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0646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基坑围护领域的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技术方案为:立柱桩包括上部的钢格构柱及下部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插入所述钢格构柱内部;所述钢格构柱与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通过端板连接,所述钢格构柱内设有钢格构柱端板;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端部设有管桩端板,所述钢格构柱端板与所述管桩端板固定连接。本技术可有效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预制桩相比灌注桩可有效提高承载力,并有效保证立柱桩施工质量。证立柱桩施工质量。证立柱桩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基坑围护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

技术介绍

[0002]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基坑侧壁设置一定的围护结构。基坑支护通常包括沿着基坑边缘设置的一组工法桩、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等板式支护体系,位于板式支护体系顶部或内侧的设置的压顶梁或围檩,若干设置在压顶梁或围檩上的的水平支撑梁,以及承受水平支撑自重、或栈桥荷载竖向荷载的立柱桩构成。
[0003]现有技术中的立柱桩采用灌注桩内插钢格构柱构成,施工时需先采用钻孔等成孔,而后将现场绑扎好、并与钢格构柱焊接完成的钢筋笼放入成好的孔中,浇灌混凝土,最终形成竖向的立柱桩。
[0004]现有技术中的立柱桩施工耗时长、工程投入成本高,且混凝土灌注桩浇筑过程中遇到不良地层存在加泥、塌孔等隐患,难以保证桩身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本技术可有效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预制桩相比灌注桩可有效提高承载力,并有效保证立柱桩施工质量。
[0006]技术方案为: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立柱桩包括上部的钢格构柱及下部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插入钢格构柱内部;钢格构柱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通过端板连接,钢格构柱内设有钢格构柱端板;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端部设有管桩端板,钢格构柱端板与管桩端板固定连接。
[0007]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钢格构柱端板与管桩端板开有灌浆孔。
[000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钢格构柱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连接段内灌入混凝土,混凝土内设置抗剪钢筋。
[000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钢格构柱由角钢及缀版焊接构成。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形成立柱桩,该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高;将打入基坑底的立柱桩用混凝土预制桩代替,同时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相比灌注桩而言,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桩身质量有保证。本工艺对行业进步和节能减排具有推动作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钢格构柱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连接横断面示意图。
[0013]图3为钢格构柱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连接纵断面示意图。
[0014]图中标号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钢格构柱2;加劲肋3;灌芯段4;抗剪钢筋5;钢格构柱端板6;管桩端板7;基坑底标高8;基础底板9。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如图1所示,立柱桩由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与钢格构柱2组合而成,施工时首先将钢格构柱2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通过端板连接,而后采用静压的方式将立柱桩打入指定位置。其中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钢格构柱2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连接的钢格构柱端板6和管桩端板7、加劲肋3位于基坑底标高8以下。钢格构柱2通过内部的端板焊接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上。钢格构柱2由角钢及缀版焊接构成。
[0017]坑底以上为钢格构柱2,强度高,吊装及回收切割方便。坑底以下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强度高,造价低,施工周期短。基础底板9以上的钢格构柱2割除后可计入钢材残值回收。
[0018]如图2所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插入钢格构柱2内,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直径小于钢格构柱2内部净尺寸。
[0019]如图3所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插入钢格构柱2连接构造,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顶部对接面设有管桩端板7。钢格构柱2内与管桩端板7对接处设有钢格构柱端板6。为保证管桩端板7、钢格构柱端板6与钢格构柱2的有效连接,可在钢格构柱2内,钢格构柱端板6后部设置加劲肋3。图3中所示的加劲肋3形状仅为一种示意。
[0020]进一步,可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内部灌注2m长的混凝土,并在灌芯段4设置抗剪钢筋5。
[0021]支撑及栈桥等传递而来的竖向荷载首先传递至钢格构柱2,经由钢格构柱2下部加劲肋3及钢格构柱端板6传递至下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最终通过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的侧阻力及端阻力将竖向荷载传递至下部土层。钢格构柱端板6和管桩端板7将钢格构柱2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连接在一起,保证了两者之间荷载传递的连续性,加劲肋3进一步保证了钢格构柱2与钢格构柱端板6的有效连接,保证了竖向荷载传递的顺利进行。
[0022]本方案的优点是: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与钢格构柱2组合的立柱桩,该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高;将打入基坑底的立柱桩用混凝土预制桩代替,同时预制PHC管桩相比灌注桩而言,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桩身质量有保证。
[0023]在现有支护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降低了施工成本,减少了材料的浪费,使得相关技术朝着先进、安全、经济的方向迈了一步。
[0024]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其特征在于:立柱桩包括上部的钢格构柱(2)及下部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插入所述钢格构柱(2)内部;所述钢格构柱(2)与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通过端板连接,所述钢格构柱内设有钢格构柱端板(6);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端部设有管桩端板(7),所述钢格构柱端板(6)与所述管桩端板(7)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建勇蔡忠祥张凯侯胜男周延童园梦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