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018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通风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为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包括外壳和外壳内设置的内腔以及内腔中设置的控制盘,内腔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活动槽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液压缸,液压缸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活动板,且活动板的一端穿过活动槽并延伸至内腔中,活动板的一侧开设有卡槽,卡槽内卡接安装有卡板,通过设置液压缸、活动板、卡板、毛刷、第一电机、第一扇叶、收集带、储存管、进风槽、第二电机、第二扇叶和过滤网之间的配合,解决了智能通风控制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也会落有少量的灰尘,由于智能通风控制器初始操作也是需要人员手动进行,从而导致人员手上沾上少量的灰尘,容易对实验的物质造成污染,影响实验的成功问题。影响实验的成功问题。影响实验的成功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通风控制器
,具体为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智能通风控制器,是实验室内的微电脑控制器。利用微机执行繁杂的逻辑计算与控制。来管理实验室内的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利用微机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各种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与简化系统设备的繁杂性,使智能通风控制器,具有自动调节实验室内的空气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等,同时,对实验室内的有毒、易燃和刺激性气体进行智能净化和外界空气进行跟换。
[0003]现有技术中,智能通风控制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也会落有少量的灰尘,由于智能通风控制器初始操作也是需要人员手动进行,从而导致人员手上沾上少量的灰尘,容易对实验的物质造成污染,影响实验的成功。鉴于此,我们提出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包括外壳和外壳内设置的内腔以及内腔中设置的控制盘,所述内腔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活动板,且所述活动板的一端穿过活动槽并延伸至内腔中,所述活动板的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卡接安装有卡板,所述卡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若干毛刷,且若干所述毛刷位于控制盘和卡板之间,所述内腔的底部开设有出风槽,所述出风槽的顶部卡接安装有保护网,所述保护网的底部设有用于收集灰尘的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的下方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扇叶,所述内腔的顶部开设有进风槽,所述进风槽内设有用于清理灰尘的清灰组件,所述内腔的出口处铰接安装有密封门。
[0007]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的液压缸、活动板、卡槽、卡板和若干毛刷,确保人员在使用智能通风控制器之前,先让液压缸的输出轴带动活动板、卡板和若干毛刷一起上下移动,而若干毛刷能对内腔中设置的控制盘进行清除,去除上面落上的灰尘,而卡板卡在卡槽内,便于人员对卡板和若干毛刷进行更换,同时,通过设置的第一电机、第一扇叶和收集组件的配合,让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扇叶转动,将内腔中的空气通过出风槽吹向外界,而空气中的灰尘经过收集组件的过滤落入其中,随后,再通过清灰组件对内腔中进一步的清除,确保控制盘和若干毛刷上的灰尘都落入收集组件中,防止人员操作控制盘时手上沾上灰尘,导致实验的物质造成污染,影响实验的成功。
[0008]优选的,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收集带,所述收集带固定安装在保护网的底部,所述收集带呈梯形结构,其顶部为敞口,所述收集带的四个倾斜面均开设有若干过滤灰尘的微型
孔,所述收集带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圆孔,所述圆孔内固定安装有储存管,所述储存管内放置有黏附灰尘的液体。
[0009]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的收集带、若干储存管和若干微型孔,确保内腔中的空气通过若干微型孔被过滤到收集带中,随后,灰尘下滑到若干储存管中,由于若干储存管存有黏附灰尘的液体,保证灰尘都能存储在储存管中,避免灰尘被风吹飞,同时,当人员从内腔中取出保护网时,便可以将收集带和若干圆孔从内腔中取出并进行更换,确保收集带和若干圆孔的洁净。
[0010]优选的,所述清灰组件包括若干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扇叶,所述第二电机的圆周壁上固定安装有若干第二连接柱,且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与进风槽的内壁固定,所述进风槽内且位于第二电机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过滤网。
[0011]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的进风槽、第二电机、第二扇叶和过滤网,确保外界的空气能通过进风槽进入内腔中,而过滤网可以对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避免有灰尘落入,当控制盘被若干毛刷进行清除后,可使若干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带动对应的第二扇叶转动,确保能再次将控制盘上的浮灰进行清理,同时,也能对若干毛刷上的灰尘进行清理。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的圆周壁上固定安装有若干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一端与出风槽的内壁固定,所述出风槽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护网。
[0013]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的若干第一连接柱和防护网,确保第一电机的结构稳定,也防止人员的手伸入出风槽中,避免人员受伤以及第一电机和第一扇叶受损。
[0014]优选的,所述密封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把手。
[0015]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的把手,方便人员拉动把手,让密封门以铰接处为轴心旋转,将内腔的出口处密封住,避免灰尘飘到外界。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该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通过设置的液压缸、活动板、卡板、毛刷、第一电机、第一扇叶、收集带和储存管,确保液压缸的输出轴带动活动板、卡板和若干毛刷一起上下移动,让若干毛刷能对内腔中的控制盘进行清除,去除上面落上的灰尘,同时,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扇叶转动,将内腔中的空气通过出风槽吹向外界并且空气经过收集带上的若干微型孔进行过滤,使空气中的灰尘落在收集带中,随后,灰尘再下滑到若干储存管中被其中黏附灰尘的液体固定,避免灰尘被风吹飞,保证内腔中的控制盘得到有效的洁净,避免人员操作控制盘沾上灰尘。
[0018]2.该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通过设置的进风槽、第二电机、第二扇叶和过滤网,确保让若干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带动对应的第二扇叶转动,将外界的空气通过进风槽吹在内腔中的控制盘和若干毛刷上,并且外界的空气经过过滤网的过滤,能防止灰尘进入内腔中,同时,确保再次对控制盘和若干毛刷上的灰尘进行清除,避免存有残留的浮灰,防止人员操作控制盘时手上沾上灰尘,导致实验的物质造成污染,影响实验的成功。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中外壳的内部详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局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中外壳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中部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外壳;11、内腔;12、控制盘;13、活动槽;14、出风槽;15、进风槽;2、液压缸;21、活动板;22、卡槽;3、卡板;31、毛刷;4、保护网;5、收集带;51、圆孔;52、储存管;6、第一电机;61、第一扇叶;62、第一连接柱;7、防护网;8、第二电机;81、第二扇叶;82、第二连接柱;83、过滤网;9、密封门;9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包括外壳(1)和外壳(1)内设置的内腔(11)以及内腔(11)中设置的控制盘(1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11)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13),所述活动槽(1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液压缸(2),所述液压缸(2)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活动板(21),且所述活动板(21)的一端穿过活动槽(13)并延伸至内腔(11)中,所述活动板(21)的一侧开设有卡槽(22),所述卡槽(22)内卡接安装有卡板(3),所述卡板(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若干毛刷(31),且若干所述毛刷(31)位于控制盘(12)和卡板(3)之间,所述内腔(11)的底部开设有出风槽(14),所述出风槽(14)的顶部卡接安装有保护网(4),所述保护网(4)的底部设有用于收集灰尘的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的下方安装有第一电机(6),所述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扇叶(61),所述内腔(11)的顶部开设有进风槽(15),所述进风槽(15)内设有用于清理灰尘的清灰组件,所述内腔(11)的出口处铰接安装有密封门(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室智能通风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组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逸
申请(专利权)人:达建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