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0182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包括:外壳、脚轮、上下往复机构、第一导向杆、升降板、前后往复机构、第二导向杆、前后平移板、左右往复机构、第三导向杆、左右平移板、软外套、模型收纳槽、模型安装座、电机控制面板、散热孔、第一配合孔、第二配合孔、第二连接座、第三连接座;所述外壳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脚轮;所述外壳的侧部开设有散热孔,且散热孔呈左右贯通;所述外壳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配合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的改进,具有结构紧凑小巧,占地较少,方便移动,方便安装模型,方便收集模型,使用便利性较好的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及用途。
[0003]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搭建后需要在抗震测试平台上进行测试,现有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结构较大,不够紧凑,占地较多,移动不便,测试时模型崩塌的部件容易散落在地,收拾时不方便,使用便利性不足。
[0004]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包括:外壳、脚轮、上下往复机构、第一导向杆、升降板、前后往复机构、第二导向杆、前后平移板、左右往复机构、第三导向杆、左右平移板、软外套、模型收纳槽、模型安装座、电机控制面板、散热孔、第一配合孔、第二配合孔、第二连接座、第三连接座;所述外壳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脚轮;所述外壳的侧部开设有散热孔,且散热孔呈左右贯通;所述外壳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配合孔,且第一配合孔呈上下贯通;所述外壳内部底部的中间设置有上下往复机构;所述上下往复机构包括L形电机座、第一电机、第一凸轮、第一顶杆、第一限位板、第一压缩弹簧;所述L形电机座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内部的底端上;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L形电机座前端的底部,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向前贯穿出L形电机座的前端,并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L形电机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镶嵌有第一凸轮,且第一凸轮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第一顶杆竖直贯穿L形电机座的顶端,且第一顶杆与L形电机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焊接在第一顶杆的底端,且第一限位板的底端与第一凸轮的侧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压缩弹簧套接在第一顶杆的底部,且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一顶杆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顶端弹力抵接在L形电机座顶部的底端上,且第一压缩弹簧的底端弹力抵接在第一限位板的顶端上;所述上下往复机构的四周设有第一导向杆,且第一导向杆呈竖直设置;所述第一
导向杆包括外筒与内杆,且内杆滑动配合在外筒的内侧;所述外筒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内部的底端上;所述上下往复机构的上方设有升降板,且升降板容纳在外壳的内部;所述升降板的底端与内杆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升降板的底端与第一顶杆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左侧开设有第二配合孔,且第二配合孔呈上下贯通;所述升降板顶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前后往复机构;所述前后往复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凸轮、第二顶杆、第二限位板、第二压缩弹簧、第一顶杆座、第一滑块;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板底端中间位置的后侧,且第二电机与上下往复机构前后交错设置;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向上贯穿出升降板的顶端;所述第二凸轮镶嵌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且第二电机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第二顶杆水平设在第二凸轮的前方;所述第二限位板焊接在第二顶杆的后端,且第二限位板的后端与第二凸轮的侧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套接在第二顶杆的后端,且第二压缩弹簧与第二顶杆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后端弹力抵接在第二限位板的前端上,且第二压缩弹簧的前端弹力地接在第一顶杆座的后端上;所述第一顶杆座套接在第二顶杆上,且第一顶杆座与第二顶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顶杆座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板顶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滑块贯穿在第二顶杆的前端上,且第一滑块与第二顶杆滑动连接;所述前后往复机构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与第二顶杆的轴心线相平行,且第二导向杆的两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板的顶端上;所述第二导向杆上套接有第二连接座,且第二连接座与第二导向杆滑动配合;所述前后往复机构的上方设有前后平移板,且前后平移板容纳在外壳的内部;所述前后平移板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连接座的顶端上,且前后平移板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滑块的顶端上;所述前后平移板顶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左右往复机构;所述左右往复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三凸轮、第三顶杆、第三限位板、第三压缩弹簧、第二顶杆座、第二滑块;所述第三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后平移板底端左侧的中间位置,且第三电机间隙配合在第二配合孔的内侧,并且第三电机与第二电机左右交错设置;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向上贯穿出前后平移板的顶端;所述第三凸轮镶嵌在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且第三电机与第三凸轮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第三顶杆水平设在第三凸轮的前方,且第三顶杆与第二顶杆的轴心线相垂直;所述第三限位板焊接在第三顶杆的左端;所述第三压缩弹簧套接在第三顶杆的左端,且第三压缩弹簧与第三顶杆间隙配合;所述第三压缩弹簧的左端弹力抵接在第三限位板的右端上,且第三压缩弹簧的右端弹力地接在第二顶杆座的左端上;所述第二顶杆座套接在第三顶杆上,且第二顶杆座与第三顶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杆座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后平移板顶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滑块贯穿在第三顶杆的右端上,且第二滑块与第三顶杆滑动连接;所述左右往复机构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三导向杆;所述第三导向杆与第三顶杆的轴心线相平行,且第三导向杆的两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后平移板的顶端上;所述第三导向杆上套接有第三连接座,且第三连接座与第三导向杆滑动配合;所述左右往复机构与第三导向杆容纳在第一配合孔的内侧;所述左右往复机构与第三导向杆的外部包裹有软外套,且软外套的底端粘贴在第一配合孔的顶端上;所述左右往复机构的上方设置有左右平移板,且左右平移板设在外壳的上方;所述左右平移板的底端与软外套的顶端粘贴固定;所述左右平移板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滑块的顶端上,且左右平移板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三连接座的顶端上;所述左右平移板的顶端开设有模型收纳槽;所述模型收纳槽的槽底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模型安装座;所述左右平移板的前方设有电机控制面板,且电机控制面
板镶嵌在外壳顶端的前侧。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所述外壳呈中空的矩形状。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所述第一导向杆在上下往复机构的四周设有四根,且四根第一导向杆呈方形状排列。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所述升降板与前后平移板及左右平移板均呈矩形状,且开设在升降板左端的第二配合孔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计算机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测试平台,包括:外壳(1)、脚轮(2)、上下往复机构(3)、第一导向杆(4)、升降板(5)、前后往复机构(6)、第二导向杆(7)、前后平移板(8)、左右往复机构(9)、第三导向杆(10)、左右平移板(11)、软外套(12)、模型收纳槽(13)、模型安装座(14)、电机控制面板(15)、散热孔(101)、第一配合孔(102)、第二配合孔(501)、第二连接座(701)、第三连接座(100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脚轮(2);所述外壳(1)的侧部开设有散热孔(101),且散热孔(101)呈左右贯通;所述外壳(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配合孔(102),且第一配合孔(102)呈上下贯通;所述外壳(1)内部底部的中间设置有上下往复机构(3);所述上下往复机构(3)包括L形电机座(301)、第一电机(302)、第一凸轮(303)、第一顶杆(304)、第一限位板(305)、第一压缩弹簧(306);所述L形电机座(301)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1)内部的底端上;所述第一电机(302)通过螺栓固定在L形电机座(301)前端的底部,且第一电机(302)的输出轴向前贯穿出L形电机座(301)的前端,并且第一电机(302)的输出轴与L形电机座(301)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02)的输出轴上镶嵌有第一凸轮(303),且第一凸轮(303)与第一电机(302)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第一顶杆(304)竖直贯穿L形电机座(301)的顶端,且第一顶杆(304)与L形电机座(30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305)焊接在第一顶杆(304)的底端,且第一限位板(305)的底端与第一凸轮(303)的侧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压缩弹簧(306)套接在第一顶杆(304)的底部,且第一压缩弹簧(306)与第一顶杆(304)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压缩弹簧(306)的顶端弹力抵接在L形电机座(301)顶部的底端上,且第一压缩弹簧(306)的底端弹力抵接在第一限位板(305)的顶端上;所述上下往复机构(3)的四周设有第一导向杆(4),且第一导向杆(4)呈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杆(4)包括外筒(401)与内杆(402),且内杆(402)滑动配合在外筒(401)的内侧;所述外筒(401)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1)内部的底端上;所述上下往复机构(3)的上方设有升降板(5),且升降板(5)容纳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升降板(5)的底端与内杆(402)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升降板(5)的底端与第一顶杆(304)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5)的左侧开设有第二配合孔(501),且第二配合孔(501)呈上下贯通;所述升降板(5)顶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前后往复机构(6);所述前后往复机构(6)包括第二电机(601)、第二凸轮(602)、第二顶杆(603)、第二限位板(604)、第二压缩弹簧(605)、第一顶杆座(606)、第一滑块(607);所述第二电机(601)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板(5)底端中间位置的后侧,且第二电机(601)与上下往复机构(3)前后交错设置;所述第二电机(601)的输出轴向上贯穿出升降板(5)的顶端;所述第二凸轮(602)镶嵌在第二电机(601)的输出轴上,且第二电机(601)与第二电机(601)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第二顶杆(603)水平设在第二凸轮(602)的前方;所述第二限位板(604)焊接在第二顶杆(603)的后端,且第二限位板(604)的后端与第二凸轮(602)的侧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压缩弹簧(605)套接在第二顶杆(603)的后端,且第二压缩弹簧(605)与第二顶杆(603)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压缩弹簧(605)的后端弹力抵接在第二限位板(604)的前端上,且第二压缩弹簧(605)的前端弹力地接在第一顶杆座(606)的后端上;所述第一顶杆座(606)套接在第二顶杆(603)上,且第一顶杆座(606)与第二顶杆(603)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顶杆座(606)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板(5)顶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滑块(607)贯穿在第二顶杆(603)的前端上,且第一滑块(607)与第二顶杆(603)滑动连接;所述前后往复机构(6)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鑫王雪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