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3983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位器RP、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电解电容C1、电解电容C2、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有益效果:通过在检测电路内接入变频器触发电路,能够降低待测电源电压电流不稳定的影响,提高安全性。提高安全性。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路安全检测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广泛使用的单相三极电源插座,其三个电极有着明确的定义,即插座的中间偏上的电极为保安接地(地线)端,左下部的电极为中线(零线)端,右下端的电极为相线(火线)端。而所有属于“I类设备”(电工电子设备防触电分类),即使用单相三极电源插头的电子测量仪器(以下简称仪器),均严格按上述定义连接,将仪器的有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开关相连。这样,当仪器发生安全故障时,因仪器原有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如金属机箱、金属面板、金属底板等)与保安接地相连,相线(火线)通过熔断器与电源开关相连,使仪器的有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如金属机箱、金属面板、金属底板等)保持“0电位”,从而保护操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当仪器发生熔断器熔断故障时,因仪器砌断的是相线(火线),保护维修人员的人生安全。
[0003]但目前所用到的一起均不具备有识别单相三极电源插座接错的功能,当出现电极接错时,就会引发事故;同时,由于插座内部的电压过高且不稳定,在使用仪器进行检测时仍存在一定的危险,需要首先对电源电压进行一定的处理,避免对仪器及检测人员造成伤害。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具备安全性能高、检测能力强且占用空间小的优点,进而解决现有检测装置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安全性能高、检测能力强且占用空间小的优点,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位器RP、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电解电容C1、电解电容C2、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同相放大器U1、同相放大器U2、同相放大器U3、氖灯L1、氖灯L2、输入端V0、输入端V1、输入端V2及控制装置;
[0010]其中,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均与所述输入端V0连接,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均与所述输入端V1连接,所述二极管D5与所述二极管D6均与所述
输入端V2连接,所述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3及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均与所述电阻R11及所述二极管D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与所述二极管D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解电容C1正极、电阻R12、三极管Q1集电极、二极管D8负极、三极管Q3集电极、二极管D10负极、三极管Q5集电极及二极管D12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4及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电解电容C2负极、电阻R13、三极管Q2发射极、二极管D9正极、三极管Q4发射极、二极管D11正极、三极管Q6发射极及二极管D13正极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1负极与所述电解电容C2正极、所述电阻R12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13另一端均保持连接,且所述电阻R12与所述电阻R13之间保持连接,所述三极管Q1发射极、所述二极管D8正极、所述三极管Q2集电极及所述二极管D9负极之间保持相互连接且依次与所述控制装置、所述电阻R28及所述同相放大器U3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发射极、所述二极管D10正极、所述三极管Q4集电极及所述二极管D11负极之间保持相互连接且依次与控制装置及所述电阻R21连接,所述三极管Q5发射极、所述二极管D12正极、所述三极管Q6集电极及所述二极管D13负极之间保持相互连接且与所述电阻R22连接,所述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4、所述三极管Q5及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
[0011]所述电阻R21另一端分别与氖灯L1、同相放大器U1同相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22另一端分别与氖灯L2、同相放大器U2同相输出端连接,所述氖灯L1与所述氖灯L2想连接且接地,所述同相放大器U1反向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3、所述电阻R24连接,所述同相放大器U2反向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3另一端、所述电阻R25连接,所述同相放大器U1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4另一端、所述电阻R26连接,所述同相放大器U2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5另一端、所述电阻R27连接,所述电阻R26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同相放大器U3反向输入端、所述电阻R28连接,所述电阻R27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同相放大器U3同相输出端、所述电阻R29连接,所述电阻R28另一端与所述同相放大器U3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29另一端与所述电位器RP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氖灯L1与所述氖灯L2作为电压限幅器。
[0013]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D7与所述电阻R11采用并联结构,所述三极管Q1与所述二极管D8、所述三极管Q2与所述二极管D9、所述三极管Q3与所述二极管D10、所述三极管Q4与所述二极管D11、所述三极管Q5与所述二极管D12、所述三极管Q6与所述二极管D13均采用并联结构。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通过在检测电路内加入变频器触发电路,能够对首先对电源电压进行变频处理,形成稳定的电流并继续输出电信号向检测电路,从而再通过两组氖灯的亮灭状态形成对电源电压的初步检测;能够防止待检测电源电压过高或不稳定时直接接入检测电路而对其造成损害,进而保证检测仪器与人员的健康安全。
[0017](2)、本检测电路占用空间小,电路结构简单,与仪器其他功率元件协调配合,从而提高装置内部空间的合理度;同时安全性能高,大大降低待测电源电压电源不稳定的情况,使用简单,效果明显且显示直观。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变频器触发电路性能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位器RP、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电解电容C1、电解电容C2、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同相放大器U1、同相放大器U2、同相放大器U3、氖灯L1、氖灯L2、输入端V0、输入端V1、输入端V2及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均与所述输入端V0连接,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均与所述输入端V1连接,所述二极管D5与所述二极管D6均与所述输入端V2连接,所述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3及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均与所述电阻R11及所述二极管D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与所述二极管D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解电容C1正极、电阻R12、三极管Q1集电极、二极管D8负极、三极管Q3集电极、二极管D10负极、三极管Q5集电极及二极管D12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4及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电解电容C2负极、电阻R13、三极管Q2发射极、二极管D9正极、三极管Q4发射极、二极管D11正极、三极管Q6发射极及二极管D13正极连接,所述电解电容C1负极与所述电解电容C2正极、所述电阻R12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13另一端均保持连接,且所述电阻R12与所述电阻R13之间保持连接,所述三极管Q1发射极、所述二极管D8正极、所述三极管Q2集电极及所述二极管D9负极之间保持相互连接且依次与所述控制装置、所述电阻R28及所述同相放大器U3输出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清明戴春锋魏萍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瑞琥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