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浆料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1260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浆料反应釜,其包括立状布置的罐体,罐体上设置有用于投放铝灰的进料口、用于注水的配水口;罐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反应后的物料的出料口;罐体内设置有用于对处于罐体内的水、铝灰实施搅拌的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轴线相互平行布置的主搅拌桨与副搅拌桨,主搅拌桨的轴向与罐体的罐深方向一致;主搅拌桨下端的回转外轮廓大于主搅拌桨上端的回转外轮廓,且主搅拌桨下端的回转外轮廓侵入到副搅拌桨的下方。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使二次铝灰与水反应更加充分。能够使二次铝灰与水反应更加充分。能够使二次铝灰与水反应更加充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浆料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浆料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铝灰是铝电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漂浮于电解槽铝液上的浮渣。铝灰主要分为一次铝灰(白灰)和二次铝灰(黑灰)。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规定:铝电解过程中电解槽维修及废弃产生的废渣、铝火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初炼炉渣、铝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盐渣和浮渣、铝火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易燃性撇渣四种废渣属于HW4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因此,铝灰的回收及利用对环境保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3]其中,二次铝灰是一次铝灰或其它废杂铝利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提取金属铝后的残渣,金属铝含量低,成分相对复杂,主要包含少量的铝(含量10wt%以下),盐熔剂(10%以上),氧化物和氮化铝(含量在15~30wt%)。二次铝灰中氮化铝含量在15~30%之间,在潮湿环境中会分解释放氨气,污染环境,但氮化铝是二次铝灰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物质。二次铝灰中的盐和氮化铝均是一种可用的资源,若不加以回收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污染环境。
[0004]现有技术对于二次铝灰的处理方法通常是脱盐脱氮,但在对二次铝灰实施脱氮处理方面,因为氮化铝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铝层或水合氧化铝层,进而包覆在氮化铝表面,导致反应不完全,脱氮效果不佳。
[0005]因此,在二次铝灰的回收利用处理方面,亟需一种脱氮处理效果好的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浆料反应釜,其能够使二次铝灰与水反应更加充分。
[0007]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8]一种浆料反应釜,其包括立状布置的罐体,罐体上设置有用于投放铝灰的进料口、用于注水的配水口;罐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反应后的物料的出料口;罐体内设置有用于对处于罐体内的水、铝灰实施搅拌的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轴线相互平行布置的主搅拌桨与副搅拌桨,主搅拌桨的轴向与罐体的罐深方向一致;主搅拌桨下端的回转外轮廓大于主搅拌桨上端的回转外轮廓,且主搅拌桨下端的回转外轮廓侵入到副搅拌桨的下方。
[0009]优选地,主搅拌桨布置在罐体的中央,主搅拌桨由主搅拌轴和沿主搅拌轴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搅拌叶、第二搅拌叶,第一搅拌叶设置在主搅拌轴的上部,第二搅拌叶设置在主搅拌轴的下端部,第二搅拌叶的回转外轮廓大于第一搅拌叶的回转外轮廓;副搅拌桨沿主搅拌桨的圆周向布置,副搅拌桨由副搅拌轴和沿副搅拌轴的轴向依次布置的各副搅拌叶组成,且第二搅拌叶的回转外轮廓沿径向延伸至副搅拌叶的回转外轮廓以内。
[0010]优选地,进料口设置在罐体的侧壁上,且进料口的朝向与进料口处的罐体的侧壁相切布置。
[0011]优选地,罐体由上下对应布置的圆柱形罐体部、圆锥形罐体部相连组成,第一搅拌叶分布在圆柱形罐体部内,第二搅拌叶布置在圆锥形罐体部内;副搅拌桨位于圆柱形罐体部内。
[0012]优选地,同一副搅拌桨上的各副搅拌叶分别与主搅拌桨上的每相邻两个主搅拌叶的间隔区域对应布置。
[0013]优选地,主搅拌叶和副搅拌叶分别为螺旋状的叶片构成。
[0014]优选地,主搅拌桨设置有一个,副搅拌桨设置有两个,两个副搅拌桨沿主搅拌桨的圆周向等间隔布置。
[0015]优选地,出料口处设置有用于调节出料口开度大小的出料阀(30)。
[0016]优选地,罐体的上部还设置有用于排出罐体内气体的排气口,排气口外接能够对气体实施无害化处理的废气处理装置。
[0017]优选地,进料口设置在圆柱形罐体部的上部,配水口设置在罐体的顶部,出料口设置在圆锥形罐体部的底部最低处。
[0018]本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0019](1)本技术提供的浆料反应釜,其通过在罐体上设置的进料口向罐体内投放铝灰物料,通过在罐体设置的配水口向罐体内注水,再通过在罐体内设置搅拌组件对水、铝灰物料进行搅拌,使得铝灰与水混合均匀,进而有利于促进铝灰与水反应充分,提高脱氮效果;通过将主搅拌桨下端的回转外轮廓设置为大于主搅拌桨上端的回转外轮廓,并将主搅拌桨下端的回转外轮廓接近副搅拌桨的轴线布置,能够填补副搅拌桨下端与圆锥形罐体部之间的空缺区域,防止物料在该区域内沉积,并达到对罐体底部沉积的物料进行充分搅拌的目的,从而使得该反应釜具有充分搅拌物料和均匀混料的效果。
[0020](2)通过将主搅拌桨布置在罐体中央,将副搅拌桨沿罐体的圆周向布置,主搅拌桨上的第二搅拌叶的回转轮廓大于第一搅拌叶的外轮廓,主搅拌桨的上端与副搅拌桨之间能够对物料实施搅拌和研磨,使得物料反应更加充分,而且第二搅拌叶的回转外轮廓接近副搅拌轴的轴线布置,能够防止物料在罐体部与副搅拌桨之间的间隔区域处沉积,利用第二搅拌叶对罐体底部的物料实施统一搅拌,使得罐体底部的物料能够与水充分均匀混合,还能够防止出现因物料在罐体内沉积而无法排出的情况。
[0021](3)通过将进料口设置在圆柱形罐体部的侧壁上,且与罐体侧壁相切布置,能够实现切向进料,使得物料能够避开主搅拌桨和副搅拌桨快速到达罐底,进而在主搅拌桨和副搅拌桨的搅拌下进行混合,进而提高混料效率和浆料反应的效率;还有利于铝灰物料在罐体内分散均匀,防止物料在局部堆积,进而提高水料混合的均匀性,以使反应更加充分。
[0022](4)通过将罐体设置成上圆下锥形的结构,利于物料向出料口聚拢,方便排料;将第一搅拌叶和副搅拌桨布置在圆柱形罐体部内,能够利用第一搅拌叶与副搅拌叶的相互作用对物料实施搅拌、研磨,通过将第二搅拌叶对应布置在圆锥形罐体部内,且第二搅拌叶的回转轮廓沿径向延伸到副搅拌叶的回转轮廓以内,以确保第二搅拌叶在工作时能够统一对锥形罐体部内的浆料均匀搅拌,且在实施排料时,能够促进反应后的物料顺利排出。
[0023](5)将同一副搅拌桨的各副搅拌叶与相邻主搅拌叶的间隔区域对应布置,有利于使得浆料搅拌更加均匀,而且对处于相邻主搅拌叶之间、相邻副搅拌叶之间的浆料研磨更加充分,从而提高浆料反应效果,使得铝灰物料与水的反应更加充分。
[0024](6)通过将主搅拌叶、副搅拌叶设置成螺旋状的叶片,从而有利于在实现对物料可靠搅拌研磨的同时,能够使得物料向下推动,方便排料。
[0025](7)将主搅拌桨设置为一个,而在主搅拌桨的圆周向等间隔布置两个副搅拌桨,能够在保证均匀搅拌研磨浆料的基础上,预留更多可用来容纳水、物料的空间。
[0026](8)通过在出料口设置出料阀来调节出料口的开度大小,从而能够调节出料速度,进而调节物料在罐体内的滞留时间,以达到调节物料在罐体内参与反应的时间的目的。
[0027](9)铝灰等物料在罐体内与水反应时,通常伴有气体产生,通过设置排气口,能够对产生的气体及时排出,保证罐体内浆料反应的稳定进行;通过将排气口与废气处理装置相连,实现对气体的无害化处理,进而保护环境。
[0028](10)通过将进料口设置在圆柱形罐体部的上部,能够增加物料在罐体内的下落时间,从而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浆料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状布置的罐体(10),罐体(10)上设置有用于投放铝灰的进料口(13)、用于注水的配水口(14);罐体(1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反应后的物料的出料口(16);罐体(10)内设置有用于对处于罐体(10)内的水、铝灰实施搅拌的搅拌组件(20);搅拌组件(20)包括轴线相互平行布置的主搅拌桨(21)与副搅拌桨(22),主搅拌桨(21)的轴向与罐体(10)的罐深方向一致;主搅拌桨(21)下端的回转外轮廓大于主搅拌桨(21)上端的回转外轮廓,且主搅拌桨(21)下端的回转外轮廓侵入到副搅拌桨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浆料反应釜,其特征在于,主搅拌桨(21)布置在罐体(10)的中央,主搅拌桨(21)由主搅拌轴(211)和沿主搅拌轴(211)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搅拌叶(212)、第二搅拌叶(213),第一搅拌叶(212)设置在主搅拌轴(211)的上部,第二搅拌叶(213)设置在主搅拌轴(211)的下端部,第二搅拌叶(213)的回转外轮廓大于第一搅拌叶(212)的回转外轮廓;副搅拌桨(22)沿主搅拌桨(21)的圆周向布置,副搅拌桨(22)由副搅拌轴(221)和沿副搅拌轴(221)的轴向依次布置的各副搅拌叶(222)组成,且第二搅拌叶(213)的回转外轮廓沿径向延伸至副搅拌叶(222)的回转外轮廓以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浆料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进料口(13)设置在罐体(10)的侧壁上,且进料口(13)的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永生刘强张国卿应超军赵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