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07905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包括:设置于该梁侧模的两侧且固定于地面的两个支架;高度可调地连接于该支架的若干顶撑件,通过调节该顶撑件的高度,以使得该顶撑件靠近该梁侧模的端部与该梁侧模相对;以及填塞于该顶撑件和该梁侧模之间的缓冲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施工中梁侧模拆除部位需要后期处理的技术问题,通过于梁侧模的侧面进行加固,避免了梁施工完成后的后期处理,节约了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降低了工程成本。降低了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来说涉及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大部分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商业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的梁截面高度超过500mm厚,在梁模板加固施工时候就要在梁侧模打洞穿对拉螺栓来加固。若采用PVC预埋套筒穿对拉螺杆,则需要后期搭设架体,对PVC预埋套管的孔洞进行注浆处理;若采用直埋式对拉螺杆,则梁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螺杆端头处理,上述两种梁侧模的加固方式,都需要进行后期处理,加大了施工费用且增加了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解决了传统施工中梁侧模拆除部位需要后期处理的技术问题,通过于梁侧模的侧面进行加固,避免了梁施工完成后的后期处理,节约了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包括:
[0006]设置于该梁侧模的两侧且固定于地面的两个支架;
[0007]高度可调地连接于该支架的若干顶撑件,通过调节该顶撑件的高度,以使得该顶撑件靠近该梁侧模的端部与该梁侧模相对;以及
[0008]填塞于该顶撑件和该梁侧模之间的缓冲板。
[0009]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支架包括间隔立设于地面的若干管件以及螺合于该管件的螺杆,该顶撑件高度可调地连接于该螺杆;
[0010]通过旋拧该螺杆,以改变该螺杆与该管件的重合部分的长度,使得该支架的高度与该梁侧模的高度相匹配。
[0011]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顶撑件包括螺合于该螺杆的螺纹筒、固定于该螺纹筒的连接杆以及固定于该连接杆远离该螺纹筒的端部的固定板;
[0012]通过旋拧该螺纹筒,以调节若干该顶撑件的高度,并使得该固定板与该梁侧模相对。
[0013]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长度可调地连接于相对的两个支架之间的伸缩件;
[0014]通过调节该伸缩件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该支架之间的间距。
[0015]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伸缩件包括相对设置且固定于该支架的侧部的两个套筒以及螺合于相对的两个该套筒的双头螺杆;
[0016]通过旋拧该双头螺杆,以改变该双头螺杆和该套筒的重合长度,从而改变该伸缩件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该支架之间的间距。
[0017]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固定于该支架且向远离
该梁侧模的方向延伸的挑杆,滑设于该挑杆的紧固腕以及一端转动连接于该支架的顶部且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该紧固腕的拉杆,该拉杆的长度可调;
[0018]通过沿该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该紧固腕,并对应调节该拉杆的长度,以改变该拉杆和该支架之间的角度。
[0019]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紧固腕包括:
[0020]套设于该挑杆且具有弹性的C型板,该C型板的两端向外凸伸以形成延伸部,该拉杆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该C型板;
[0021]开设于该延伸部的通孔;以及
[0022]穿设于该通孔的螺栓,通过螺母螺合于该螺栓并顶紧该延伸部,以收紧该C型板,从而使得该紧固腕固定于该挑杆。
[0023]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拉杆为伸缩杆。
[0024]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支架的顶端开设有球洞;
[0025]该拉杆靠近该球洞的端部设置有与该球洞相匹配的球体,该球体卡设于该球洞。
[0026]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连接于相邻的两个该支架的拉结筋,且该拉结筋的端部弯折形成弯钩段,该弯钩段钩住对应的该支架,以限制该支架向远离该梁侧模的方向移动。
[0027]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通过于梁侧模的两侧设置支架,并于支架上设置若干的顶撑件,从而顶撑该梁侧模,防止梁侧模掉落或者浇筑混凝土形成梁时梁侧模跑模;通过于梁侧模两侧的相对的支架之间设置伸缩件和拉结筋,从而固定相对的两个支架,防止支架受力变形或者移位,从而避免顶撑件难以顶紧梁侧模,以稳固梁侧模;通过设置挑撑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防止支架的上半部分受力过大时产生弯折,避免梁侧模跑模,以固定梁侧模。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侧视图。
[0029]图2是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中顶撑件的侧视图。
[0030]图3是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中顶撑件的俯视图。
[0031]图4是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中挑杆的俯视图。
[0032]图5是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中紧固腕的立体图。
[0033]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梁1,支架2,管件21,连接筒22,上接管221,螺杆23,球洞231,顶撑件3,固定板31,连接杆32,螺纹筒33,伸缩件4,套筒41,双头螺杆42,拉结筋5,挑杆6,通孔61,紧固腕62,C型板621,延伸部622,螺栓623,拉杆7。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利于对本技术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5]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包括:设置于梁侧模的两侧且固定于地面的两个支架2;高度可调地连接于支架2的若干顶撑件3,通过调节顶撑件3的高度,以使得顶撑件3靠近梁侧模的端部与梁侧模相对;以及填塞于顶撑件3和梁侧模之间的缓冲板。
[0036]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通过于梁侧模的两侧设置支架2,并于支架2上设置若干的顶撑件3,从而顶撑梁侧模,防止梁侧模掉落或者浇筑混凝土形成梁时梁侧模跑模,且该方式避免了传统施工中使用对拉螺栓等方式固定梁侧模,减少了梁施工完成后的后处理过程,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的美观性。
[0037]本技术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案例为,如图1所示,支架2包括立设于地面的若干管件21以及螺合于管件21的螺杆23,顶撑件3高度可调地连接于螺杆23;通过旋拧螺杆23,以改变螺杆23与管件21的重合部分的长度,使得支架2的高度与梁侧模的高度相匹配。
[0038]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管件21的截面呈圆形,管件21和螺杆23之间还连接有具有内螺纹的连接筒22,该连接筒22的顶部部分向内侧收缩形成上接管221,螺杆23螺合于该上接管221中,管件21的顶部抵顶上接管221的底部。
[0039]较佳地,通过改变螺杆23和上接管221的重合长度,以改变支架2的高度,方便该支架2对应于梁侧模。
[0040]较佳地,缓冲板为木方。
[0041]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顶撑件3包括螺合于螺杆42的螺纹筒33、固定于螺纹筒33的连接杆32以及固定于连接杆32远离螺纹筒33的端部的固定板31;通过旋拧螺纹筒33,以调节若干顶撑件3的高度,并使得固定板31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梁侧模的两侧且固定于地面的两个支架;高度可调地连接于所述支架的若干顶撑件,通过调节所述顶撑件的高度,以使得所述顶撑件靠近所述梁侧模的端部与所述梁侧模相对;以及填塞于所述顶撑件和所述梁侧模之间的缓冲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间隔立设于地面的若干管件以及螺合于所述管件的螺杆,所述顶撑件高度可调地连接于所述螺杆;通过旋拧所述螺杆,以改变所述螺杆与所述管件的重合部分的长度,使得所述支架的高度与所述梁侧模的高度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撑件包括螺合于所述螺杆的螺纹筒、固定于所述螺纹筒的连接杆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螺纹筒的端部的固定板;通过旋拧所述螺纹筒,以调节若干所述顶撑件的高度,并使得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梁侧模相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长度可调地连接于相对的两个支架之间的伸缩件;通过调节所述伸缩件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包括相对设置且固定于所述支架的侧部的两个套筒以及螺合于相对的两个所述套筒的双头螺杆;通过旋拧所述双头螺杆,以改变所述双头螺杆和所述套筒的重合长度,从而改变所述伸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少刚王华平于宏波朱秀方唐浩铭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南方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