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11743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包含有位于移动车辆底盘上的方舱,且方舱内安装有储能变流器(101)、控制柜(102)和储能电池系统(103),所述方舱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前舱室、后舱室和尾仓,储能变流器(101)和控制柜(102)安装于前舱室,储能电池系统(103)和温控系统(104)安装于后舱室,尾仓内安装有电缆绞盘(105);储能电池系统(103)的蓄电池的放电输出端连接至储能变流器(101)的输入端,电缆绞盘(105)的电缆的输入端连接至储能变流器(101)的输出端。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不但工作可靠性高、稳定性好且使用更为方便。方便。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形式的移动式电源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为保证电网失电情况下负荷供电“零闪动”,需要移动式电源车进行临时供电,如本公司申请的中国专利CN202011370123.6“一种风光互补移动式储能车及其无缝切换控制方法”,其能够应用于应急临时供电、重要负荷保电、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不停电检修作业等场景。但是,上述专利方案基于常规的集装箱式变电控制柜发展而成,因此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移动式电源设计,其内部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影响了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其不但工作可靠性高、稳定性好且使用更为方便。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包含有位于移动车辆底盘上的方舱,且方舱内安装有储能变流器、控制柜和储能电池系统,所述方舱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前舱室、后舱室和尾仓,储能变流器和控制柜安装于前舱室,储能电池系统和温控系统安装于后舱室,尾仓内安装有电缆绞盘;储能电池系统的蓄电池的放电输出端连接至储能变流器的输入端,电缆绞盘的电缆的输入端连接至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端。
[0005]优选的,所述系统采用共直流母线结构,此时:储能电池系统的多个蓄电池经储能变流器内的直流变换器后挂接于一直流母线上,充电桩同样经由储能变流器内的直流变换器后挂接于同一直流母线上,且直流母线经储能变流器内逆变器后连接至电网和电缆绞盘的电缆。
[0006]或者,所述系统采用共交流母线结构,此时:储能电池系统的多个蓄电池经储能变流器内的逆变器后挂接于一交流母线上,直流充电桩同样经储能变流器内的逆变器后挂接于同一交流母线上,且电缆绞盘的电缆线挂接于交流母线上实现对外供电。
[0007]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所述储能电池系统包含有蓄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多组蓄电池堆叠于机架上,且蓄电池并联后经电池管理系统连接至储能变流器的输入端。
[0008]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前舱室的外舱壁上安装有系统控制屏总成,系统控制屏总成包含有触摸屏和充电桩,且充电桩经构成储能电池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连接至蓄电池的充电输入端。
[0009]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所述前舱室和后舱室内均设置有消防系统,所述前舱室内设置有监控系统。
[0010]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所述前舱室和后舱室的舱壁上均开设
有维护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基于车载移动式车载底盘系统进行设计,构成了移动式结构,并且通过移动式车载底盘系统结合电池储能控制系统,具有即插即用、易于移动、供电质量高、噪音低、环境好等特点。
[0012]同时与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现在设计相比:本专利技术基于方舱结构设计,功能性强,适应性好,且舱室采用隔离独立互不影响,保证了其工作稳定性外,还可进一步拓展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子系统,在配网增容、临时供电、应急供电、应急救援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13]最后,在相互隔离的方舱布局中,后舱室内放置质量大的蓄电池,因此其与原先质量较高的车头前后呼应,保证了重心布局的稳定性,避免头重脚轻影响转移性能;且电缆绞盘安装于尾舱内,便于现场布缆施工,从而提高了作业便捷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的共直流母线拓扑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的侧视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的俯视图(隐藏方舱顶盖)。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的共直流母线的电路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的主控系统的电路框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的共交流母线拓扑图。
[0020]其中:储能变流器(PCS)101、控制柜102、储能电池系统103、温控系统104、电缆绞盘105、消防系统106、监控系统107、照明系统108、系统控制屏总成109、维护门1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一:参见图2~3,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所述系统的电路采用共直流母线构造,所述系统包含有安装于移动车辆上的方舱内的储能变流器101、控制柜102、储能电池系统103、温控系统104、电缆绞盘105、消防系统106、监控系统107、照明系统108和系统控制屏总成109;采用移动式方舱结构设计,功能性强,适应性好,可进一步在方舱顶部安装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子系统进行扩展;同时方舱内部采用相互独立的舱室设计,储能变流器101和控制柜102位于一舱室内,储能电池系统103和温控系统104位于另一舱室内,且每个舱室内均设置有消防系统106、监控系统107和照明系统108,电缆绞盘105位于方舱的尾部,从而便于放缆作业,且系统控制屏总成109安装于方舱的外壁上。
[0022]具体的讲:储能变流器(PCS)101,是一种用于交直流变换系统中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电力电子装置,能够稳定运行于并网、离网两种模式。并网时采用功率控制或直流侧电压控制,满足储能系统的充放电需求。离网情况下采用V/F控制,为负荷提供稳定的交流电压和频率。为适应微网运行,产品还具备主动离网、被动离网、自同期、多台并联运行以及虚拟同步发电机等功能;
控制柜10,由就地监控系统、配电系统、远程运维系统构成。就地监控系统采集和处理下列几类数据:遥信量、遥测量、遥控量、遥调量、状态量、保护装置定值参数和动作信号、录波数据等,实现移动储能系统各项数据的采集、监测、保护功能。此外,该子系统通过人机界面系统,实现便捷化的人机互通交互功能;配电系统结合储能系统功能实现串联式无缝保供电功能,实现配变增容或负荷功率跟踪时快速接入。
[0023]储能电池系统103,采用铅酸电池、锂电池等各种介质电池模组,机架式安装方式,安装灵活方便,散热性能好,节省占地面积,减少空间使用。通过BMS电池管控系统,完成储能电池系统的监测、评估和保护,实时监测电池系统的电压、温度、电流等运行状态,分析评估电池的容量、荷电状态及故障诊断,具备一定的均衡管理功能,实现与变流器和就地监控装置的信息交互。电池管控系统包括监测保护电池模块的电池管理单元BMU和电池组串的监测管理单元 BCMU。
[0024]温控系统104采用空调。
[0025]消防系统106,配置一套自动消防系统,该系统由氢气探测器、CO探测器、烟感探测器、温湿度报警器、声光报警器、七氟丙烷灭火器等组成。储能电池舱顶部根据空间和探测器检测范围安装多个探测器,探测整个电池舱中火情信息,在舱内发生火情情况下,探测器将报警信息上传至消防主机,主机控制气体灭火器启动抑制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包含有位于移动车辆底盘上的方舱,且方舱内安装有储能变流器(101)、控制柜(102)和储能电池系统(103),其特征在于:所述方舱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前舱室、后舱室和尾仓,储能变流器(101)和控制柜(102)安装于前舱室,储能电池系统(103)和温控系统(104)安装于后舱室,尾仓内安装有电缆绞盘(105);储能电池系统(103)的蓄电池的放电输出端连接至储能变流器(101)的输入端,电缆绞盘(105)的电缆的输入端连接至储能变流器(101)的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储能电池系统(103)的多个蓄电池经储能变流器(101)内的直流变换器后挂接于一直流母线上,充电桩同样经由储能变流器(101)内的直流变换器后挂接于同一直流母线上,且直流母线经储能变流器(101)内逆变器后连接至电网和电缆绞盘(105)的电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移动式应急储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储能电池系统(103)的多个蓄电池经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之豪包虎平黄如峰蒋文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方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