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后处理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352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车架与SCR铸箱后处理系统的支架;具体技术方案为:车载后处理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和第三基座,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之间能通过第一连接架相连,第一基座与第三基座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架相连,第一连接架与第二连接架构成V型支撑结构,第一连接架正面侧和背面侧均开有减重槽,第二连接架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均开有减重槽,支架整体质量轻,第一基座通过螺栓与车架相连,第二基座、第三基座通过螺栓与SCR铸箱后处理系统相连,整体架构稳定,耐久性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体冲压成型,特殊部位采用加强结构,实现受力均匀,减少应力集中,支架强度及可靠性都很好。架强度及可靠性都很好。架强度及可靠性都很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后处理固定支架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实际一种连接车架与SCR铸箱后处理系统的支架。

技术介绍

[0002]面对日趋严苛的排放法规,后处理系统在车辆底盘上占用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后处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发动机后处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后处理系统的配置越来越多,重量也会越来越大。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热切关注,这同时也对颗粒物排放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处理系统搭载颗粒过滤器装置,当颗粒过滤器工作时,后处理器将会产生更高的温度,这就对后处理器固定装置的固定提出更高的要求。
[0003]目前,后处理器的固定方式大多采用L型支架进行支撑,通过紧固带将后处理器固定在一个L支架上。当车辆正常使用时,后处理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紧固带的热膨胀或收缩变形,由于紧固带紧贴后处理器,且比较薄,热膨胀变形较大,易造成后处理器的松动,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后处理器容易横向窜动,造成排气系统零部件损坏。同时,由于L支架悬臂较长,固定方式整体刚度较弱,固定方式装配复杂,难以适应现代车辆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车架与SCR铸箱后处理系统的支架,固定效果好,稳定性强。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车载后处理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和第三基座,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之间能通过第一连接架相连,第一基座与第三基座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架相连,第一连接架与第二连接架构成V型支撑结构。
[0006]第一基座的正面侧对称开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之间通过第一中间梁隔开,第一容纳槽上开有两个沉头通孔,第二容纳槽上开有两个沉头通孔。
[0007]第一基座的背面侧开有第一减重槽和第二减重槽,第一减重槽和第二减重槽对称布置,第一减重槽与第二减重槽之间通过第二中间梁隔开。
[0008]第二基座上开有开有第一通孔,第三基座上开有第二通孔。
[0009]第一连接架正面侧开有第三减重槽,第三减重槽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第一连接架背面侧开有第四减重槽,第四减重槽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
[0010]第二连接架正面侧开有第五减重槽,第五减重槽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第二连接架背面侧开有第六减重槽,第六减重槽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
[0011]第一连接架由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组成,第一支撑部的顶部与第二基座平滑连接,第一支撑部的底部与第二支撑部的顶部平滑连接,第二支撑部的底部与第一基座平滑连接,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夹角为155
°‑
165
°

[0012]第二连接架由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组成,第三支撑部的顶部与第三基座平滑连接,第三支撑部的底部与第四支撑部的顶部平滑连接,第四支撑部的底部与第一基座平滑连接,第三支撑部与第四支撑部之间的夹角为140
°‑
155
°

[0013]第一基座的背面侧中部开有条形减重槽,条形减重槽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第一基座的外角均经过圆角处理。
[001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5]一、本技术一体冲压成型,具有生产效率高、零部件质量稳定、废品率低的优点,特殊部位采用加强结构,实现受力均匀,减少应力集中,提高支架强度及可靠性,支架主体受力方式为材料径向受力,以利于提高产品强度和可靠性。
[0016]二、本技术通过分体式设计,整体式安装,与后处理器实现线下分装,实现装配工序迁移,大幅度提高装车效率。
[0017]三、本技术顺着结构受力布置多个减重槽,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大大减轻了整体的重量,符合车辆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一。
[0019]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图二。
[0020]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右视图。
[0023]图6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4]图7为本技术的仰视图。
[0025]图中,1为第一基座,11为第一容纳槽,12为第二容纳槽,13为第一中间梁,14为沉头通孔,15为第一减重槽,16为第二减重槽,17为第二中间梁,18为条形减重槽,2为第二基座,21为第一通孔,3为第三基座,31为第二通孔,4为第一连接架,41为第三减重槽,42为第四减重槽,43为第一支撑部,44为第二支撑部,5为第二连接架,51为第五减重槽,52为第六减重槽,53为第三支撑部,54为第四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如图1

7所示,车载后处理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基座1、第二基座2和第三基座3,第一基座1、第二基座2和第三基座3平行布置,第一基座1与第二基座2之间能通过第一连接架4相连,第一基座1与第三基座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架5相连,第一连接架4与第二连接架5构成V型支撑结构,V型支撑结构的支撑强度更高。
[0028]第一基座1的正面侧对称开有第一容纳槽11和第二容纳槽12,第一容纳槽11与第二容纳槽12均为条形槽,第一容纳槽11与第二容纳槽12顺着第一基座1的结构布置,既不影响第一基座1的结构强度,又能够减轻第一基座1的重量。第一容纳槽11与第二容纳槽12之
间通过第一中间梁13隔开,第一中间梁13能够避免容纳槽的跨度过大而影响结构强度。第一容纳槽11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第一容纳槽11上开有两个沉头通孔14,第二容纳槽12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第二容纳槽12上开有两个沉头通孔14,螺栓穿过第一基座1上的沉头通孔14后与车架相连,螺栓通过螺母锁紧,拆装方便。
[0029]第一基座1的背面侧开有第一减重槽15和第二减重槽16,第一减重槽15和第二减重槽16顺着第一机组的结构布置,既不影响第一基座1的结构强度,又能够减轻第一基座1的重量。第一减重槽15和第二减重槽16对称布置,第一减重槽15与第二减重槽16之间通过第二中间梁17隔开,第二中间梁17能够避免减重槽的跨度过大而影响结构强度。
[0030]第二基座2上开有开有第一通孔21,螺栓穿过第一通孔21后与SCR铸箱后处理系统相连;第三基座3上开有第二通孔31,螺栓能穿过第二通孔31后与SCR铸箱后处理系统相连,拆装方便。
[0031]第一连接架4正面侧开有第三减重槽41,第三减重槽41顺着第一连接架4的结构形状布置,第三减重槽41两侧的壁厚一致,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又减轻了第一连接架4的重量。第三减重槽41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载后处理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座(1)、第二基座(2)和第三基座(3),所述第一基座(1)与第二基座(2)之间能通过第一连接架(4)相连,所述第一基座(1)与第三基座(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架(5)相连,第一连接架(4)与第二连接架(5)构成V型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基座(1)的正面侧对称开有第一容纳槽(11)和第二容纳槽(12),所述第一容纳槽(11)与第二容纳槽(12)之间通过第一中间梁(13)隔开,所述第一容纳槽(11)上开有两个沉头通孔(14),所述第二容纳槽(12)上开有两个沉头通孔(14);所述第一基座(1)的背面侧开有第一减重槽(15)和第二减重槽(16),第一减重槽(15)和第二减重槽(16)对称布置,第一减重槽(15)与第二减重槽(16)之间通过第二中间梁(17)隔开;所述第二基座(2)上开有开有第一通孔(21),所述第三基座(3)上开有第二通孔(31);所述第一连接架(4)正面侧开有第三减重槽(41),第三减重槽(41)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第一连接架(4)背面侧开有第四减重槽(42),第四减重槽(42)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理;所述第二连接架(5)正面侧开有第五减重槽(51),第五减重槽(51)的内角均经过圆角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自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