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包括:敷料,通过第一医用贴膜敷于患者创面;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敷料相连,所述连接管另一端连接有用于为敷料供压的微型负压源;所述连接管外侧粘接有第二医用贴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敷料、连接管、微型负压源的设置,便于患者移动,同时也便于患者居家使用,通过第二医用贴膜可实现对连接管的固定,防止连接管晃动出现不可预料的效果,提高了使用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设备
,更具体涉及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医学上,用于治疗伤口的敷料是由棉纱布制成。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保持伤口湿润的重要性,并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水凝胶、藻酸盐以及基于其他聚合物和具备生物学功能的敷料。通过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实践,将伤口敷料与生物半透膜组合在一起,局部形成密闭的空间,通过引流管或吸盘与负压装置连接,负压引流治疗技术(NPWT)应运而生。从创立至今,该方法已经不断被发展完善并广泛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就有应用负压治疗创面的文献报道。1985年,美国医师Chariker和Jeter用纱布包裹引流管置入伤口内,盖上透明密封贴膜并将引流管连接到负压泵治疗肠瘘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1993年,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首次将负压应用于治疗软组织创面感染,获得了积极效果。1994年,裘华德引进负压治疗技术应用于普通外科手术以及感染性创面治疗,并将之命名负压封闭引流法 (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目前,NPWT在临床使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负压引流治疗可有有效控制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时清除创面分泌物,缩小创面面积,促进创面愈合。
[0003]现有的一次性负压引流护创材料是由敷料、引流管和生物半透膜组成,负压源需要借助医院的中心负压源或负压吸引机器,对于创面治疗的后期,患者创面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还伴有少量的组织渗液,这个时候如果还需要做一些离床检查就必须得切断负压源,将暴露的引流管封闭,使用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护创材料使用的便捷性。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包括:
[0006]敷料,通过第一医用贴膜敷于患者创面;
[0007]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敷料相连,所述连接管另一端连接有用于为敷料供压的微型负压源;所述连接管外侧粘接有第二医用贴膜,通过敷料、连接管、微型负压源的设置,便于患者移动,同时也便于患者居家使用,通过第二医用贴膜可实现对连接管的固定,防止连接管晃动出现不可预料的效果,提高了使用效果。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微型负压源为微型真空泵,通过微型真空泵的设置,使得整个装置体积减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移动。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微型真空泵通过开关接有微型电源,通过开关的设置可便于患者自行控制微型真空泵的启闭,提高了使用效果。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医用贴膜和第二医用贴膜均为医用透明贴膜,通过医用透明贴膜可便于观察创面渗液情况。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为伸缩波纹管,所述连接管与微型负压源相连,通过伸缩波纹管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节连接管的长度,方便使用,无需对连接管进行裁剪,提高了使用效率。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包括负压引流管和连接头,所述连接管通过连接头与微型负压源连接,通过负压引流管和连接头的设置,可对负压引流管进行裁剪,并将负压引流管裁剪的截面通过连接头与微型负压源连接,便于裁剪后的负压引流管与微型负压源进行连接。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负压引流管、连接头、第二负压引流管,所述连接管与微型负压源之间还连接有连接头和第二负压引流管,所述第一负压引流管一端与敷料相连,所述第一负压引流管另一端与医用连接头一端相连,所述医用连接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负压引流管与微型负压源相连,通过连接头和第二负压连接管的设置,可延长连接管的距离,适用于不同位置的创面。
[0014]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5](1)本技术中,通过敷料、连接管、微型负压源的设置,便于患者移动,同时也便于患者居家使用,通过第二医用贴膜可实现对连接管的固定,防止连接管晃动出现不可预料的效果,提高了使用效果。
[0016](2)本技术中,通过伸缩波纹管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节连接管的长度,方便使用,无需对连接管进行裁剪,提高了使用效率;通过负压引流管和连接头的设置,可对负压引流管进行裁剪,并将负压引流管裁剪的截面通过连接头与微型真空泵连接,便于裁剪后的负压引流管与微型真空泵进行连接;通过连接头和第二负压连接管的设置,可延长连接管的距离,适用于不同位置的创面,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号:1、敷料;2、连接管;3、微型真空泵;4、开关;5、第一医用贴膜;6、第二医用贴膜;7、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参考图1,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包括敷料1、连接管2、微型真空泵3、开关4
和微型电源。
[0024]敷料1,通过第一医用贴膜5敷于患者创面;敷料1直接接触患者创面,敷料1通过第一医用贴膜5形成相对密闭空间,敷料1通过连接管2与微型真空泵3相连。
[0025]连接管2为负压引流管,可耐受一定程度的负压,连接管2一端与敷料1相连,连接管2另一端与微型真空泵3相连,连接管2为医用伸缩波纹管,通过医用伸缩波纹管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节连接管2的长度,方便使用,无需对连接管进行裁剪,提高了使用效率。
[0026]连接管2外侧粘接有第二医用贴膜6,通过第二医用贴膜6可将连接管 2固定,防止连接管2晃动,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第一医用贴膜5和第二医用贴膜6均为医用透明贴膜,便于观察渗液情况。
[0027]微型负压源为微型真空泵3,微型真空泵3通过开关4接有微型电源,通过开关4可控制微型电源为微型真空泵3供电,从而控制微型真空泵3 的启闭。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敷料采用敷料为聚乙烯醇海绵或者聚氨酯海绵。
[0029]使用方法:通过第一医用贴膜5将敷料1敷于患者创面,将连接管2 一端与敷料1连接,连接管2另一端连接微型真空泵3,通过第二医用贴膜 6将连接管2固定,此时通过开关4控制微型真空泵3的启闭,通过微型真空泵3和开关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敷料(1),通过第一医用贴膜(5)敷于患者创面;连接管(2),所述连接管(2)一端与敷料(1)相连,所述连接管(2)另一端连接有用于为敷料(1)供压的微型负压源;所述连接管(2)外侧粘接有第二医用贴膜(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负压源为微型真空泵(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真空泵(3)通过开关(4)接有微型电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体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医用贴膜(5)和第二医用贴膜(6)均为医用透明贴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体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功勋,高然,羊政,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创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