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729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所述外筒的内部且位于安装块的底端开设有搅拌槽,所述底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搅拌槽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架,所述安装块的前后两侧均贯穿开设有进料槽,所述进料槽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所述螺旋叶的顶端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安装块的内部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且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螺旋叶,在将不同的石料放置到放置槽内后,通过调节控制器从而来控制两个第一电机的不同转速实现螺旋叶的不同转速,从而达到两种不同石料的不同进料速度,以此达到相应配比的混合石料。以此达到相应配比的混合石料。以此达到相应配比的混合石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混合料配比混合应用及其
,尤其涉及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半刚性路面结构,利用石灰、水泥、工业废料等无机结合料修筑半刚性路面始于60年代初,二十多年间,对半刚性路面的强度发展规律、强度机理、路用性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这种路面结构具有很多优势,目前已广泛用于高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成为一种主要的结构型式。目前对它的长期使用性能和变形规律等问题正在作深入的研究,此外对于面层结构的半刚性技术途径也正在研究之中。
[0003]现有专利(公开号为CN212925670U)公开了一种节能环保沥青混合料配比装置,包括沥青储罐,所述沥青储罐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沥青储罐的内壁设有导磁性金属材料层,所述沥青储罐的外壁外周设有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磁场与所述导磁性金属材料层的磁场相对应,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电磁加热线圈对导磁性金属材料层进行电磁加热。该专利中的装置无法将沥青和其他石料进行相应的配比混合,只能实现对已经配比过后的原料进行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包括外筒,所述外筒的内壁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外筒的内部且位于安装块的顶端开设有放置槽,所述外筒的内部且位于安装块的底端开设有搅拌槽,所述外筒的底端设置有底壳,所述底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搅拌槽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架,所述安装块的前后两侧均贯穿开设有进料槽,所述进料槽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所述螺旋叶的顶端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安装块的内部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且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连接。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7]所述放置槽与搅拌槽通过进料槽连通。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9]所述外筒的底端设置有底座。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所述外筒的前侧底端外壁贯穿设置有卸料口,且卸料口与搅拌槽连通。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所述放置槽的内壁且位于安装块的顶端中心处设置有分隔板。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所述进料槽的顶端内壁设置有固定板,且螺旋叶与安装块通过固定板转动连接。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所述进料槽的底端内壁设置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内壁与螺旋叶的中心转轴外壁转动连接。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9]所述搅拌槽的内部且位于搅拌架中心处套设有转杆,且转杆的底端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0020]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设置了搅拌架,通过第二电机的转动从而带动搅拌架转动实现对进入搅拌槽内的石料进行搅拌混合,以此来提高混合后的均匀比,大大提高了出料的优良性。
[0022]2、本技术,设置了螺旋叶,在将不同的石料放置到放置槽内后,通过调节控制器从而来控制两个第一电机的不同转速实现螺旋叶的不同转速,从而达到两种不同石料的不同进料速度,以此达到相应配比的混合石料。
[0023]3、本技术,设置了固定板,通过固定板的作用,从而起到固定螺旋叶的目的,同时保障了在通过进料槽进料时不会出现石料进入锥形齿轮内,从而影响螺旋叶的转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的立体图;
[002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的侧视图;
[002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的剖视图;
[002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的俯视图。
[0028]图例说明:
[0029]1、外筒;2、底座;3、分隔板;4、放置槽;5、进料槽;6、固定板;7、螺旋叶;8、安装块;9、第一电机;10、第一锥形齿轮;11、固定杆;12、搅拌槽;13、搅拌架;14、底壳;15、第二电机;16、转杆;17、卸料口;18、第二锥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
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参照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包括外筒1,外筒1的内壁设置有安装块8,外筒1的内部且位于安装块8的顶端开设有放置槽4,外筒1的内部且位于安装块8的底端开设有搅拌槽12,外筒1的底端设置有底壳14,底壳1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15,搅拌槽12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架13,通过第二电机15的转动从而带动搅拌架13转动实现对进入搅拌槽12内的石料进行搅拌混合,以此来提高混合后的均匀比,大大提高了出料的优良性。
[0033]安装块8的前后两侧均贯穿开设有进料槽5,进料槽5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7,螺旋叶7的顶端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10,安装块8的内部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机9,第一电机9的输出轴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18,且第二锥形齿轮18与第一锥形齿轮10啮合连接,在将不同的石料放置到放置槽4内后,通过调节控制器从而来控制两个第一电机9的不同转速实现螺旋叶7的不同转速,从而达到两种不同石料的不同进料速度,以此达到相应配比的混合石料。
[0034]放置槽4与搅拌槽12通过进料槽5连通,外筒1的底端设置有底座2,外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包括外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的内壁设置有安装块(8),所述外筒(1)的内部且位于安装块(8)的顶端开设有放置槽(4),所述外筒(1)的内部且位于安装块(8)的底端开设有搅拌槽(12),所述外筒(1)的底端设置有底壳(14),所述底壳(1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15),所述搅拌槽(12)的内部设置有搅拌架(13);所述安装块(8)的前后两侧均贯穿开设有进料槽(5),所述进料槽(5)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7),所述螺旋叶(7)的顶端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10),所述安装块(8)的内部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机(9),所述第一电机(9)的输出轴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18),且第二锥形齿轮(18)与第一锥形齿轮(10)啮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槽(4)与搅拌槽(12)通过进料槽(5)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公路用硬质岩混合料配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的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候建刚周敏江政律李丰奎吴勇薛卫平潘俊孙钰翔辛建徐志杰赵治理赵建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桥隧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