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213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属于医疗救护设备领域,包括依次折叠连接的靠背部、臀位部以及小腿部;靠背部与臀位部之间设有I型角度调节装置;小腿部与臀位部之间设有Ⅱ型角度调节装置;臀位部的底侧设有左脚杆与右脚杆;左脚杆的底端设有左脚轮,右脚杆的底端设有右脚轮,担架床通过左脚杆下端的左脚轮与右脚杆下端的右脚轮被支撑于地面上;靠背部的底侧固定设有一体杆,一体杆的一端设有轮椅后轮;当靠背部相对于臀位部向上折叠转动时,一体杆能够跟随靠背部转动;直到靠背部锁止固定于某一角度处时,一体杆能够通过轮椅后轮垂直支撑于地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轮椅、担架多形态使用的优点。担架多形态使用的优点。担架多形态使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救护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

技术介绍

[0002]120救护车逐渐成为市民保障健康的刚性需求,每天急救出车高达500余次,这其中车祸类的急救只占少数,更多的是救护车前往患者所在家庭住址,急救医生赶往患者家中救治并搬运上车送往医院。
[0003]根据患者所在的小区新旧,分为有电梯房和无电梯房,有无电梯对急救人员来说搬抬的方式就会不同,哪种更有效率就需要急救医生根据经验进行考量。而每次的家庭急救过程中,急救医生都需要通过回拨电话了解病情,并且需要知道患者需要何种的姿势搬抬下楼。如果没有电梯,患者不能靠坐下楼,那就需要多人参与,软式担架抬运下楼,这类情况最耗费人力,但却是所有家庭急救搬运相对少见的。没有电梯时,若患者能靠坐,那就可以用到很多救护车都有的下楼轮椅,利用皮带从楼梯缓慢滑下搬运,此类搬运方式最省力,参与人数最少,只需要2人,甚至1人就能顺利搬运。有电梯时,不管是新旧小区的电梯,电梯空间容量较小,不能放置担架床进入,当患者需要平躺姿势下楼,这就又给急救人员搬运患者带来了麻烦,依然只能用软式担架,而下楼轮椅的水平长度较短能随意进入任何大小的电梯。还有一类棘手的情况,急救医生回拨时很多患者及患者家属并不能确切说明患者是否需要平躺姿势还是靠坐姿势下楼,这就给急救医生带来了难处。例如,家属电话里明确说患者可以坐靠姿势,急救人员带着下楼轮椅辛辛苦苦的爬上了楼,患者突发昏迷等病情恶化的情况,不能坐靠只能平躺,此时就造成了搬运方式的错误选择,影响了整个急救效率。在使用下楼轮椅将患者带至救护车旁时,还需要从车内推出担架床再将患者从轮椅抬至担架床上,增加了过床步骤延误了送院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患者过床时摔床等诸多风险。
[0004]现市面上有各型下楼轮椅,但只有下楼功能,无平躺功能。所有救护车上各型担架床有平推和车载功能,但无法搬抬上楼或进入电梯,且无下楼功能。有些平板推车可以折叠成轮椅形式,虽可以车载,但无下楼功能,市场使用率较低。几乎所有的车载的折叠下楼轮椅很占据救护车医疗舱空间。
[0005]综上情况可知,在患者能承受坐靠姿势的情况下,下楼轮椅都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率的搬运方式。但是有些新型的下楼轮椅折叠后所占空间太大,这就给一些小型救护车带来了麻烦,占据空间影响救护车载车人数,也影响了急救人员医疗操作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该担架床具有能够无需病患过床就能够实现转换为轮椅形态并且能够依靠履带下楼的优点。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包括从左至右依次折叠连接的靠背部、臀位部以及小腿部;所述靠背部与臀位部之间设有I型角度调节装置;通过所述Ⅰ型角度调节装置能够控制靠背部相对于臀位部向上折叠转动并于某一角度处锁止固定;所述小腿部与臀位部之间设有Ⅱ型角度调节装置;通过所述Ⅱ型角度调节装置能够控制小腿部相对于臀位部向下折叠转动并于某一角度处锁止固定;
[0009]所述臀位部的底侧可折叠地设有左脚杆与右脚杆;所述左脚杆的底端设有左脚轮,所述右脚杆的底端设有右脚轮,所述担架床通过左脚杆下端的左脚轮与右脚杆下端的右脚轮被支撑于地面上;所述靠背部的底侧固定设有一体杆,所述一体杆的一端设有轮椅后轮;当靠背部相对于臀位部向上折叠转动时,所述一体杆能够跟随靠背部转动;直到靠背部锁止固定于某一角度处时,所述一体杆能够通过轮椅后轮垂直支撑于地面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左脚杆、右脚杆以及一体杆均沿着担架床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两组,两组所述左脚杆之间通过左固定杆连接固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一体杆整体呈具有两弯曲段的“S”形,每组所述一体杆的其中一个弯曲段均贴合于靠背部的底面;每组所述一体杆的长度设置成当垂直于地面时,能够使轮椅后轮的位置略高于左脚杆下端的左脚轮,从而轮椅后轮处于悬空状态。
[0012]进一步地,所述靠背部沿着床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片,两组所述一体杆分别固定于对应的固定片上;每组所述一体杆远离轮椅后轮的一端均设有上车助推轮。
[0013]进一步地,两组所述一体杆靠近轮椅后轮的一端均铰接有下楼皮带,每个所述下楼皮带的一侧均设有皮带中空槽,两个所述皮带中空槽之间设有皮带固定部件,所述皮带固定部件包括两个一端分别铰接于对应的一体杆上的转架,两个所述转架的一侧间连接有皮带固定杆,所述皮带固定杆贯穿两个皮带中空槽并且能够在槽内上下滑动,所述皮带固定杆的一端设有锁紧扣,旋转所述锁紧扣能够使皮带固定杆在皮带中空槽内的位置锁定,从而使得下楼皮带的位置保持固定。
[0014]进一步地,所述Ⅰ型角度调节装置包括气压顶杆,所述臀位部的底部左端设有一固定支架,所述气压顶杆的两端分别对应铰接于靠背部与固定支架上;当气压顶杆达到最大伸长状态时,所述靠背部相对于臀位部折叠至最大角度并且二者之间保持相对位置锁止固定;当气压顶杆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靠背部被支撑于固定支架上并且相对于臀位部处于水平位置,此时靠背部与臀位部之间保持相对位置锁止固定。
[0015]进一步地,所述小腿部与臀位部之间通过连接转轴实现折叠连接,所述Ⅱ型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连接转轴一端的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与臀位部之间设有缠绕于连接转轴外侧的扭簧,当扭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小腿部相对臀位部处于水平位置;沿着所述连接盘的盘缘等角度且均分设有若干个卡扣槽,所述小腿部的一侧设有卡扣,通过将所述卡扣连接于对应的卡扣槽内,从而使小腿部与臀位部之间的相对角度能够保持锁止固定。
[0016]进一步地,所述右脚杆的外侧与臀位部的底部均铰接一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相对的一端间采用螺栓锁紧固定;通过调节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的折弯角度,从而能够调节右脚杆相对于臀位部之间的折叠角度并在某一角度处锁止固定。
[0017]进一步地,所述靠背部、臀位部、小腿部的顶部一侧共同设有可折叠的软床垫,所述靠背部的左端设有头部护栏,所述臀位部沿着床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侧部护栏,所
述小腿部的右端设有脚部护栏。
[0018]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通过一体杆、轮椅后轮和左、右脚杆及左、右脚轮的设置和配合,能够实现担架床和轮椅之间的相互转换,具有担架平推、轮椅下楼及车载三种模式,能够根据急救人员与患者病情的需要任意切换。
[0020]2、本技术让患者在急救转运过程中,全程安稳躺或坐在软床垫上,没有中间的过床风险,没有额外的搬抬;减轻患者转运过程中因多次的抬抱过床导致不必要的病痛。
[0021]3、本技术转变形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装的下楼皮带可以使得轮椅在楼房阶梯上也能够轻松下楼;同时上车助推轮能够减轻推送至救护车上坡时受到的阻力,以减轻救护人员的负担。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包括从左至右依次折叠连接的靠背部(101)、臀位部(102)以及小腿部(103);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101)与臀位部(102)之间设有I型角度调节装置;通过所述I型角度调节装置能够控制靠背部(101)相对于臀位部(102)向上折叠转动并于某一角度处锁止固定;所述小腿部(103)与臀位部(102)之间设有Ⅱ型角度调节装置;通过所述Ⅱ型角度调节装置能够控制小腿部(103)相对于臀位部(102)向下折叠转动并于某一角度处锁止固定;所述臀位部(102)的底侧可折叠地设有左脚杆(10)与右脚杆(11);所述左脚杆(10)的底端设有左脚轮(9),所述右脚杆(11)的底端设有右脚轮(12),所述担架床通过左脚杆(10)下端的左脚轮(9)与右脚杆(11)下端的右脚轮(12)被支撑于地面上;所述靠背部(101)的底侧固定设有一体杆(7),所述一体杆(7)的一端设有轮椅后轮(8);当靠背部(101)相对于臀位部(102)向上折叠转动时,所述一体杆(7)能够跟随靠背部(101)转动;直到靠背部(101)锁止固定于某一角度处时,所述一体杆(7)能够通过轮椅后轮(8)垂直支撑于地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其特征是:所述左脚杆(10)、右脚杆(11)以及一体杆(7)均沿着担架床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两组,两组所述左脚杆(10)之间通过左固定杆(13)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其特征是:所述一体杆(7)整体呈具有两弯曲段的“S”形,每组所述一体杆(7)的其中一个弯曲段均贴合于靠背部(101)的底面;每组所述一体杆(7)的长度设置成当垂直于地面时,能够使轮椅后轮(8)的位置略高于左脚杆(10)下端的左脚轮(9),从而轮椅后轮(8)处于悬空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其特征是:所述靠背部(101)沿着床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片(6),两组所述一体杆(7)分别固定于对应的固定片(6)上;每组所述一体杆(7)远离轮椅后轮(8)的一端均设有上车助推轮(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其特征是:两组所述一体杆(7)靠近轮椅后轮(8)的一端均铰接有下楼皮带(14),每个所述下楼皮带(14)的一侧均设有皮带中空槽(18),两个所述皮带中空槽(18)之间设有皮带固定部件(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志文刘金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急救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