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1439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涉及油缸领域,包括缸体,所述两个连接杆的底部对称设置有圆槽,两个限位块底部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进油阀的左侧设置有活塞室,活塞顶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两个导向块的顶部设置有导向室,滑块的顶部设置有适配槽,适配槽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通过设置的连接杆,在缸体的内腔进行活塞运动时,活塞会被带动在活塞室的内腔进行上下移动,此时连接杆会带动其顶部和底部限位块在圆槽的内腔中配合活塞的移动,相对的弹簧也会随着活塞的移动而移动,在进行活塞运动时,可有效的防止因为工作强度过大而导致缸体的受损。过大而导致缸体的受损。过大而导致缸体的受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油缸领域,特别涉及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油缸是输出力和活塞有效面积及其两边的压差成正比的直线运动式执行元件,它的职能是将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油缸的输入量是流体的流量和压力,输出的是直线运动速度和力,油缸的活塞能完成直线往复运动,输出的直线位移是有限的。
[0003]在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号:CN201720380477.6中公开了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包括缸盖、空气调节螺钉、活塞杆、油缸体、内排阀、下降缓冲阀、接头式防爆阀和活塞组成;所述缸盖通过密封圈连接于所述油缸体的上端,下方设有空气调节螺钉,所述缸盖密封连接有所述活塞杆,所述缸盖和所述活塞杆的接触处上端设有密封圈;所所述油缸体上且靠近所述缸盖下方处设有空气调节螺钉;所述活塞杆连接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油缸体的接触处也设有密封圈;所述活塞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内排阀、下降缓冲阀;所述内排阀与所述活塞的接触处设有密封圈;所述下降缓冲阀的下方对应设有接头式防爆阀;所述接头式防爆阀固定在所述油缸体上,此装置结构简单,且不能对缸体进行保护,防止其损坏,在进行活塞运动时,没有对活塞杆进行移动位置的限定,可能会导致其移动出现偏移。
[0004]因此,提出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包括缸体,所述缸体正面正中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油阀,所述出油阀的背面设置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对称设置有圆槽,两个所述圆槽的内腔对称设置有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底部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顶部的右侧设置有进油阀,所述进油阀的左侧设置有活塞室,所述活塞室的内腔插接有活塞,所述活塞顶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左右两侧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导向块,两个所述导向块的顶部设置有导向室,所述导向室正面和背面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顶部设置有适配槽,所述适配槽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顶部设置有防尘固定槽,所述防尘固定槽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防磨垫圈。
[0008]优选的,所述出油口开设在缸体内腔底部的正中,所述出油口和出油阀的背面相通。
[0009]优选的,所述圆槽有四个,每个所述圆槽对称开设在缸体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和活塞室底部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接杆的底部通过圆槽对称活动连接在缸体底部的内腔中,所述连接杆的顶部通过圆槽贯穿至活塞底部的内腔中并活动连接在其内腔。
[0010]优选的,所述限位块比圆槽大,所述限位块有四个,每个所述限位块对称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弹簧有四个,底部两个所述弹簧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在底部两个限位块底部的正中,底部两个弹簧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在两个圆槽内腔的底部,顶部两个所述弹簧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在顶部两个限位块顶部的正中,顶部两个所述弹簧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在活塞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
[0011]优选的,所述活塞活动连接在活塞室的内腔中,所述适配槽和导向块的尺寸相适配,所述第一连杆的顶部活动连接在导向室的内腔中,所述缸体内腔顶部的正面和背面开设有和滑块尺寸相适配的滑槽。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杆顶部的正中,所述第二连杆和防尘固定槽的尺寸相适配,所述防尘固定槽开设在缸体顶部的正中,所述防磨垫圈固定连接在防尘固定槽内腔的底部。
[0013]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该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通过设置的进油阀,液压油可从此处进入缸体内腔的底部,通过设置的出油口,在装置工作完成后,可将液压油导入至出油阀并排出缸体的内腔,通过设置的连接杆,在缸体的内腔进行活塞运动时,活塞会被带动在活塞室的内腔进行上下移动,此时连接杆会带动其顶部和底部限位块在圆槽的内腔中配合活塞的移动,相对的弹簧也会随着活塞的移动而移动,在进行活塞运动时,可有效的防止因为工作强度过大而导致缸体的受损。
[0016]2、该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杆,在活塞进行运动时,可带动第一连杆在导向室的内腔移动,第一连杆移动的同时会带动两个导向块在适配槽的内腔中进行移动,保证了第一连杆移动的稳定性,不会出现偏移的现象,在第一连杆移动时,会带动第二连杆在防尘固定槽的内腔进行上下移动,防尘固定槽可对第二连杆与缸体顶部的接口起到防尘作用,底部的防磨垫圈,可减少第二连杆与防尘固定槽内壁的摩擦。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正面的剖视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缸体;2、出油阀;3、出油口;4、连接杆;5、圆槽;6、限位块;7、弹簧;8、进油阀;9、活塞室;10、活塞;11、第一连杆;12、导向块;13、导向室;14、滑块;15、适配槽;16、第二连杆;17、防尘固定槽;18、防磨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2]如图1

3所示,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包括缸体1,缸体1正面正中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油阀2,出油阀2的背面设置有出油口3,出油口3开设在缸体1内腔底部的正中,出油口3和出油阀2的背面相通,出油口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杆4,两个连接杆4的底部对称
设置有圆槽5,两个圆槽5的内腔对称设置有限位块6,两个限位块6底部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7,弹簧7顶部的右侧设置有进油阀8,进油阀8的左侧设置有活塞室9,活塞室9的内腔插接有活塞10,圆槽5有四个,每个圆槽5对称开设在缸体1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和活塞室9底部的左右两侧,连接杆4的底部通过圆槽5对称活动连接在缸体1底部的内腔中,连接杆4的顶部通过圆槽5贯穿至活塞10底部的内腔中并活动连接在其内腔,限位块6比圆槽5大,限位块6有四个,每个限位块6对称固定连接在连接杆4的顶部和底部,弹簧7有四个,底部两个弹簧7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在底部两个限位块6底部的正中,底部两个弹簧7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在两个圆槽5内腔的底部,顶部两个弹簧7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在顶部两个限位块6顶部的正中,顶部两个弹簧7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在活塞10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活塞10顶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11,通过设置的进油阀8,液压油可从此处进入缸体1内腔的底部,通过设置的出油口3,在装置工作完成后,可将液压油导入至出油阀2并排出缸体1的内腔,通过设置的连接杆4,在缸体1的内腔进行活塞运动时,活塞10会被带动在活塞室9的内腔进行上下移动,此时连接杆4会带动其顶部和底部限位块6在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包括缸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1)正面正中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油阀(2),所述出油阀(2)的背面设置有出油口(3),所述出油口(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杆(4),两个所述连接杆(4)的底部对称设置有圆槽(5),两个所述圆槽(5)的内腔对称设置有限位块(6),两个所述限位块(6)底部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7),所述弹簧(7)顶部的右侧设置有进油阀(8),所述进油阀(8)的左侧设置有活塞室(9),所述活塞室(9)的内腔插接有活塞(10),所述活塞(10)顶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11),所述第一连杆(11)左右两侧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导向块(12),两个所述导向块(12)的顶部设置有导向室(13),所述导向室(13)正面和背面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滑块(14),所述滑块(14)的顶部设置有适配槽(15),所述适配槽(15)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杆(16),所述第二连杆(16)的顶部设置有防尘固定槽(17),所述防尘固定槽(17)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防磨垫圈(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口(3)开设在缸体(1)内腔底部的正中,所述出油口(3)和出油阀(2)的背面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升降油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槽(5)有四个,每个所述圆槽(5)对称开设在缸体(1)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和活塞室(9)底部的左右两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兵吉胡异胡永辉汤勇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科誉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