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24283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排泥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根据生化池单元在曝气阶段时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一液位仪采集的数据计算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并根据所述排泥量给第一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解决了污泥排放不精准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一步,根据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初沉池污泥浓度和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对第二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使得储泥池中的污泥浓度在所述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内,解决在没有浓缩池的前提下,直接将污泥排放到储泥池会因储泥池浓度波动较大而使得污泥脱水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污水处理。理。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泥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排泥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活性污泥法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吸附并吃掉污水中的污染物的净化污水的方法,微生物与其胞外聚合物会聚集成团吸附悬浮颗粒物,即活性污泥。在适合生长的环境下会微生物群落会不断增长繁殖,若微生物群规模超出污水处理厂设计范围,将难以保证正常生产运行,所以在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中,都要定期将一定量的微生物与其吸附的污染物一起排出系统。
[0003]现有的排泥是通过人工控制污泥泵的启停来排放,或者给各池设定好定时定量后轮流排放,其本质都是人直接控制剩余污泥排放。一方面运行班组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操作随机性较大,容易超排或少排,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在没有浓缩池的前提下,直接将污泥排放到储泥池,会使储泥池污泥浓度波动较大,影响污泥脱水效率,人工控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排泥系统,解决污泥排放不精准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在没有浓缩池的前提下,直接将污泥排放到储泥池会因储泥池浓度波动较大而使得污泥脱水效率低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排泥系统,包括生化池单元、预处理池单元、储泥池单元和排泥控制单元;
[0006]所述生化池单元包括生化池、第一污泥浓度计、第一液位仪、第一污泥泵和第一污泥泵控制模块,所述生化池包括进水曝气、曝气、沉淀和滗水闲置阶段,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污泥浓度,所述第一液位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液位高度,所述第一污泥控制模块根据排泥控制单元发送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污泥泵运行,所述第一污泥泵将生化池中的污泥排放至储泥池;
[0007]所述预处理池单元包括预处理池、第二污泥浓度计、第二污泥泵和第二污泥泵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污泥浓度计用于测量预处理池污泥浓度,所述第二污泥控制模块根据排泥控制单元发送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污泥泵运行,所述第二污泥泵将预处理池中的污泥排放至储泥池;
[0008]所述储泥池单元包括储泥池,所述储泥池中的污泥具有污泥标准浓度范围;
[0009]所述排泥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一液位仪采集的数据计算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并根据所述排泥量给第一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根据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预处理池污泥浓度和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对第二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使得储泥池中的污泥浓度在所述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计算过程如下:
[0011]通过污泥浓度
×
液位高度
×
生化池面积获得生化池的污泥总量,若生化池的污泥总量不大于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则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为零;
[0012]若生化池的污泥总量大于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则通过污泥总量除以生化池正常运行所允许的最小污泥龄获得每天生化池污泥排放总量上限,然后根据生化池每天的污泥排放次数,得到每次污泥排放量的上限,利用生化池的污泥总量减去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获得本次污泥排放量,
[0013]如果本次污泥排放量大于每次污泥排放量上限,则每次污泥排放量的上限为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
[0014]如果本次污泥排放量不大于每次污泥排放量上限,则所述本次污泥排放量为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
[0015]进一步的,根据公式:标准浓度范围内的储泥池浓度=(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预处理池污泥浓度
×
预处理池的排泥体积)
÷
(生化池的排泥体积+预处理池的排泥体积),获得预处理池的排泥体积,根据所述预处理池的排泥体积对第二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
[0016]进一步的,所述储泥池单元还包括预处理池排泥流量计,所述预处理池排泥流量计与排泥控制单元相连,用于统计预处理池单元的实时排泥体积,当实时排泥体积等于预处理池的排泥体积时,排泥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污泥泵停止运行。
[001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信号为污泥泵的运行时间。
[0018]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信号为污泥泵的开始运行信号和结束运行信号。
[0019]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池包括初沉池或水解酸化池。
[0020]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池单元至少为两个,每个预处理池单元还包括泥位计,用于测量预处理池单元的污泥高度,并将污泥高度数据发送排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将第二污泥泵运行时间发送给污泥高度最高的预处理池单元。
[0021]进一步的,所述储泥池单元还包括生化池排泥流量计和生化池排泥浓度计,所述生化池排泥流量计和生化池排泥浓度计均与排泥控制单元相连,所述生化池排泥流量计用于统计生化池单元的排泥体积,所述生化池排泥浓度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排出的污泥浓度,所述排泥控制单元在生化池滗水闲置阶段进行排泥时给第一污泥泵控制单元一个开始运行信号,第一污泥泵开始运行,利用生化池排泥流量计和生化池排泥浓度计统计出生化池实际排出的污泥量,当实际排出的污泥量等于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时,排泥控制单元给第一污泥泵控制单元一个结束运行信号,第一污泥泵结束运行。
[0022]进一步的,所述储泥池还包括第三污泥浓度计,所述第三污泥浓度计用于测量储泥池的污泥浓度,当三污泥浓度计的测量值低于储泥池标准浓度范围,则排泥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污泥泵运行;当三污泥浓度计的测量值在储泥池标准浓度范围内时,则排泥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污泥泵停止运行。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排泥系统,根据生化池单元在曝气阶段时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一液位仪采集的数据计算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并根据所述排泥量给第一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解决了污泥排放不精准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一步,根据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预处理池污泥浓度和生化池在滗水
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对第二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使得储泥池中的污泥浓度在所述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内,解决了在没有浓缩池的前提下,直接将污泥排放到储泥池会因储泥池浓度波动较大而使得污泥脱水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4]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排泥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专利技术排泥系统,包括生化池单元、预处理池单元、储泥池单元和排泥控制单元;
[0026]所述生化池单元包括生化池、第一污泥浓度计、第一液位仪、第一污泥泵和第一污泥泵控制模块,所述生化池包括进水曝气、曝气、沉淀和滗水闲置阶段,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污泥浓度,所述第一液位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液位高度,所述第一污泥控制模块根据排泥控制单元发送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污泥泵运行,所述第一污泥泵将生化池中的污泥排放至储泥池;
[0027]具体的,生化池的进水曝气、曝气、沉淀和滗水闲置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池单元、预处理池单元、储泥池单元和排泥控制单元;所述生化池单元包括生化池、第一污泥浓度计、第一液位仪、第一污泥泵和第一污泥泵控制模块,所述生化池包括进水曝气、曝气、沉淀和滗水闲置阶段,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污泥浓度,所述第一液位计用于测量生化池液位高度,所述第一污泥控制模块根据排泥控制单元发送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污泥泵运行,所述第一污泥泵将生化池中的污泥排放至储泥池;所述预处理池单元包括预处理池、第二污泥浓度计、第二污泥泵和第二污泥泵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污泥浓度计用于测量预处理池污泥浓度,所述第二污泥控制模块根据排泥控制单元发送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污泥泵运行,所述第二污泥泵将预处理池中的污泥排放至储泥池;所述储泥池单元包括储泥池,所述储泥池中的污泥具有污泥标准浓度范围;所述排泥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一液位仪采集的数据计算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并根据所述排泥量给第一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根据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预处理池污泥浓度和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对第二污泥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使得储泥池中的污泥浓度在所述储泥池的污泥标准浓度范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计算过程如下:通过污泥浓度
×
液位高度
×
生化池面积获得生化池的污泥总量,若生化池的污泥总量不大于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则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为零;若生化池的污泥总量大于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则通过污泥总量除以生化池正常运行所允许的最小污泥龄获得每天生化池污泥排放总量上限,然后根据生化池每天的污泥排放次数,得到每次污泥排放量的上限,利用生化池的污泥总量减去生化池污泥总量阈值获得本次污泥排放量,如果本次污泥排放量大于每次污泥排放量上限,则每次污泥排放量的上限为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如果本次污泥排放量不大于每次污泥排放量上限,则所述本次污泥排放量为所述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公式:标准浓度范围内的储泥池浓度=(生化池在滗水闲置阶段时的排泥量+预处理池污泥浓度
×
预处理池的排泥体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学军郑博文张鹏杜建平钟军唐鹏易轩杰姜德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