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3992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转向装置,设置在转向管与转向主干之间,并包含:底座、上盖、多数个钢珠、垫圈与两螺帽,底座与上盖分别组装于转向管与转向主干,而底座与上盖两者都接触于多数个钢珠,使多数个钢珠位于底座与上盖之间,进而上盖通过多数个钢珠而能相对于底座进行转动,而垫圈与两螺帽依序位于上盖的上方,其中,两螺帽锁付于转向主干,使螺帽能接触于垫圈,让垫圈的表面能接触于上盖,进而底座与上盖两者能均匀接触于每一个钢珠的表面,藉此,上盖能避免产生偏摆,使每一个钢珠都会被底座与上盖抵压,让钢珠能均匀承受压力,使得摩托车的转向主干进行转动时能更加顺畅以减少底座、上盖与钢珠之间相互磨损。上盖与钢珠之间相互磨损。上盖与钢珠之间相互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转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能让摩托车的转向把手相对摩托车车架进行转动的转向装置,特别是一种当转向把手进行转动时能避免组件磨耗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是种经由引擎而能进行移动的二轮与三轮车辆,并且,摩托车经由转向把手而能改变移动方向,藉此,摩托车具有操作容易、方便停放与机动性高的功效,使得摩托车是目前最普及使用的交通工具。
[0003]请参阅图1A与图1B所示,目前摩托车的一转向把手30是通过一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0来连接于一车架40的转向管41,如图所示,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0主要由一第一底座11、一第一钢珠组12、一第一上盖13以及一第一螺帽14所构成,其中,第一底座11安装于转向管41,而第一钢珠组12具有多数个放置于底座的第一钢珠121,此外,第一上盖13与第一螺帽14分别依序位于第一底座11的上方,第一上盖13锁付于转向把手30,让第一上盖13能接触多数个第一钢珠121,而第一螺帽14锁付于转向把手30,并且,第一螺帽14接触于第一上盖13的表面以防止第一上盖13松脱于转向把手30。
[0004]然而,因为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0的第一上盖13是锁付于转向把手30,使得第一上盖13会产生偏摆的情况,进而第一上盖13只会接触于部分数量的第一钢珠121,导致每一个第一钢珠121会承受不同力量大小的压力而发生第一钢珠组12受力不均的情况,藉此,当转向把手30相对于转向管41进行转动时,第一底座11、第一钢珠组12与第一上盖13三者之间会相互磨损,进而就会减少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0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2A与图2B所示,为了防止第一上盖13产生偏摆的情况而导致第一底座11、第一上盖13与第一钢珠组12三者相互磨损,进而目前摩托车的转向把手30会通过一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0来连接于车架40的转向管41,如图所示,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0主要由一第二底座21、一第二钢珠组22、一第二上盖23、一第二螺帽24以及一第二辅助螺帽25所构成,其中,第二底座21连接于转向管41,而第二上盖23套合于转向把手30,并且,第二上盖23位于第二底座21的上侧,且第二钢珠组22具有多数个位于第二底座21与第二上盖23之间的第二钢珠221,此外,第二螺帽24与第二辅助螺帽25依序位于第二上盖23的上方,第二螺帽24锁付于转向把手30以让第二螺帽24抵压于第二上盖23,使得第二底座21与第二上盖23两者能接触于第二钢珠221,而第二辅助螺帽25锁付于转向把手30,并且,第二辅助螺帽25接触于第二螺帽24的表面以防止第二螺帽24松脱于转向把手30。
[0005]然而,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0是要通过第二螺帽24抵压于第二上盖23以让第二底座21与第二上盖23两者能接触于第二钢珠221,但是,因为第二螺帽24锁付于转向把手30,使得第二螺帽24会产生偏摆的情况,进而第二螺帽24接触于第二上盖23的表面积会减少,导致第二螺帽24对第二上盖23的施力范围并不均匀,相对每一个第二钢珠221会承受不同力量大小的压力而发生第二钢珠组22受力不均的情况,藉此,当转向把手30相对于转向管41进行转动时,第二底座21、第二钢珠组22与第二上盖23三者之间也会相互磨损,进而也会减
少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0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良转向装置的结构组成,让转向主干相对于转向管进行转动时,转向装置的多个组件能避免相互磨损,相对不仅让转向把手能平顺地进行转动,甚至也能延长转向装置的使用寿命。
[0007]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摩托车转向装置设置于一转向管与一转向主干之间,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摩托车转向装置主要由一底座、一上盖、一钢珠组、一第一螺帽、一第二螺帽、以及一垫圈所构成。
[0008]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转向管,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多数个钢珠,而所述上盖位于所述钢珠的上方,使得所述多数个钢珠位于所述底座与上盖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螺帽锁付于所述转向主干来推压该上盖,使得该上盖能通过所述钢珠相对于该底座进行转动,而所述第二螺帽锁付于所述转向主干,让所述第二螺帽能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
[0009]此外,所述垫圈位于所述第一螺帽与上盖之间,所述垫圈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所述上表面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而所述下表面以面接触方式接触于所述上盖,让所述上盖与垫圈之间能密合接触。
[0010]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帽与第二螺帽之间设有一辅助垫圈,所述辅助垫圈同时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与第二螺帽。
[0011]于前述两实施例中,所述垫圈被所述第一螺帽与上盖夹固,使得所述垫圈被所述第一螺帽与上盖两者接触而形变以呈现一所述上表面倾斜于所述下表面的形变状态,其中,所述上表面以面接触方式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让所述第一螺帽与垫圈之间能密合接触,所述第一螺帽对所述垫圈施加的压力能够通过所述下表面面接触所述上盖而均匀分布于所述上盖。
[0012]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第一螺帽与上盖之间设有垫圈,当第一螺帽锁付于转向主干时,第一螺帽能接触于垫圈,使得垫圈的表面能接触于上盖,让上盖与垫圈之间不会产生间隙,进而第一螺帽对垫圈施加的压力能够均匀分布于上盖,致使上盖能抵压于每一个钢珠以让底座与上盖两者能均匀接触于每一个钢珠的表面,导致转向主干进行转动时能避免底座、上盖与钢珠三者相互磨损,相对能延长转向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3]图1A为第一习知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剖视图;
[0014]图1B为第一习知转向装置的分解图;
[0015]图2A为第二习知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剖视图;
[0016]图2B为第二习知转向装置的分解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剖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的分解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剖视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的分解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0

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1

第一底座;12

第一钢珠组;121

第一钢珠;13

第一上盖;14

第一螺帽;20

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1

第二底座;22

第二钢珠组;221

第二钢珠;23

第二上盖;24

第二螺帽;25

第二辅助螺帽;30

转向把手;40

车架;4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转向装置,设置于一转向管与一转向主干之间,包含:一底座,连接于所述转向管,而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多数个钢珠;一上盖,位于所述钢珠的上方,使得所述多数个钢珠位于所述底座与上盖之间;一第一螺帽,锁付于所述转向主干来接触所述上盖,使得该上盖能通过所述钢珠相对于该底座进行转动;一第二螺帽,锁付于所述转向主干,让所述第二螺帽能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帽与上盖之间设有一垫圈,所述垫圈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所述上表面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而所述下表面以面接触方式接触于所述上盖,让所述上盖与垫圈之间能密合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育宏高永福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