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3438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包括制冷系统和液冷源系统;制冷系统由依次连通的制冷压缩机、冷凝散热器、制冷剂储液器、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构成制冷循环回路;液冷源系统由液冷剂箱连通蒸发器构成蒸发循环回路,以及由液冷剂箱连通冷凝散热器构成自然散热循环回路。液冷源的冷却由制冷系统冷却和外界自然风能源冷却,两类冷却共用一套冷凝散热器,冷凝散热器中两路独立管束间隔交替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小了系统的体积重量,增强了紧凑性;能耗小,冷源温度不易波动;利用外界自然能源实现系统的节能和液冷源的稳定输出。输出。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制冷和特种环境的冷源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需要为车载或可移动仪器设备、环境空间等提供冷源进行冷却或环境调控。由于仪器设备或环境空间的可移动性和使用场地的不确定性,通常以外界自然风为冷却介质的制冷系统设计,设备和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庞大,难以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造成能耗大,冷源温度易波动。
[0003]所谓“液冷源”是指利用制冷系统或风冷系统制备的“液体冷源”,用于发热仪器设备或环境空间的冷却或环境参数调控。
[0004]目前,液冷源技术主要应用于高集成度、高热负荷电子仪器设备的冷却,普遍采用制冷系统冷却以乙二醇为代表的液冷剂为主的技术模式,如专利《一种恒温液冷源空调系统》(CN201821929401.5),专利《复合型液冷供风装置》(CN201821731572.7),专利《机载液冷源》(CN201821613212),专利《一种大功率多通路式液冷源机柜》(CN201811045216.4),专利《大功率电子设备用多工况液冷源》(CN201810237904.4)等。有的系统也考虑了不同气候区或夜间低温的情况,采用自然风冷却液冷源的技术模式,如专利《一种利用冷凝热和风冷以自适应制冷量的液冷源系统》(CN201210456459.3)等。
[0005]这些专利技术都涉及到了传统制冷系统冷却液冷剂、换热设备、控制流程等公认技术模式,但具体流程、结构和部件各有不同。然而,如前所述,对于可移动式液冷源系统或机组而言,通常采用外界自然风为冷却介质的风冷式制冷系统设计方案,因此,冷凝器的体积和重量都较大,实现系统节能化运行、减小系统体积和重量是移动式液冷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从系统紧凑型、减小体积重量以及系统节能的角度出发,将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和自然风冷的散热器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减小系统的体积重量和紧凑型;另外,通过环境温度与液冷剂要求温度的比较,设置了三种液冷源的调控流程和液冷剂箱,充分利用外界自然能源实现系统的节能和液冷源的稳定输出。
[0007]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包括制冷系统和液冷源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循环回路,液冷源系统包括蒸发循环回路和自然散热循环回路;
[0009]制冷循环回路由依次连通的制冷压缩机、冷凝散热器、制冷剂储液器、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构成;
[0010]蒸发循环回路由液冷剂箱连通蒸发器构成;自然散热循环回路由液冷剂箱连通冷凝散热器构成;
[0011]蒸发循环回路液冷剂箱连通液冷剂进口I,蒸发器连通第一液冷剂出口II,冷凝散热器连通第二液冷剂出口III。
[0012]作为优选,所述冷凝散热器包括液冷剂管束和制冷剂管束,两路管束间隔交替呈多列布置,液冷剂管束比制冷剂管束多一列,两路管束共用一套翅片组,两路管束和翅片组共用冷凝散热器风机。
[0013]作为优选,冷凝散热器风机采用变频风机。
[0014]作为优选,所述液冷剂管束的管径比制冷剂管束的管径大20%

50%。
[0015]作为优选,液冷剂管束和制冷剂管束在垂直列方向上可采用多个入口、多个出口的并联模式。
[0016]作为优选,所述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储液器和蒸发器之间连接有膨胀阀。
[0017]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循环回路上连接有液冷剂泵、第一流量调节阀和第四流量调节阀。
[0018]作为优选,所述自然散热循环回路上连接有第二流量调节阀和第三流量调节阀。
[0019]作为优选,所述液冷剂箱上方设置有液冷剂箱放气阀。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从系统紧凑型、减小体积重量以及系统节能的角度出发,将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和自然风冷的散热器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减小了系统的体积重量,增强了紧凑性,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能耗小,输出的冷源温度不易波动;另外,通过环境温度与液冷剂要求温度的比较,设置了三种液冷源的调控流程和液冷剂箱,充分利用外界自然能源实现系统的节能和液冷源的稳定输出。
附图说明
[00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流程和原理图;
[0023]图2(a)、2(b)分别为本技术中冷凝散热器主视图和侧视图。
[0024]图中:1、制冷压缩机;2、冷凝散热器;3、制冷剂储液器;4、膨胀阀;5、蒸发器;6、气液分离器;7、液冷剂箱;8、液冷剂泵;9、第一流量调节阀;10、第二流量调节阀;11、第三流量调节阀;12、第四流量调节阀;13、液冷剂箱放气阀;14、冷凝散热器风机;15、液冷剂管束;16、制冷剂管束。
[0025]a、冷凝散热器的制冷剂进口;b、冷凝散热器的制冷剂出口;c、冷凝散热器的液冷剂进口;d、冷凝散热器的液冷剂出口;e、蒸发器制冷剂进口;f、蒸发器制冷剂出口;g、蒸发器液冷剂进口;h、蒸发器液冷剂出口;I、液冷剂进口;II、第一液冷剂出口;III、第二液冷剂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7]参照图1所示,给出了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制冷系统和液冷源系统;
[0028]制冷系统由依次连通的制冷压缩机1、冷凝散热器2、制冷剂储液器3、蒸发器5和气液分离器6构成的制冷循环回路;液冷源系统由液冷剂箱7连通蒸发器5构成的蒸发循环回路;以及由液冷剂箱7连通冷凝散热器2构成的自然散热循环回路。
[0029]蒸发循环回路液冷剂箱7连通液冷剂进口I,蒸发器5连通第一液冷剂出口II,即制冷系统的液冷剂出口,冷凝散热器2连通第二液冷剂出口III,即自然冷却液冷剂出口。
[0030]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储液器3和蒸发器5之间连接有膨胀阀4;蒸发循环回路上连接有液冷剂泵8、第一流量调节阀9和四流量调节阀12;自然散热循环回路上连接有第二流量调节阀10和第三流量调节阀11。
[0031]在冷凝散热器2上分别设有冷凝散热器的制冷剂进口a、冷凝散热器的制冷剂出口b、冷凝散热器的液冷剂进口c、冷凝散热器的液冷剂出口d,在蒸发器5上分别设有蒸发器制冷剂进口e、蒸发器制冷剂出口f、蒸发器液冷剂进口g、蒸发器液冷剂出口h;在液冷剂箱7上设有液冷剂箱放气阀13。
[0032]构成制冷循环回路为1

a

b
‑3‑4‑
e

f
‑6‑
1,构成蒸发循环回路为7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系统和液冷源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循环回路,液冷源系统包括蒸发循环回路和自然散热循环回路;制冷循环回路由依次连通的制冷压缩机、冷凝散热器、制冷剂储液器、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构成;蒸发循环回路由液冷剂箱连通蒸发器构成;自然散热循环回路由液冷剂箱连通冷凝散热器构成;蒸发循环回路液冷剂箱连通液冷剂进口I,蒸发器连通第一液冷剂出口II,冷凝散热器连通第二液冷剂出口II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散热器包括液冷剂管束和制冷剂管束,两路管束间隔交替呈多列布置,液冷剂管束比制冷剂管束多一列,两路管束共用一套翅片组,两路管束和翅片组共用冷凝散热器风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凝散热器风机采用变频风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赞社顾兆林冯诗愚高秀峰李云陈美娟王宇威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