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8764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包括步进驱动且平行布置的输送带A和输送带B,所述输送带A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与壳体直径匹配的半圆形卡槽A,输送带B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与电芯直径匹配的半圆形卡槽B;在输送带A与输送带B之间安装有冲压模具,冲压模具面向输送带A一侧开设与壳体外径匹配的壳体腔,面向输送带B一侧开设与电芯外径匹配的电芯腔,电芯腔与壳体腔连通;在输送带A外侧安装顶端带负压吸头的冲压装置A,在输送带B外侧安装冲压装置B,半圆形卡槽A与半圆形卡槽B对齐时冲压装置A、卡槽A、壳体腔、电芯腔、卡槽B、冲压装置B同轴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去了供料机械抓手、出料装置等,在高效工作的同时节省大量的成本。在高效工作的同时节省大量的成本。在高效工作的同时节省大量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柱状的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其中一个工序需要将电芯推入壳体内,采用人工的话效率非常的慢,现有的自动化电芯入壳系统大致包括进料输送设备、机械抓手、冲压模具以及出料装置等,两台机械抓手将输送设备上的壳体与电芯分别送入冲压模具,然后出料装置将冲压后的电池从冲压模具内取出输送走,不仅效率慢,而且设备众多复杂,无疑增加了生产和维护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包括步进驱动且平行布置的输送带A和输送带B,所述输送带A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与壳体直径匹配的半圆形卡槽A,输送带B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与电芯直径匹配的半圆形卡槽B;在输送带A与输送带B之间安装有冲压模具,冲压模具面向输送带A一侧开设与壳体外径匹配的壳体腔,面向输送带B一侧开设与电芯外径匹配的电芯腔,电芯腔与壳体腔连通;在输送带A外侧安装顶端带负压吸头的冲压装置A,在输送带B外侧安装冲压装置B,半圆形卡槽A与半圆形卡槽B对齐时冲压装置A、卡槽A、壳体腔、电芯腔、卡槽B、冲压装置B同轴心。
[0006]进一步的,冲压模具包括冲管以及冲管底部的管座,电芯腔与壳体腔开设在冲管内。
[0007]进一步的,冲压装置A包括气缸A以及依次连接在其推杆上的空心杆以及负压吸头,所述空心杆的空腔通过输气管与负压装置连接。
[0008]进一步的,负压吸头为中心带吸孔的柱状橡胶头,其直径等于壳体的外径。
[0009]进一步的,输送带A和输送带B同步运行,半圆形卡槽A和半圆形卡槽B的间距一致。
[0010]进一步的,输送带A和输送带B采用同一滚轮组驱动,分别设置在滚轮组的两侧。
[0011]进一步的,冲压装置B包括气缸B以及气缸B顶端的顶管,所述顶管外径与电芯直径相同。
[0012]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3]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输送带A和输送带B的特殊构造来进行壳体与电芯的自动配送以及定位,省去了供料机械抓手等复杂昂贵的进料设备等,而且冲压完成后利用负压吸头将电池自动取出,利用输送带A继续输送走,省去了出料装置等,在高效工作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冲压模具内部剖面示意图。
[0016]图中:1

输送带A,11

半圆形卡槽A,2

输送带B,21

半圆形卡槽B,3

滚轮组,4

冲压装置B,41

气缸B,42

顶管,5

气缸A,51

空心杆,52

负压吸头,53

输气管,54

负压装置,6

冲压模具,61

冲管,611

壳体腔,612

电芯腔,63

管座,7

壳体,8

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8]如图1

2所示:
[0019]一种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包括步进驱动且平行布置的输送带A1和输送带B2,所述输送带A1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与壳体直径匹配的半圆形卡槽A11,输送带B2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与电芯8直径匹配的半圆形卡槽B21;在输送带A1与输送带B2之间安装有冲压模具6,冲压模具6面向输送带A1一侧开设与壳体7外径匹配的壳体腔611,面向输送带B2一侧开设与电芯外径匹配的电芯腔612,电芯腔612与壳体腔611连通;在输送带A1外侧安装顶端带负压吸头52的冲压装置A,在输送带B2外侧安装冲压装置B4,半圆形卡槽A11与半圆形卡槽B21对齐时冲压装置A、卡槽A、壳体腔611、电芯腔612、卡槽B、冲压装置B4同轴心。
[0020]工作原理:本技术使用布进驱动的输送带A1和输送带B2分别配送壳体与电芯,卡槽A和卡槽B可防止滚筒,且实现定位;输送带A1和输送带B2可异速驱动,只需要保证每次异速驱动的间隔分别等于半圆形卡槽A11以及半圆形卡槽B21的间隔即可,为了降低控制难度,输送带A1和输送带B2同步运行,半圆形卡槽A11和半圆形卡槽B21的间距一致,或者在此基础上输送带A1和输送带B2采用同一滚轮组3驱动,分别设置在滚轮组3的两侧,这样可以省去控制输送带A1和输送带B2的同步系统;半圆形卡槽A11和半圆形卡槽B21运行到与冲压模具6的电芯腔612与壳体腔611同轴心时,冲压装置A先启动将壳体推入壳体腔611内完成定位,同时负压吸头52启动将壳体底部吸住,之后冲压装置B4启动推动电芯进入电芯腔612后持续推入壳体内,冲压装置A缩回带回组装后的电池,电池卡入半圆形卡槽B21后,负压吸头52释压放开电池,之后输送带A1和输送带B2启动进入下一循环。为了降低结构的复杂度,冲压模具6包括冲管61以及冲管61底部的管座63,电芯腔612与壳体腔611开设在冲管61内,而冲压装置A则包括气缸A5以及依次连接在其推杆上的空心杆51以及负压吸头52,空心杆51的空腔通过输气管53与负压装置54连接,由负压装置54控制吸力和释放,负压吸头52可采用中心带吸孔的柱状橡胶头,其直径等于壳体的外径或者略小于皆可,同时还可为冲压过程提供缓冲。
[0021]而冲压装置B4可采用气缸B41以及气缸B41顶端的顶管42组成,所述顶管42外径与电芯直径相同,顶管42B的壁厚在不影响其电极头的情况下尽可能厚,以降低对电芯单位面积的压强。
[0022]本技术中为了更清晰明了的显示主要部件的构造以及安装配合位置,故未画
出支撑部件,但是在各部件位置确定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其经验下,不付出任何创造性的前提下制作合适的支撑件来固定各部件。
[0023]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步进驱动且平行布置的输送带A和输送带B,所述输送带A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与壳体直径匹配的半圆形卡槽A,输送带B表面间隔开设有若干与电芯直径匹配的半圆形卡槽B;在输送带A与输送带B之间安装有冲压模具,冲压模具面向输送带A一侧开设与壳体外径匹配的壳体腔,面向输送带B一侧开设与电芯外径匹配的电芯腔,电芯腔与壳体腔连通;在输送带A外侧安装顶端带负压吸头的冲压装置A,在输送带B外侧安装冲压装置B,半圆形卡槽A与半圆形卡槽B对齐时冲压装置A、卡槽A、壳体腔、电芯腔、卡槽B、冲压装置B同轴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模具包括冲管以及冲管底部的管座,电芯腔与壳体腔开设在冲管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光廖治文张治建张冰倩张婧怡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巨能科技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