒水口Ⅲ7设置在分管路Ⅲ17末端,洒水口Ⅳ8设置在分管路Ⅳ18末端,所述洒水口Ⅰ9、洒水口Ⅱ10、洒水口Ⅲ7、洒水口Ⅳ8为电驱动开关水口,洒水口Ⅰ9与洒水口Ⅱ10通过逻辑控制开关Ⅰ15控制,洒水口Ⅲ7与洒水口Ⅳ8通过逻辑控制开关Ⅱ16控制,逻辑控制开关Ⅰ15和逻辑控制开关Ⅱ16为互锁开关,分管路Ⅰ12和分管路Ⅱ13一次只能打开一个,分管路Ⅲ17和分管路Ⅳ18一次只能打开一个。
[0024]外侧喷水口Ⅰ4设置在分管路Ⅰ12中间部分,内侧喷水口Ⅰ5设置在分管路Ⅱ13中间部分,内侧喷水口Ⅱ6设置在分管路Ⅲ17中间部分,外侧喷水口Ⅱ11设置在分管路Ⅳ18中间部分。所述外侧喷水口Ⅰ4、内侧喷水口Ⅰ5、内侧喷水口Ⅱ6、外侧喷水口Ⅱ11都向内侧开口,内侧喷水口Ⅰ5、内侧喷水口Ⅱ6相对设置,外侧喷水口Ⅰ4和外侧喷水口Ⅱ11相对设置。所述外侧喷水口Ⅰ4、内侧喷水口Ⅰ5、内侧喷水口Ⅱ6、外侧喷水口Ⅱ11的喷水的口径小于洒水口Ⅲ7、洒水口Ⅳ8、洒水口Ⅰ9、洒水口Ⅱ10的开口口径。
[0025]所述分管路Ⅰ12和分管路Ⅱ13与管路Ⅱ14相互垂直,分管路Ⅲ17和分管路Ⅳ18与管路Ⅰ3相互垂直。
[0026]所述洒水口Ⅰ9和洒水口Ⅱ10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1.5m,洒水口Ⅲ7和洒水口Ⅳ8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1.5m。
[0027]使用方法:
[0028]由洒水车的水泵出水通过水管1经过三通2分别供给管路Ⅰ3和管路Ⅱ14,正常洒水作业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水源相连通的主水管(1)、与主水管(1)相连通的三通(2)、与三通(2)相连通的管路Ⅰ(3)和管路Ⅱ(14)、与管路Ⅱ(14)的末端相连通的分管路Ⅰ(12)、与管路Ⅱ(14)的中间部分相连通的分管路Ⅱ(13)、与管路Ⅰ(3)的末端相连通的分管路Ⅳ(18)、与管路Ⅰ(3)的中间部分相连通的分管路Ⅲ(17)、设置在分管路Ⅰ(12)末端的洒水口Ⅰ(9)、设置在分管路Ⅱ(13)末端的洒水口Ⅱ(10)、设置在分管路Ⅲ(17)末端的洒水口Ⅲ(7)、设置在分管路Ⅳ(18)末端的洒水口Ⅳ(8),所述洒水口Ⅰ(9)、洒水口Ⅱ(10)、洒水口Ⅲ(7)、洒水口Ⅳ(8)为电驱动开关水口,洒水口Ⅰ(9)与洒水口Ⅱ(10)通过逻辑控制开关Ⅰ(15)控制,洒水口Ⅲ(7)与洒水口Ⅳ(8)通过逻辑控制开关Ⅱ(16)控制,逻辑控制开关Ⅰ(15)和逻辑控制开关Ⅱ(16)为互锁开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用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分管路Ⅰ(12)中间部分的外侧喷水口Ⅰ(4)、设置在分管路Ⅱ(13)中间部分的内侧喷水口Ⅰ(5)、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刘福新乔阁朱玉强宋月辉葛江涛武永建靳永飞智宽赵英杰王世广徐超超邵丛中李铮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