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237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包括油环本体及设置在油环本体上的向外凸出的刮油带,所述刮油带包括第一刮油带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刮油带下方的第二刮油带,所述第一刮油带以及所述第二刮油带与所述油环本体的环高中心线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一刮油带的截面以及所述第二刮油带的截面在环高中心线两侧为非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刮油带的外侧面凸出于所述第二刮油带的外侧面。本实施例的油环上下端与环槽紧密配合,有效降低负压状态下的窜油通道,从而达到减少发动机窜油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油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由于其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发动机怠速窜油积碳倾向往往会非常严重,气缸漏气量较大,气缸内能量损失多,燃烧室压缩温度和压力较低,燃油雾化不好,燃烧波动较大;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有四个冲程:进气(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点火)冲程以及排气冲程,由于下窜气大,使曲轴箱内气压高,在吸气行程极易造成负压窜油。现有的油环如图1所示,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油环着重考虑做功冲程与排气冲程内的刮油,对怠速吸气负压时工况考虑较少,这样会造成油环控油能力不足,引起发动机窜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技术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该油环上下端与环槽紧密配合,有效降低负压状态下的窜油通道,从而达到减少发动机窜油的效果。
[0004]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包括油环本体及设置在油环本体上的向外凸出的刮油带,所述刮油带包括第一刮油带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刮油带下方的第二刮油带,所述第一刮油带以及所述第二刮油带与所述油环本体的环高中心线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一刮油带的截面以及所述第二刮油带的截面在环高中心线两侧为非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刮油带的外侧面凸出于所述第二刮油带的外侧面。
[0005]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刮油带包括第一刮油带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刮油带本体外侧面的加强带。
[0006]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加强带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刮油带本体外侧面的环形条带。
[0007]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加强带的外侧面为平面结构。
[0008]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加强带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刮油带本体的外侧面的高度相同。
[0009]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加强带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刮油带的外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为0.25

0.35mm。
[0010]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刮油带以及所述第二刮油带的高度为0.18

0.32mm。
[0011]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刮油带以及所述第二刮油带之间的距离为2.45mm。
[0012]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加强带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刮油带的外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为0.3mm。
[0013]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非对称的刮油带,使得油环在不增加油环弹力的情
况下,提高油环面压,增加其刮油能力;(2)本技术通过在上方的刮油带凸出于下方的刮油带,在油环弹簧的作用下,使得这种非对称的异形油环在工作时产生微小扭曲,扭曲后使油环上端面与活塞环槽上端面外侧贴合、油环下端面与油环槽下端面内侧贴合,减少窜气通道,有效降低负压状态下的窜油通道,从而达到减少发动机窜油的效果;(3)本技术进一步优化了第一刮油带的外侧面(刮油刃)与第二刮油带的外侧面(刮油刃)与气缸壁之间的距离差,使其保持在相差0.30
±
0.05mm范围内,形成了异形非对称截面,由于上、下刮油刃跟气缸壁之间的距离差,在弹簧推力作用下,使油环在装配进活塞后,油环发生微小扭曲。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油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油环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油环的具体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油环在活塞下行时的工作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所述的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包括油环本体100及设置在油环本体100上的向外凸出的刮油带200,刮油带200包括第一刮油带210以及位于第一刮油带210下方的第二刮油带220,第一刮油带210以及第二刮油带220与油环本体100的环高中心线O1的距离相同,第一刮油带210的截面以及第二刮油带220的截面在环高中心线O1两侧为非对称分布,第一刮油带210的外侧面凸出于第二刮油带220的外侧面,本技术中所述的凸出是指第一刮油带210的外侧面与气缸壁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第二刮油带220的外侧面与气缸壁之间的距离更近,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X轴方向为所述的径向,Y轴的方向为竖向,所述的高度为Y轴方向的距离,所述的厚度为X轴方向的距离,本技术所述的凸出是指第一刮油带210在径向方向凸出于所述的第二刮油带220。本技术通过在上方的第一刮油带210凸出于下方的第二刮油带220,在油环弹簧的作用下,使得这种非对称的异形油环在工作时产生微小扭曲,扭曲后,活塞下行时油环上端面与活塞环槽上端面外侧贴合;活塞上行时油环下端面与油环槽下端面内侧贴合,有效降低负压状态下的窜油通道,从而达到减少发动机窜油的效果。
[0019]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刮油带210包括第一刮油带本体211以及设置于第一刮油带本体211外侧面的加强带212,加强带212为设置于第一刮油带本体211外侧面的环形条带,加强带212的外侧面为平面结构,加强带212的高度与第一刮油带本体211的外侧面的高度相同,如图3所示,油环本体100的上端面101为油环所在的水平面,加强带212的外侧面与第二刮油带220的外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为0.25

0.35mm,即第一刮油带210的外侧面与第二刮油带220的外侧面径向距离差为0.30
±
0.05mm。在具体应用中,如图3所示,本技术中的油环的其他参数为第一刮油带210以及第二刮油带220的高度为0.18

0.32mm,优选为0.25mm,第一刮油带210以及第二刮油带220之间的距离为2.45mm,第一刮油带210的外侧面与第二刮油带220的外侧面径向距离差为0.30mm。
[0020]本实施例中,油环的刮油带采用的非对称结构,由于刮油带的上下刮油刃距气缸
壁有0.30mm的距离,使油环与气缸壁接触有原来的两个刮油刃接触变成一个刮油刃接触(第一刮油带的外侧面与气缸壁接触),在没有增加油环弹力的情况下,使油环的刮油能力提高一倍。如图4所示,在发动机怠速时,由于下窜气量大,使曲轴箱内气体压力高,吸气冲程时,形成负压,机油上窜,本实施例中的油环能有效减少机油上窜,具体为:在油环弹簧的作用下,活塞环产生了一个微小的扭曲α角,使油环与油环槽之间的窜油通道面积减小,特别是负压吸气冲程,由于油环微小扭曲作用,使油环上端面外侧与环下端面内侧与油环槽接触,有效阻止油环槽内的机油上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包括油环本体(100)及设置在油环本体(100)上的向外凸出的刮油带(200),所述刮油带(200)包括第一刮油带(21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刮油带(210)下方的第二刮油带(2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刮油带(210)以及所述第二刮油带(220)与所述油环本体(100)的环高中心线(O1)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一刮油带(210)的截面以及所述第二刮油带(220)的截面在环高中心线(O1)两侧为非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刮油带(210)的外侧面凸出于所述第二刮油带(220)的外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刮油带(210)包括第一刮油带本体(21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刮油带本体(211)外侧面的加强带(2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带(212)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刮油带本体(211)外侧面的环形条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降低发动机怠速窜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怀纲曹存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飞燕活塞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