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0157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包括负载,负载包括电感L和电阻R1,负载的输出端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断路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及短路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断路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及短路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短路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短路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警示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有断路检测电路、短路检测电路及短路保护电路,不仅能够有效地检测到变频器发生的断路及短路故障,提高内部关键元器件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可以在发生负载短路或桥臂直通故障时起到很好的短路保护效果。故障时起到很好的短路保护效果。故障时起到很好的短路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路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变频器是应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变频器是现代电机调速控制和节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器件之一,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0003]目前,变频器在研制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功能测试,以保证变频器出厂后能够正常使用,而在变频器的维修及测试过程中均需要使用到负载电路。然而,传统的负载电路普遍都缺乏短路保护功能,当维修或测试过程中突然遇到流过电流倍数较大,尤其发生负载短路或桥臂直通故障时,在瞬时关断栅极脉冲会因di/dt很大,在回路杂散电感中感应很高的电压尖峰而使IGBT 损坏。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具有检测故障和保护电路的优点,进而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具有检测故障和保护电路的优点,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包括负载,负载包括电感L和电阻R1,负载的输出端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断路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及短路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断路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及短路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短路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短路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警示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0010]进一步的,放大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LM318、电容C1、电阻R2、电阻R3 和电阻R4,运算放大器LM318的第一引脚分别与电阻R2及电阻R4的一侧连接,电阻R2的另一侧与电阻R1的一侧连接,运算放大器LM318的第二引脚与电阻R3的一侧连接,电阻R3的另一侧接地,运算放大器LM318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分别与电源的负极和正极连接,运算放大器LM318的第五引脚分别与电阻R4的另一侧和电容C1的一侧连接。
[0011]进一步的,整流滤波电路包括二极管D1、电阻R5和电容C2,二极管D1 的正极与电容C1的另一侧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侧及电容C2的一侧连接,电阻R5的另一侧分别与电阻R3的一侧及电容C2的另一侧连接。
[0012]进一步的,断路检测电路包括光耦U31、电容C3、电阻R6和电阻R7,光耦U31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6的一侧连接,电阻R6的另一侧分别与电容C2的一侧、电阻R5的一侧及二极管
D1的负极连接,光耦U3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电容C2的另一侧、电阻R5的另一侧、电阻R3的一侧及强电公共端PGND连接,光耦U31的第三引脚与电容C3的一侧连接且接地,光耦U31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电阻R7的一侧及电容C3的另一侧连接。
[0013]进一步的,短路检测电路包括光耦U41、二极管D2、电容C4、电阻R8和电阻R9,光耦U41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8的一侧连接,电阻R8的另一侧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6的一侧、电容C2的一侧、电阻R5的一侧及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光耦U4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光耦U31的第二引脚、电容C2的另一侧、电阻R5的另一侧及电阻R3的一侧连接,光耦U41的第三引脚与电容C4的一侧连接且接地,光耦U41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电阻R9的一侧及电容C4的另一侧连接。
[0014]进一步的,短路保护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5和电容C6,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电容C4的一侧、电容C5的一侧、电容C6的一侧及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电容C5的另一侧及电阻R11的一侧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0的一侧、电容C6的另一侧及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10的另一侧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1的另一侧及电阻R12的一侧连接,电阻R12的另一侧接地。
[0015]进一步的,警示电路包括三极管Q3、二极管D3、电阻R13、电阻R14和扬声器SP,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14的一侧连接,电阻R14的另一侧分别与电阻R13的一侧、电阻R12的一侧、电阻R11的另一侧及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3的另一侧与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接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扬声器SP连接。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1)、通过设置有断路检测电路、短路检测电路及短路保护电路,不仅能够有效地检测到变频器发生的断路及短路故障,提高内部关键元器件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可以在发生负载短路或桥臂直通故障时起到很好的短路保护效果。
[0019](2)、通过设置有放大电路,使得输出的信号可以得到有效地放大,从而将信号放大到后续电路所需要的电平,从而达到了足够的增益;通过设置有警示电路,可以起到及时提醒用户发现异常的效果。
[0020](3)、通过设置有整流滤波电路,从而使得其可以将杂波进行很好的去除,从而使得其可以得到想要的波长信号,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杂波对其产生的不必要影响。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的原理框图;
[0023]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的电路图。
[0024]图中:
[0025]1、负载;2、放大电路;3、整流滤波电路;4、断路检测电路;5、短路检测电路;6、短路保护电路;7、警示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
[0028]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

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负载1,负载1包括电感L和电阻R1,负载1 的输出端与放大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放大电路2的输出端与整流滤波电路3的输入端电连接,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包括负载(1),该负载(1)包括电感L和电阻R1,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1)的输出端与放大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放大电路(2)的输出端与整流滤波电路(3)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3)的输出端分别与断路检测电路(4)的输入端及短路检测电路(5)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断路检测电路(4)的输出端及所述短路检测电路(5)的输出端分别与短路保护电路(6)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短路保护电路(6)的输出端与警示电路(7)的输入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2)包括运算放大器LM318、电容C1、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4,所述运算放大器LM318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2及所述电阻R4的一侧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侧与所述电阻R1的一侧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318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侧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侧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LM318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分别与电源的负极和正极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318的第五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侧和所述电容C1的一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滤波电路(3)包括二极管D1、电阻R5和电容C2,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1的另一侧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侧及所述电容C2的一侧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一侧及所述电容C2的另一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频器维修测试用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检测电路(4)包括光耦U31、电容C3、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光耦U31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一侧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侧、所述电阻R5的一侧及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光耦U3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侧、所述电阻R5的另一侧、所述电阻R3的一侧及强电公共端PGND连接,所述光耦U31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电容C3的一侧连接且接地,所述光耦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清明戴春锋魏萍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瑞琥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