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4003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杆结构,包括连杆本体,所述连杆本体上设有进油孔和用于连接曲轴的连杆孔,所述连杆孔的内壁上设有相连通的分油槽和储油槽,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分油槽相连通;所述储油槽包括储油段和挤出段,曲轴由所述储油段向所述挤出段转动,所述储油段与曲轴表面切线的夹角大于所述挤出段与曲轴表面切线的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杆结构,使储油槽的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仅向挤出段挤出形成较大面积的油膜,提高润滑效率。提高润滑效率。提高润滑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杆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机械传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杆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连杆在压力机中的作用是把曲轴的轴向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往复运动,并把力传递给下级零件,连杆通常具有一圆形的连杆孔用于与曲轴连接。曲轴在连杆孔内旋转,带动连杆循环升降,从而完成冲压。为了维持曲轴在圆形的连杆孔内快速运动,需要在连杆孔与曲轴之间加注润滑油进行润滑。随着压力机冲压速度不断提高,对润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0003]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连杆孔上设有一到两个储油槽并在连杆外部设置油路为储油槽补给润滑油,储油槽一般设为断面为三角形或圆弧形的对称结构,在曲轴转动过程中,储油槽内的润滑油同时向两边挤压形成油膜,但是只有挤向曲轴即将经过的一侧形成的油膜才能起到润滑效果,造成润滑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实际生产中需注入更多的润滑油,增加生产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油路位于连杆孔外部,不参与曲轴与连杆孔内表面的润滑,仅起到运输作用,不能充分利用润滑油。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润滑效率的连杆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润滑效果的连杆结构,通过改进储油槽的形状和布局,使储油槽内的绝大部分润滑油在曲轴转动方向上形成油膜,提高了润滑油的润滑效率。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连杆结构,包括连杆本体,所述连杆本体上设有进油孔和用于连接曲轴的连杆孔,所述连杆孔的内壁上设有相连通的分油槽和储油槽,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分油槽相连通;所述储油槽包括储油段和挤出段,曲轴由所述储油段向所述挤出段转动,所述储油段与曲轴表面切线的夹角大于所述挤出段与曲轴表面切线的夹角,即沿曲轴转动方向,所述连杆孔表面先向储油槽底部快速过渡,形成润滑油的储油段,再由储油槽底部到所述连杆孔表面缓和过渡,形成润滑油的挤出段,使储油段的润滑油在挤出段形成较大面积,提高润滑效果。
[0008]曲轴通过连杆孔与连杆本体相连接,工作时,润滑油从进油孔流入分油槽,经分油槽流入储油槽,储油槽内可容纳一定量的润滑油,曲轴由所述储油段向所述挤出段转动过程中,由于储油段与曲轴表面切线的夹角大于所述挤出段与曲轴表面切线的夹角,储油槽内的绝大部分润滑油经挤压向曲轴转动方向形成油膜,在储油槽内润滑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了在曲轴转动方向上油膜的表面积,提高了润滑油的使用效率。
[0009]所述储油段、挤出段在所述连杆孔内壁上的成型面为平面或弧面。当所述储油段、挤出段在所述连杆孔内壁上的成型面为弧面时,所述储油段表面切线与曲轴表面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挤出段表面切线与曲轴表面切线之间的夹角。
[0010]优选的,所述挤出段与曲轴表面切线重合,使储油槽挤出段向连杆孔内表面平缓过渡,利于润滑油在连杆孔内表面推开形成薄薄的油膜,进一步增加油膜表面积。
[0011]所述挤出段长度为所述储油段长度的1.5至3倍。小于1.5倍时大部分润滑油向前挤入效果不明显,大于3倍时储油段过小无法存储足够的润滑油。
[0012]所述分油槽位于所述连杆孔轴向的中心位置,并沿所述连杆孔内壁环绕一周,有利于在所述连杆孔任一周向位置设置储油槽,分油槽内的润滑油在流动过程中也起到润滑作用。
[0013]所述储油槽在所述连杆孔内壁上以竖直中心面为中心对称设置4

10条,可以成倍增加润滑面积。
[0014]所述储油槽以所述分油槽为中心沿轴向向两侧延伸,保证分油槽向储油槽提供润滑油的速度,在所述储油槽的两端位置润滑油也能快速得到补给;所述储油槽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杆孔宽度,防止润滑油从连杆孔两端流出,无法存储润滑油。
[0015]所述进油孔位于所述连杆孔的顶部中心,便于润滑油从两侧快速沿分油槽向下流动,分布在所述连杆孔两侧的储油槽同时自上而下得到补给。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提供的连杆结构,通过将储油槽设置为长度、夹角不同的储油段与挤出段,且曲轴从储油段向挤出段转动,使润滑油仅向曲轴即将经过的一侧形成油膜,提高了润滑油的润滑效率。
[0018]2、本技术提供的连杆结构,通过在连杆孔内壁设置一周分油槽,由分油槽向储油槽输送润滑油,在曲轴转动过程中,由于分油槽位于连杆孔内壁,使得分油槽内的润滑油也在曲轴和连杆挤压过程中形成油膜,提高了润滑油分布面积,降低了曲轴与连杆孔之间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连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连杆结构的剖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储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储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储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1

连杆孔,2

分油槽,3

进油孔,4

储油槽,41、41

、41
’’‑
储油段,42、42

、42
’’‑
挤出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
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描述中储油段表面切线指由储油段、连杆孔之间的交点上引出的储油段表面的切线;挤出段表面切线指由挤出段、连杆孔之间的交点上引出的挤出段表面的切线;曲轴表面切线指曲轴表面与储油段/挤出段、连杆孔之间的交点相重合的点上引出的曲轴表面的切线。
[0028]实施例一:
[0029]结合图1和图2所示的连杆结构,包括连杆本体,所述连杆本体上设有进油孔3和用于连接曲轴的连杆孔1,连杆孔1内壁设有相连通的分油槽2和储油槽4,进油孔3与分油槽2相通。进油孔3位于连杆孔1的顶部中心,分油槽2位于连杆孔1轴向的中心位置。储油槽4以分油槽2为中心沿轴向向两侧延伸,且宽度小于连杆孔1宽度。在本实施例中,分油槽2沿连杆孔1内壁环绕一周,储油槽4的数量为6条,以连杆孔1的竖直中心面为中心对称设置在内壁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储油槽4可根据曲轴大小等按需布置4

10条,分油槽2也可以不环绕一周,仅连通所有储油槽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杆结构,包括连杆本体,所述连杆本体上设有进油孔(3)和用于连接曲轴的连杆孔(1),所述连杆孔(1)的内壁上设有相连通的分油槽(2)和储油槽(4),所述进油孔(3)与所述分油槽(2)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槽(4)包括储油段(41)和挤出段(42),曲轴由所述储油段(41)向所述挤出段(42)转动,所述储油段(41)与曲轴表面切线的夹角大于所述挤出段(42)与曲轴表面切线的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段(41)、挤出段(42)在所述连杆孔(1)内壁上的成型面为平面或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储油段(41)、挤出段(42)在所述连杆孔(1)内壁上的成型面为弧面时,所述储油段(41)表面切线与曲轴表面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挤出段(42)表面切线与曲轴表面切线之间的夹角。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良吴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欧利锦高速精密冲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