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和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984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和反应釜,包括储液罐、盖体、喷淋单元、送液单元和搅拌单元,所述储液罐上部开口且内部形成储液腔,所述盖体拆卸式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喷淋单元固设于所述盖体上且用于给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冷却液降温,所述送液单元穿设于所述储液罐侧面且用于给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反应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中和反应釜在使用过程中,先在所述储液罐中加入碱液,之后通过所述送液单元向所述储液罐中逐渐滴加酸液,再经由所述喷淋单元向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冷却液及经由所述搅拌单元对所述储液罐的溶液搅拌,中和反应不会剧烈放热,且反应热不容易聚集,避免发生危险。避免发生危险。避免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和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尤其涉及一种中和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等领域中,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及其它复合材料。
[0003]现有的中和反应釜将废酸液和废碱液加入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后,中和反应会剧烈放热,且反应热容易聚集,导致发生危险。
[0004]基于上述情况,急需一种中和反应釜,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和反应釜,先在所述储液罐中加入碱液,之后通过所述送液单元向所述储液罐中逐渐滴加酸液,再经由所述喷淋单元向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冷却液及经由所述搅拌单元对所述储液罐的溶液搅拌,中和反应不会剧烈放热,且反应热不容易聚集,因此,本技术的中和反应釜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6]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和反应釜,包括储液罐、盖体、喷淋单元、送液单元和搅拌单元,所述储液罐上部开口且内部形成储液腔,所述盖体拆卸式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喷淋单元固设于所述盖体上且用于给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冷却液降温,所述送液单元穿设于所述储液罐侧面且用于给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反应液;
[0008]所述搅拌单元包括驱动件、连接杆和搅拌叶片,所述驱动件固设于所述盖体上,所述驱动件的转动轴穿设于所述盖体并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储液腔内部,所述搅拌叶片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
[0009]进一步的,所述送液单元包括管体、出液端口和阀体,所述管体穿设于所述储液罐侧面,且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管体的开口用于补充反应液,所述出液端口设置于所述管体远离所述盖体的侧面并与所述管体内部相连通,所述阀体设置于所述出液端口上,以供调节所述出液端口的出液速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管体远离所述盖体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所述出液端口。
[0011]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出液端口在所述管体的轴向方向上等间距分布。
[0012]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单元固设于所述盖体靠近所述储液罐的侧面。
[0013]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单元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喷淋单元相对所述连接杆呈阵列状分布于所述盖体上。
[0014]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叶片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一侧的第一叶片,设置于所述连接杆另一侧的第二叶片。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所述连接杆的延伸方向上错位分布。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均呈上宽下窄状。
[0017]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单元经由螺栓与所述盖体拆卸式固定连接。
[00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的中和反应釜在使用过程中,先在所述储液罐中加入碱液,之后通过所述送液单元向所述储液罐中逐渐滴加酸液,再经由所述喷淋单元向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冷却液及经由所述搅拌单元对所述储液罐的溶液搅拌,中和反应不会剧烈放热,且反应热不容易聚集,避免发生危险。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中和反应釜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中和反应釜部分结构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储液罐;2、盖体;3、喷淋单元;4、送液单元;41、管体;42、出液端口;43、阀体;5、搅拌单元;51、驱动件;52、连接杆;53、搅拌叶片;531、第一叶片;532、第二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技术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范围。
[0025]如图1至3所示,一种中和反应釜,包括储液罐1、盖体2、喷淋单元3、送液单元4和搅拌单元5,所述储液罐1上部开口且内部形成储液腔,所述盖体2拆卸式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喷淋单元3固设于所述盖体2上且用于给所述储液罐1中补充冷却液降温,所述送液单元4穿设于所述储液罐1侧面且用于给所述储液罐1中补充反应液;
[0026]所述搅拌单元5包括驱动件51、连接杆52和搅拌叶片53,所述驱动件51固设于所述盖体2上,所述驱动件51的转动轴穿设于所述盖体2并与所述连接杆5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52位于所述储液腔内部,所述搅拌叶片53设置在所述连接杆52上。
[0027]本技术提供的中和反应釜在使用过程中,先在所述储液罐1中加入碱液,之后通过所述送液单元4向所述储液罐1中逐渐滴加酸液,再经由所述喷淋单元3向所述储液罐1中补充冷却液及经由所述搅拌单元5对所述储液罐1的溶液搅拌,中和反应不会剧烈放热,且反应热不容易聚集,避免发生危险。
[0028]特别的,先在所述储液罐1中加入酸液,之后通过所述送液单元4向所述储液罐1中逐渐滴加碱液,再经由所述喷淋单元3向所述储液罐1中补充冷却液及经由所述搅拌单元5对所述储液罐1的溶液搅拌,这种方案也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9]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送液单元4包括管体41、出液端口42和阀体43,所述管体41穿设于所述储液罐1侧面,且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管体41的开口用于补充反应液,所述出液端口42设置于所述管体41远离所述盖体2的侧面并与所述管体41内部相连通,所述阀体43设置于所述出液端口42上,以供调节所述出液端口42的出液速度;设置所述管体41、出液端口42和阀体43,便于通过所述送液单元4向所述储液罐1中逐渐滴加酸液,且设置所述阀体43可调节所述出液端口42的出液速度,进一步便于向所述储
液罐1中逐渐滴加酸液。
[0030]本技术的送液单元4可以是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的能够向所述储液罐1中逐渐滴加酸液的结构,理论上,只要是根据本技术所述的送液单元4作出的简单变换或者替换的其他机构,也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管体41远离所述盖体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所述出液端口42;设置多个出液端口42可分别向所述储液罐1中逐渐滴加酸液,酸碱反应过程较为分散,中和反应不会剧烈放热,且反应热不容易聚集,避免发生危险。
[0032]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出液端口42在所述管体41的轴向方向上等间距分布;这样设计使得所述出液端口42的排布更加均匀,通过调节多个所述出液端口42的间隔距离,可调节多个所述出液端口42分散程度,使反应热不容易聚集,避免发生危险。
[0033]如图1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单元3固设于所述盖体2靠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和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罐、盖体、喷淋单元、送液单元和搅拌单元,所述储液罐上部开口且内部形成储液腔,所述盖体拆卸式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喷淋单元固设于所述盖体上且用于给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冷却液降温,所述送液单元穿设于所述储液罐侧面且用于给所述储液罐中补充反应液;所述搅拌单元包括驱动件、连接杆和搅拌叶片,所述驱动件固设于所述盖体上,所述驱动件的转动轴穿设于所述盖体并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储液腔内部,所述搅拌叶片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和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液单元包括管体、出液端口和阀体,所述管体穿设于所述储液罐侧面,且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管体的开口用于补充反应液,所述出液端口设置于所述管体远离所述盖体的侧面并与所述管体内部相连通,所述阀体设置于所述出液端口上,以供调节所述出液端口的出液速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和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阳杨刘军邱雪峰周超章炜张明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润启环保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