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522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包括后盖本体、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碳刷及第二碳刷,所述后盖本体内设有容置槽,容置槽中部设有贯通的轴孔,正极端子插设于第一插槽内,负极端子插设于第二插槽内,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之间设有第一电容,轴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轴孔的左右上角分别设有第一碳刷及第二碳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后盖本体上设置电容及电感组,可将高扭矩微电机运转时产生的大电流磁场进行过滤吸收,从而提高微电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保证微电机运行的稳定性;具有结构紧凑、装配方便、稳定电流、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有益效果。长等有益效果。长等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微电机后盖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微电机,全称“微型电动机”,常用于控制系统或传动机械负载中,用于实现机电信号或能量的检测、解析运算、放大、执行或转换等功能。
[0003]现有技术中,有刷微电机是市面上比较常用的微电机类型,有刷微电机在转动过程中会产生电磁干扰,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在电机外部与EMC电路连接,如此设置,使得EMC电路远离转子的电枢,降低了EMC电路的抗电磁效果;同时,当微电机应用在需要高扭矩进行传输的设备上使用时,例如汽车的换向系统,高扭矩的微电机运转时所需要的电流较大,在运转过程中会快速温升,若无法满足负载大电流及耐温等级的要求,就会影响微电机的使用寿命,甚至会造成烧机的后果;另外,市面上微电机后盖中的各元件的结构安排不够紧凑,导致安装空间较大,增大微电机的体积,导致微电机后盖的装配工序变得复杂,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
[0004]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抗电磁干扰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装配方便的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包括后盖本体、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碳刷及第二碳刷,所述后盖本体内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中部设有贯通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左下角上设有第一插槽,所述轴孔的右下角上设有第二插槽,所述正极端子插设于第一插槽内,所述负极端子插设于第二插槽内;
[0007]所述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之间设有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下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所述正极端子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负极端子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及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下方的后盖本体侧壁设有导线槽,所述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分别设于导线槽内;
[0008]所述轴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所述轴孔的左上角设有第一碳刷,所述轴孔的右上角设有第二碳刷,所述正极端子的另一端绕设在第一电感上并与第一碳刷的一端连接,所述负极端子的另一端绕设在第二电感上并与第二碳刷的一端连接。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中,所述第一碳刷与第二碳刷之间还设有第一绕线柱及第二绕线柱,所述第一碳刷的另一端绕接在第一绕线柱上,所述第二碳刷的另一端绕接在第二绕线柱上。
[0010]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中,所述轴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感槽及第二电感槽,所述第一电感设于第一电感槽内,所述第二电感设
于第二电感槽内。
[0011]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中,所述轴孔的左上角设有第一碳刷室,所述轴孔的右上角设有第二碳刷室,所述第一碳刷设于第一碳刷室内,所述第二碳刷设于第二碳刷室内。
[0012]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中,所述第一碳刷室呈矩形结构,所述第一碳刷室远离轴孔的一侧设有便于放置第一碳刷的开口,所述第一碳刷室靠近轴孔的一侧设有便于第一碳刷伸出的通槽,所述第二碳刷室与第一碳刷室结构相同。
[0013]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中,所述第一电感槽及第二电感槽结构相同,均呈中空的柱形结构。
[0014]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中,所述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的底部均设有便于接线安装的通孔。
[0015]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在后盖本体上设置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可将高扭矩微电机运转时产生的大电流磁场进行过滤吸收,从而有效提高微电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保证微电机运行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使用寿命;同时,将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的引线分别缠绕在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上,增大了引线与电感之间的接触面,避免了电流大时接触面过小而导致的电感引线烧断的现象;将各电感分别固定在电感槽内,各碳刷分别固定在碳刷室内,可提高后盖本体上各元件之间的装配稳定性,安装方便,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整体结构安排紧凑、装配方便、能有效降低微电机受到的电磁干扰、使用寿命长,可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后盖本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后盖本体内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包括后盖本体1、正极端子21、负极端子22、第一电容31、第二电容32、第三电容33、第一电感41、第二电感42、第一碳刷51及第二碳刷52,所述后盖本体1内设有容置槽10,所述容置槽10中部设有贯通的轴孔100,所述轴孔100的左下角上设有第一插槽11,所述轴孔100的右下角上设有第二插槽12,所述正极端子21插设于第一插槽11内,所述负极端子22插设于第二插槽12内。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0的设置,可便于将各电子元件装配在后盖本体1上,从而减少整体的安装体积,正极端子21及负极端子22的设置,可便与外接的电源线连接,轴孔100上可装配滚珠轴承便于与外接的换向器连接,进而减少微电机转子的转动摩擦力。
[0022]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插槽11与第二插槽12之间设有第一电容31,所述第一电容31下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电容32及第三电容33,所述正极端子21的一端分别与
第一电容31及第二电容32的一端连接,所述负极端子2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31及第三电容3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31下方的后盖本体1侧壁设有导线槽13,所述第二电容32及第三电容33的另一端分别设于导线槽13内。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31、第二电容32及第三电容33分别与正极端子21、负极端子22连接,如此设置,可使微电机转子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被多个电容所过滤,从而提高微电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轴孔1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感41及第二电感42,所述轴孔100的左上角设有第一碳刷51,所述轴孔100的右上角设有第二碳刷52,所述正极端子21的另一端绕设在第一电感41上并与第一碳刷51的一端连接,所述负极端子22的另一端绕设在第二电感42上并与第二碳刷52的一端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感41及第二电感42的设置,可对高扭矩微电机起到过滤噪声、稳定电流及抑制电磁波干扰的作用,且正极端子21及负极端子22的引线分别缠绕在第一电感41及第二电感42上,可增大引线与电感之间的接触面,避免了电流大时接触面过小而导致的电感引线烧断的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本体、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碳刷及第二碳刷,所述后盖本体内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中部设有贯通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左下角上设有第一插槽,所述轴孔的右下角上设有第二插槽,所述正极端子插设于第一插槽内,所述负极端子插设于第二插槽内;所述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之间设有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下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所述正极端子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负极端子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及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下方的后盖本体侧壁设有导线槽,所述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分别设于导线槽内;所述轴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所述轴孔的左上角设有第一碳刷,所述轴孔的右上角设有第二碳刷,所述正极端子的另一端绕设在第一电感上并与第一碳刷的一端连接,所述负极端子的另一端绕设在第二电感上并与第二碳刷的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扭矩的微电机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刷与第二碳刷之间还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波曾晔陈斌李春来
申请(专利权)人:和平长盛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