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2361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的生态沟结构,生态沟结构包括生态沟结构包括远离车行道一侧的结构层、靠近车行道一侧且竖向设置的站石以及结构层与站石之间形成的生态沟,生态沟的底部设有沟底层,沉淀池位于生态沟内,且与沉淀池对应位置处的站石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沉淀池与对应位置处的站石上的开口相邻并连通设置。通过在绿化带内靠近车行道一侧设置生态沟,方便沉淀池溢出的雨水下渗,通过结构层和站石可以保证生态沟的稳定性,通过沟底层可以保证雨水顺利下渗,结构简单,方便施工且造价低廉,能够很好的解决下沉式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景观效果差的问题,解决了在绿化带宽度难以按照常规手段实施海绵诸多问题,提高海绵设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沟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沟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按照当下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车行道雨水在有道路绿化带的基础上应尽量排入道路绿化带内的下凹绿地对雨水进行净化和下渗。目前大部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宽度较窄的绿化带一般采用整体下凹或者不实施海绵,然而绿化带整体下凹后植物品种选择以及景观效果有限,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路段,海绵城市与景观效果似乎二者难以融合;同时,部分现状道路绿化带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时候竖向高程受制于现状植物根颈标高,为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植物,绿化带不宜进行整体性下凹式改造。因此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上述现状矛盾不利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以及海绵城市经济效益的发挥。如何解决为了海绵指标达标,绿地采用整体下凹造成诸多问题,采用海绵生态沟结构而不影响绿地植物品种与景观效果并能保留现状植物成为一种重要的海绵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简单、高效的简易结构层做法来提高海绵改造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技术中海绵实施受绿化带宽度和绿化带内现状植物根系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路段,同时有海绵指标和绿化景观效果要求的地段,无法解决下沉式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景观效果差、现状植物难以保留等问题,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的生态沟结构。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海绵城市的生态沟结构,所述生态沟结构位于绿化带内靠近车行道一侧,所述绿化带内沿着车行道方向交替间隔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和多个雨水篦子,所述生态沟结构包括远离车行道一侧的结构层、靠近车行道一侧且竖向设置的站石以及所述结构层与所述站石之间形成的生态沟,所述生态沟的底部设有沟底层,所述沉淀池位于所述生态沟内,且与所述沉淀池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站石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沉淀池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站石上的开口相邻并连通设置,所述车行道上的雨水经由所述开口进入对应的所述沉淀池内,且所述沉淀池内的雨水经过沉淀后溢流至所述生态沟内,并通过所述生态沟底部的沟底层下渗,所述雨水篦子的上端高于所述且所述沟底层的上端,且当所述生态沟内的积水高度超过所述雨水篦子时,可所述生态沟内的积水通过所述雨水篦子排入市政管网。
[000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海绵城市的生态沟结构,通过在绿化带内靠近车行道一侧设置生态沟,方便沉淀池溢出的雨水下渗,并且通过结构层和站石可以保证生态沟的稳定性,通过沟底层可以保证雨水顺利下渗,结构简单,方便施工且造价低廉,海绵实施不受绿化带宽度影响,能够很好的解决下沉式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景观效果差的问题,同时还有施工快,经济等优势,解决了在绿化带宽度难以按照常规手段实施海绵诸多问题,提高海绵设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7]进一步:所述结构层包括两层第一土工布层、两片蜂巢隔片、第一碎石层和多个木桩,两片所述蜂巢隔片竖向间隔设置在两层所述第一土工布层之间,且所述蜂巢隔片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工布层贴合设置,两片所述蜂巢隔片之间填充设置有所述第一碎石层,多个所述木桩竖向并排设置在所述绿化带内,且所述木桩与靠近车行道一侧的所述第一土工布层相邻设置,所述木桩与所述站石之间形成的生态沟。
[0008]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土工布层可以起到较好的透水效果,通过所述蜂巢隔片可以起到支撑隔离的作用保证所述第一碎石层的稳定,同时,所述木桩可以起到支撑隔离的作用,保证绿化带和生态沟的稳定。
[0009]进一步:所述蜂巢隔片的截面为L型,且所述蜂巢隔片的水平边的宽度不小于两片所述蜂巢隔片之间的间距。
[0010]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蜂巢隔片的水平边的宽度设置为不小于两片所述蜂巢隔片之间的间距,这样可以保证靠近车行道一侧的所述蜂巢隔片的水平边堵住两片所述蜂巢隔片之间的底部间隙,避免第一碎石层不会从两片所述蜂巢隔片之间的底部间隙散出,进而保证所述第一碎石层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整个结构层的透水性。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土工布层的规格为200

300g/m2。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碎石层的粒径范围为5

8mm。
[0013]进一步:所述木桩的直径范围为40

60mm。
[0014]进一步:所述沟底层包括第二碎石层、第二土工布层和卵石层,所述第二碎石层、第二土工布层和卵石层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
[0015]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第二碎石层、第二土工布层和卵石层可以在保证整个沟底层的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方便所述生态沟内的雨水顺利下渗。
[0016]进一步:所述第二土工布层的粒径范围为15

30mm。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海绵城市的生态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A

A剖面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第一土工布层,2、蜂巢隔片,3、第一碎石层,4、多个木桩,5、第二碎石层,6、卵石层,7、第二土工布层,8、站石;
[0021]11、车行道,12、绿化带,13、沉淀池,14、雨水篦子,15、生态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3]如图1所示,一种海绵城市的生态沟结构,所述生态沟结构位于绿化带12内靠近车行道11一侧,所述绿化带12内沿着车行道方向交替间隔设置有多个沉淀池13和多个雨水篦子14,所述生态沟结构包括远离车行道11一侧的结构层、靠近车行道11一侧且竖向设置的站石8以及所述结构层与所述站石8之间形成的生态沟15,所述生态沟15的底部设有沟底
层,所述沉淀池13位于所述生态沟15内,且与所述沉淀池13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站石8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沉淀池13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站石8上的开口相邻并连通设置,所述车行道11上的雨水经由所述开口进入对应的所述沉淀池13内,且所述沉淀池13内的雨水经过沉淀后溢流至所述生态沟15内,并通过所述生态沟15底部的沟底层下渗,所述雨水篦子14的上端高于所述且所述沟底层的上端,且当所述生态沟15内的积水高度超过所述雨水篦子14时,可所述生态沟15内的积水通过所述雨水篦子14排入市政管网。
[0024]本技术的海绵城市的生态沟结构,通过在绿化带12内靠近车行道11一侧设置生态沟,方便沉淀池溢出的雨水下渗,并且通过结构层和站石可以保证生态沟的稳定性,通过沟底层可以保证雨水顺利下渗,结构简单,方便施工且造价低廉,海绵实施不受绿化带宽度影响,能够很好的解决下沉式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景观效果差的问题,同时还有施工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的生态沟结构,所述生态沟结构位于绿化带(12)内靠近车行道(11)一侧,所述绿化带(12)内沿着车行道方向交替间隔设置有多个沉淀池(13)和多个雨水篦子(14),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沟结构包括远离车行道(11)一侧的结构层、靠近车行道(11)一侧且竖向设置的站石(8)以及所述结构层与所述站石(8)之间形成的生态沟(15),所述生态沟(15)的底部设有沟底层,所述沉淀池(13)位于所述生态沟(15)内,且与所述沉淀池(13)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站石(8)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沉淀池(13)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站石(8)上的开口相邻并连通设置,所述车行道(11)上的雨水经由所述开口进入对应的所述沉淀池(13)内,且所述沉淀池(13)内的雨水经过沉淀后溢流至所述生态沟(15)内,并通过所述生态沟(15)底部的沟底层下渗,所述雨水篦子(14)的上端高于所述且所述沟底层的上端,且当所述生态沟(15)内的积水高度超过所述雨水篦子(14)时,可所述生态沟(15)内的积水通过所述雨水篦子(14)排入市政管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生态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层包括两层第一土工布层(1)、两片蜂巢隔片(2)、第一碎石层(3)和多个木桩(4),两片所述蜂巢隔片(2)竖向间隔设置在两层所述第一土工布层(1)之间,且所述蜂巢隔片(2)对应的所述第一土工布层(1)贴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发张进杰夏康周元田亮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