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组件、载流结构、功率模块和电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3879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连接组件、载流结构、功率模块和电气设备,所述电连接组件用于将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建立电连接关系,并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电连接面且适于固接所述第一PCB板并电连接第一PCB板;所述第一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一PCB板后位于该第一PCB板的背侧;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电连接面且适于固接所述第二PCB板并电连接第二PCB板;所述第二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二PCB板后位于该第二PCB板的正侧;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适于建立固接关系并使所述第一电连接面与第二电连接面紧密接触,以在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建立电连接关系。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建立电连接关系。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建立电连接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组件、载流结构、功率模块和电气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PCB板载流
,尤其涉及电连接组件、载流结构、功率模块和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变流用的电气设备内通常包括多个功率模块,各功率模块包括一块PCB板,其上对应地承载有实现该功率模块的变流功能的相应器件,各功率模块并联运行以提高电气设备的整体功率。
[0003]为限制功率等级提升后功率模块和电气设备的体积大幅增长,现有技术基于分板结构提出了板叠板形式的PCB板布局,即两PCB板平行且错层布置并部分重叠,有效地增大了空间利用率并限制了功率模块的体积快速增长。
[0004]在板叠板布局的基础上,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能够承载大电流的板级电连接结构。飞线或铜排虽然能够承载较大电流,但存在装配不便、空间占用大、美观性较差、安规防护困难等问题。
[0005]而现有的一些接线端子,如公告号为CN210225888U的中国技术专利所披露的电路板结构,通过下层PCB板的端子与上层PCB板的焊盘螺纹紧固连接,用于导电的锡和铜箔在螺纹锁紧时易被磨损,因而不适于通过较大电流。再如公告号为CN211126143U的中国技术专利所披露的大电流转接端子,其虽然能够承载较大电流,但上层PCB板必须开设较大的避让孔才能使下层端子穿过其与上层端子接触并电连接,因而占用了较大的板面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至少一种缺陷或问题,首先提供适于在上述的板叠板布局中将两PCB板建立电连接关系的电连接组件,其不仅能够承载较大电流且对PCB板的板面占用较小从而有利于减少板层数,随后基于该电连接组件提供相应的载流结构、功率模块和电气设备。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电连接组件,用于将彼此平行且间隔的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建立电连接关系;其包括:第一端子,其具有第一电连接面且适于固接所述第一PCB板并电连接第一PCB板;所述第一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一PCB板后位于该第一PCB板的背侧;第二端子,其具有第二电连接面且适于固接所述第二PCB板并电连接第二PCB板;所述第二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二PCB板后位于该第二PCB板的正侧;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适于建立固接关系并使所述第一电连接面与第二电连接面紧密接触,以在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建立电连接关系。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第三电连接面,该第三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第一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一PCB板后与所述第一PCB板的背面紧密配合并建立电连接关系;所述第
二端子还具有第四电连接面,该第四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第二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二PCB板后与所述第二PCB板的正面紧密配合并建立电连接关系。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均设有金属化导电孔;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具有凸台构造并包括连为一体的基部和凸设于基部的凸起部;所述第一端子的凸起部的外周壁界定出第五电连接面,其基部靠近所述凸起部的端面界定出所述第三电连接面,远离所述凸起部的端面界定出所述第一电连接面;所述第二端子的凸起部的外周壁界定出第六电连接面,其基部靠近所述凸起部的端面界定出所述第四电连接面,远离所述凸起部的端面界定出所述第二电连接面;各端子的凸起部至少部分插设于对应PCB板的金属化导电孔内,并使所述第五电连接面和第六电连接面分别与对应的金属化导电孔的孔壁配合以电连接对应PCB板内的导线;各端子的基部抵接对应PCB板,并使所述第三电连接面和第四电连接面分别抵接所述第一PCB板的背面和所述第二PCB板的正面以电连接对应PCB板内的导线。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CB板的金属化导电孔贯穿该第一PCB板,并构成一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电连接面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一PCB板后平行于该第一PCB板,所述第一端子还设有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电连接面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电连接面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二PCB板后平行于该第二PCB板,所述第二端子还设有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电连接面的螺纹孔;所述电连接组件还包括:螺纹紧固件,其适于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并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以将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建立固接关系,并使所述第一端子座设于第二端子且所述第一电连接与第二电连接面紧密接触。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适于通过回流焊焊设于所述第一PCB板;所述第二端子适于通过波峰焊焊设于所述第二PCB板。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载流结构,其包括: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其正面均用于承载电气元件且所述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平行且间隔设置;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组件,用以将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至所述第二PCB板。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绝缘防护件,其设于所述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之间且与所述电连接组件对应;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PCB板的背面和第二PCB板的正面,以与所述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共同界定出一用于容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防护空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具有回转体构造,所述绝缘防护件为绝缘套筒。
[001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功率模块,其包括:壳体;第一电气单元,其设于壳体内,并包括第一PCB板和承载于所述第一PCB板正面的若干第一电气元件;所述第一PCB板固接于所述壳体,各第一电气元件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第二电气单元,其设于壳体内,并包括第二PCB板和承载于所述第二PCB板正面的若干第二电气元件;所述第二PCB板固接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第一PCB板平行且间隔设置,各第二电气元件与所述第二PCB板电连接;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组件,用以将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至所述第二PCB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气单元与第二电气单元电气耦合并实现AC/AC功
率变换或AC/DC功率变换或DC/DC功率变换或DC/AC功率变换。
[001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电气设备,其包括:柜体;若干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功率模块,各功率模块均设于所述柜体内。
[00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1)将两个端子分别与对应PCB板电连接后通过该两个端子的电连接面的紧密接触实现两PCB板的电连接,不会在两端子的固接过程磨损PCB板上的导电介质,从而适于通过较大电流。此外,第一端子的第一电连接面位于对应PCB板的背侧,第二端子的第二电连接面位于对应PCB板的正侧,无需为了使得两端子能够建立电连接关系而在两PCB板上开设较大的避让孔,换言之,端子只占用了对应PCB板较小的板面,有利于在同样的载流能力下减少板层数。
[0019](2)当需要提升电连接组件的载流能力时,由于两端子均通过与对应PCB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连接组件,用于将彼此平行且间隔的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建立电连接关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子,其具有第一电连接面且适于固接所述第一PCB板并电连接第一PCB板;所述第一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一PCB板后位于该第一PCB板的背侧;第二端子,其具有第二电连接面且适于固接所述第二PCB板并电连接第二PCB板;所述第二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二PCB板后位于该第二PCB板的正侧;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适于建立固接关系并使所述第一电连接面与第二电连接面紧密接触,以在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建立电连接关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第三电连接面,该第三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第一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一PCB板后与所述第一PCB板的背面紧密配合并建立电连接关系;所述第二端子还具有第四电连接面,该第四电连接面被配置为在第二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二PCB板后与所述第二PCB板的正面紧密配合并建立电连接关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均设有金属化导电孔;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具有凸台构造并包括连为一体的基部和凸设于基部的凸起部;所述第一端子的凸起部的外周壁界定出第五电连接面,其基部靠近所述凸起部的端面界定出所述第三电连接面,远离所述凸起部的端面界定出所述第一电连接面;所述第二端子的凸起部的外周壁界定出第六电连接面,其基部靠近所述凸起部的端面界定出所述第四电连接面,远离所述凸起部的端面界定出所述第二电连接面;各端子的凸起部至少部分插设于对应PCB板的金属化导电孔内,并使所述第五电连接面和第六电连接面分别与对应的金属化导电孔的孔壁配合以电连接对应PCB板内的导线;各端子的基部抵接对应PCB板,并使所述第三电连接面和第四电连接面分别抵接所述第一PCB板的背面和所述第二PCB板的正面以电连接对应PCB板内的导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CB板的金属化导电孔贯穿该第一PCB板,并构成一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电连接面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端子固接于所述第一PCB板后平行于该第一PCB板,所述第一端子还设有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电连接面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电连接面还被配置为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子鸿苏俊达李育刚
申请(专利权)人: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