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8092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同的4个转角件(1)、4至22个横截面形状相同的边框构件(2);转角件(1)为一体件,转角件(1)具有转角件主体和两个连接臂,它们是第一连接臂(1-1)和第二连接臂(1-2),第一连接臂(1-1)按逆时针方向与第二连接臂(1-2)所夹角度约为90度,使用时转角件(1)的两个连接臂则作为与相应的边框构件(2)固定连接的两个连接部;各边框构件(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是使用时与相应的转角件(1)或其它边框构件(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各边框构件(2)还设有使用时可与屏体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2-3);使用时,4个转角件(1)可任选而作为左上转角(11)、右上转角(12)、左下转角(13)和右下转角(14),边框构件(2)中的相应数量的构件形成上边框(21)或上边框(21)的主体、边框构件(2)中的相应数量的构件形成下边框(22)或下边框(22)的主体、边框构件(2)中的相应数量的构件形成左边框(23)或左边框(23)的主体、边框构件(2)中的相应数量的构件形成右边框(24)或右边框(24)的主体;此时的上边框(21)或上边框(21)的主体的长度与下边框(22)或下边框(22)的主体的长度相同,左边框(23)或左边框(23)的主体的长度与右边框(24)或右边框(24)的主体的长度相同;使用时,上边框(21)的左端与作为左上转角(11)的转角件(1)的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上边框(21)的右端与作为右上转角(12)的转角件(1)的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下边框(22)的左端与作为左下转角(13)的转角件(1)的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下边框(22)的右端与作为右下转角(14)的转角件(1)的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左边框(23)的上端与作为左上转角(11)的转角件(1)的另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左边框(23)的下端与作为左下转角(13)的转角件(1)的另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右边框(24)的上端与作为右上转角(12)的转角件(1)的另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右边框(24)的下端与作为右下转角(14)的转角件(1)的另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从而构成矩形框架。(*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一种部件。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是指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系统的屏体部件。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由支撑固定件将多块显示单元板固定在一起、再配备交流变直流的电源装置而构成;所有的显示单元板则形成屏体部件的屏体。通常的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系统的屏体部件先在工厂完成安装,其大小有2平方米至30平方米不等,有的面积甚至更大。屏体部件所用的支撑固定件为整体框架。该整体框架的制造方法是先由方管焊接成四周外框架,然后在外框架的上框和下框之间沿左右方向按宽窄相间的方式焊接多条纵向连接筋板而构成整体框架。按每两条连接筋板为一组将显示单元板从上之下固定在连接筋板上,从而构成整个屏体部件。工厂所制成的整体式的屏体部件可以通过卡车等交通工具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安装时,可以将整体框架通过膨胀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墙体或其它固定物上。但是,这种屏体部件的四周外框架不能预制,必须根据客户所需显示屏的大小专门定制,不利于规模化的生产,仓储、保存和运输都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一种可机械化规模生产的、运输、安装均较为方便的框架结构件。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同的4个转角件(1)、4至22个横截面形状相同的边框构件(2);转角件(1)为一体件,转角件(1)具有转角件主体和两个连接臂,它们是第一连接臂(1-1)和第二连接臂(1-2),第一连接臂(1-1)按逆时针方向与第二连接臂(1-2)所夹角度约为90度,使用时转角件(1)的两个连接臂则作为与相应的边框构件(2)固定连接的两个连接部;各边框构件(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是使用时与相应的转角件(1)或其它边框构件(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各边框构件(2)还设有使用时可与屏体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2-3);使用时,4个转角件(1)可任选而作为左上转角(11)、右上转角(12)、左下转角(13)和右下转角(14),边框构件(2)中的相应数量的构件形成上边框(21)或上边框(21)的主体、边框构件(2)中的相应数量的构件形成下边框(22)或下边框(22)的主体、边框构件(2)中的相应数量的构件形成左边框(23)或左边框(23)的主体、边框构件(2)中的相应数量的构件形成右边框(24)或右边框(24)的主体;此时的上边框(21)或上边框(21)的主体的长度与下边框(22)或下边框(22)的主体的长度相同,左边框(23)或左边框(23)的主体的长度与右边框(24)或右边框(24)的主体的长度相同;使用时,上边框(21)的左端与作为左上转角(11)的转角件(1)的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上边框(21)的右端与作为右上转角(12)的转角件(1)的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下边框(22)的左端与作为左下转角(13)的转角件(1)的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下边框(22)的右端与作为右下转角(14)的转角件(1)的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左边框(23)的上端与作为左上转角(11)的转角件(1)的另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左边框(23)的下端与作为左下转角(13)的转角件(1)的另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右边框(24)的上端与作为右上转角(12)的转角件(1)的另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右边框(24)的下端与作为右下转角(14)的转角件(1)的另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从而构成矩形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时,上边框(21)由1个边框构件(2)形成,该边框构件(2)按其第二连接部(2-2)在左、第一连接部(2-1)在右、第三连接部(2-3)在下的方式设置,其第二连接部(2-2)作为上边框(21)的左端与作为左上转角(11)的转角件(1)的第二连接臂(1-2)固定连接,其第一连接部(2-1)作为上边框(21)的右端与作为右上转角(12)的转角件(1)的第一连接臂(1-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时,下边框(22)由1个边框构件(2)形成,该边框构件(2)按其第一连接部(2-1)在左、第二连接部(2-2)在右、第三连接部(2-3)在上的方式设置,其第一连接部(2-1)作为下边框(22)的左端与作为左下转角(13)的转角件(1)的第一连接臂(1-1)固定连接,其第二连接部(2-2)作为下边框(22)的右端与作为右下转角(14)的转角件(1)的第二连接臂(1-2)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时,左边框(23)由1个边框构件(2)形成,该边框构件(2)按其第一连接部(2-1)在上、第二连接部(2-2)在下、第三连接部(2-3)在右的方式设置,其第一连接部(2-1)作为左边框(23)的上端与作为左上转角(11)的转角件(1)的第一连接臂(1-1)固定连接,其第二连接部(2-2)作为左边框(23)的下端与作为左下转角(13)的转角件(1)的第二连接臂(1-2)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时,右边框(24)由1个边框构件(2)形成,该边框构件(2)按其第二连接部(2-2)在上、第一连接部(2-1)在下、第三连接部(2-3)在左的方式设置,其第二连接部(2-2)作为右边框(24)的上端与作为右上转角(12)的转角件(1)的第二连接臂(1-2)固定连接,其第一连接部(2-1)作为右边框(24)的下端与作为右下转角(14)的转角件(1)的第一连接臂(1-1)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其特征在于转角件(1)为框形件,框形件由第一连接臂(1-1)和第二连接臂(1-2)及作为转角件主体的框形连接部(1-8)构成,转角件(1)的两个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基本形状均为 形;转角件(1)的第一连接臂(1-1)和第二连接臂(1-2)的壁厚均小于框形连接部(1-8)的壁厚,且第一连接臂(1-1)和第二连接臂(1-2)的内凹表面与框形连接部(1-8)的内凹表面相平、第一连接臂(1-1)和第二连接臂(1-2)的外凸表面比框形连接部(1-8)的外凸表面要缩进一定距离;转角件(1)的第一连接臂(1-1)和第二连接臂(1-2)上均设有使用时可旋入螺钉的用于与相应的边框构件(2)固定连接的螺钉孔(1-3);边框构件(2)的横截面的基本形状也为 形,其内凹表面的大小与转角件(1)的第一连接臂(1-1)或第二连接臂(1-2)的外凸表面可在使用时相配合、此时的边框构件(2)的外凸表面则与转角件(1)的框形连接部(1-8)的外凸表面相平;边框构件(2)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上均设有使用时用于穿过螺钉的连接孔(2-4);边框构件(2)的连接端板则作为第三连接部(2-3),第三连接部(2-3)的板体上按一定间隔设有使用时可穿过螺钉的用于固定连接屏体的腰圆形孔(2-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屏体部件的框架结构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1至5个连接框件(3),各连接框件(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是使用时与相应的边框构件(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使用时,则数量比连接框件(3)多1的边框构件(2)按各自的第二连接部(2-2)在左、第一连接部(2-1)在右、第三连接部(2-3)在下的方式依次左右排列形成上边框(21)的主体;使用时,各相邻的两个边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海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赛莱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