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4312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包括:在发动机各缸喷油器与共轨管之间的出油管道上设置至少一个阻尼孔;或者,在特定发动机缸喷油器与共轨管之间的出油管道上设置至少一个阻尼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从源头上衰减高压瞬变燃油对共轨管的冲击能量,消除振动噪声,结构简单,成本低,改动小,容易生产制造。容易生产制造。容易生产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供油系统减振降噪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喷油器性能的提高和多次喷射、稀薄燃烧技术的使用,燃油压力提高,单次喷射脉宽缩短,喷油器针阀关闭时间缩短,喷油器针阀关闭后的水击效应增大。水击波在喷油器针阀与高压油泵之间的管容系统内传播,管容系统内燃油压力和速度交替变化,对结构形成冲击振动辐射噪声,水击波传播到各缸喷油器针阀处,针阀处压力波动增大,影响燃油喷射稳定性和雾化性能,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发动机各缸、各次喷油不均,缸压不均,发动机输出扭矩波动增大,振动噪声增大,油耗升高,排放不达标等等问题。同时,因管道结构长度较短,管道结构模态频率较高,水击波频率较高,结构振动辐射噪声频率处于人耳敏感频段范围内,且为非稳态间歇性敲击声,影响车辆噪声品质和乘坐舒适性。
[0003]在现有技术中,解决内燃机供油系统燃油脉动及其引起的振动噪声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措施和结构形式:
[0004]1、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5927386A、CN20811073U、CN208153160U和CN208816260U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在供油系统管道外部包裹一个吸隔声零件,吸隔声零件一般采用高低密度复合非金属结构件。其问题在于,装配在发动机上会影响发动机热量扩散;并且,零件结构尺寸较大,需要占用较大空间,重量较大,成本较高。此外,这种结构只能降低供油系统管道受振动辐射的部分噪声能量,效率较低,对供油系统结构振动传播进入车内的噪声没有效果,对燃油压力脉动及速度脉动冲击引起的喷油量不稳定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没有效果。
[0005]2、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3410644A和CN105840373B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油轨进油管路或者共轨管与喷油器之间的出油管路上串接一个或数个弹性、阻尼元件来降低或者消除燃油脉动及其引起的振动噪声。此结构的缺点是在管路上增加了至少1个接头,增大了燃油泄漏风险,降低了可靠性;并且,附加的弹性阻尼元件如果出现故障将会引起内燃机供油不通畅,出现加速无力,抖动甚至熄火停机等故障;此外,所用的弹性阻尼元件结构尺寸一般较大,需要占用一定空间,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弹性阻尼元件一般由非金属材料构成,长期浸泡在高温高压燃油中易出现发泡和力学性能改变等失效模式,失效后易引起油路故障。
[0006]3、如专利公开号为US7341045B2、US9518544B2和US20060081220A1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油轨内设置弹性阻尼元件。这种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结构较复杂,制造工艺要求高,结构尺寸较大,占用共轨管内很大一部分空间,制造成本较高。
[0007]4、如专利公开号为CN210919300U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共轨管横截面上设置数个隔断小孔,降低液压冲击能量。其问题在于加工难度较大,不适合一体机加工成型的油轨。
[0008]5、如专利公开号为US8402947B2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基于声腔共振和声腔模态
振型激励点避让的设计理念,将共轨管用隔断分成多个腔室,提高共轨管各腔室声腔模态并使各缸出油管口位于声腔节点处,降低声腔模态受水击激振响应。此结构在共轨管中设置几个隔断,制造加工难度较大,不适合整体式机加工共轨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从源头上衰减高压瞬变燃油对共轨管的冲击能量,消除振动噪声。
[0010]一种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包括:
[0011]在发动机各缸喷油器与共轨管之间的出油管道上设置至少一个阻尼孔;或者,在特定发动机缸喷油器与共轨管之间的出油管道上设置至少一个阻尼孔。
[0012]可选的,所述出油管道还包括喷油器座;所述共轨管与所述喷油器座连接,并形成所述出油管道;在所述共轨管与所述喷油器座之间装配有带阻尼孔的衬套;
[0013]可选的,所述衬套与所述喷油器座过盈配合;
[0014]可选的,所述衬套压入所述喷油器座上的沉孔后,通过钎焊料将所述共轨管与所述喷油器座焊接;
[0015]可选的,所述出油管道还包括喷油器座,所述喷油器座与所述共轨管连接,并形成所述出油管道;在所述喷油器座的内流道上设置至少一个阻尼孔;
[0016]可选的,所述出油管道还包括喷油器座,所述共轨管的内部流道上设有出油孔;所述喷油器座与所述出油孔连接,并形成所述出油管道;在所述出油孔上设置至少一个阻尼孔;
[0017]可选的,所述特定发动机缸喷油器包括第一缸和或第三缸、第四缸喷油器;
[0018]可选的,所述喷油器还包括喷油器针阀,所述喷油器座位于所述喷油器针阀和共轨管之间;
[0019]可选的,所述阻尼孔的直径在0.5至2.5毫米之间;
[0020]可选的,所述阻尼孔的长度在0.5至30毫米之间。
[0021]上述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在共轨管与喷油器之间的出油管道上设置一个合适的阻尼孔,对喷油器关闭后的高频变换水击压力波和高频换向瞬变流速度具有较好的阻抗作用,同时,对正常低速流动的燃油局部压力损失和沿程压力损失很小,对流量影响可忽略;从而从源头上衰减高压瞬变燃油对共轨管的冲击能量,消除振动噪声。
[0022]由于只需要对管道流道结构作适当优化即可实现,结构简单,成本低,改动小,容易生产制造,适合现有的一体式管道和分体式支座更改。并且,通过更改流道截面结构,增大局部阻抗来消耗水击波能量,不需要增加附加的功能件,提高管道系统可靠性。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可以有效衰减内燃机供油管道内燃油脉动能量,降低和消除因燃油压力和速度脉动引起的一系列副作用,如各缸各次喷油量不稳定,缸压不均,发动机工作粗暴,振动噪声大,管道气蚀,管道振动噪声大等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发动机各缸喷油器与共轨管之间的出油管道上设置至少一个阻尼孔;或者,在特定发动机缸喷油器与共轨管之间的出油管道上设置至少一个阻尼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道还包括喷油器座;所述共轨管与所述喷油器座连接,并形成所述出油管道;在所述共轨管与所述喷油器座之间装配有带阻尼孔的衬套。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与所述喷油器座过盈配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压入所述喷油器座上的沉孔后,通过钎焊料将所述共轨管与所述喷油器座焊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尼孔的降低燃油脉动激振力的降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道还包括喷油器座,所述喷油器座与所述共轨管连接,并形成所述出油管道;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绍军杨丽曾庆懿钟柱声赵钪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