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索尼公司专利>正文

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0480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装置具有一对衬底和夹在它们之间的一液晶层,包括: 一使用透射光执行图像显示的透射显示区域,和一使用反射光执行图像显示的反射显示区域; 其中设置一数据线,用于给一驱动所述液晶层的驱动元件提供信号;和 邻近所述透射显示区域的、所述数据线的部分所在的平面不同于邻近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数据线的部分所在的平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反射-透射混合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改进。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薄型和低功耗的优点,所以被广泛地用于膝上型个人计算机、汽车导航显示单元、便携式信息终端(PDAs个人数字助理)和蜂窝电话。这些液晶显示装置通常被分为透射型和反射型。在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一块液晶面板切换光的开/关状态来执行图像显示,其中光从一个被称作“背面光源”的内部光源中发射出来,并进入液晶面板,在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一块液晶面板切换诸如太阳光的外部光的开/关状态来执行图像显示,其中外部光被反射板等反射并进入液晶面板。然而,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背面光源的功耗占显示装置总功耗的50%或更多,所以使用背面光源增加显示装置的总功耗,并且当周围环境明亮时,利用这种光显示的图像暗,降低了图像的清晰度。由于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没有背面光源,所以克服了与功耗增加有关的问题;但是,这种显示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当周围环境暗时,反射光的总量减少,显著地降低了利用反射光显示的图像的清晰度。为了解决透射型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都存在的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种反射-透射混合型液晶显示装置,目的是用一块液晶面板同时实现透射显示模式和反射显示模式。在这种反射-透射混合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当周围环境明亮时,通过使用被反射板等反射的外部光来执行显示(反射显示),当周围环境暗时,通过使用从背面光源中发射出来的光来执行显示(透射显示)。这种反射-透射混合型液晶显示装置已经被公开在诸如日本专利No.2955277和日本专利特-开No.2001-166289的专利文献中。图6是一个平面图,显示一个现有技术的反射-透射混合型液晶显示装置101的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作“TFT”)衬底102的平面结构。参照该图,在TFT衬底102上设置多个由TFTs(后面将叙述)控制的、排成矩阵形式的像素电极103,且用于给TFTs提供扫描信号的栅极线104和用于给TFTs提供显示信号的数据线105以围绕像素电极103的方式相互垂直地被设置在TFT衬底102上,从而形成像素区域。将由金属薄膜制成的辅助电容线(以下称作“Cs线”)106以平行于栅极线104的方式设置在TFT衬底102上。Cs线106在连接电极之间形成一个辅助电容C,且Cs线106与彩色滤光片衬底上的一个反电极连接,这将在以后描述。在每个像素电极103内设置一个用于反射显示的反射显示区域A和一个用于透射显示的透射显示区域B。图7显示沿图6的液晶显示装置101中的线F-F′的横截面结构,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将上述TFT衬底102和一个彩色滤光片衬底107以面对面的方式设置,在它们中间夹有一个液晶层108。彩色滤光片衬底107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彩色滤光片110和由ITO(铟锡氧化物)等制成的反电极111被顺序设置在朝向TFT衬底102的、由玻璃等制成的透明绝缘衬底109的表面上。彩色滤光片110是一个用颜料或染料涂成各自颜色的树脂层部分,其典型地由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彩色滤光器层组合而成。将一个四分之一波长(λ/4)层112和一个起偏振片113设置在与彩色滤光片110和反电极111所在平面相对的、彩色滤光片衬底107的表面上。在TFT衬底102的反射显示区域A内,在一由诸如玻璃的透明材料制成的透明绝缘衬底114上形成TFTs 115、一散射层116、一平面化层117和一反射电极119。作为开关元件的TFTs 115给像素电极103提供显示信号。散射层116通过一多层绝缘薄膜(以后将详细描述)形成于TFTs 115上。平面化层117形成于散射层116上。反射电极119通过一ITO薄膜118a形成于平面化层117上。图7所示的TFT 115是一种所谓的底部栅极结构,包括一栅极电极120、一栅极绝缘薄膜121和一半导体薄膜122。栅极电极120形成于透明绝缘衬底114上。栅极绝缘薄膜121由一堆叠在栅极电极120的上表面的多层薄膜组成,该多层薄膜包括一氮化硅薄膜121a和一二氧化硅薄膜121b。半导体薄膜122形成于栅极绝缘薄膜121上,其中将栅极电极120两侧的、半导体薄膜122的区域作为N+扩散区域。栅极电极120由栅极线104的扩展部分形成,且通过溅射等工艺用诸如钼(Mo)或钽(Ta)的金属或它们的合金制成栅极电极120。在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23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24中,在与半导体薄膜122的一个N+扩散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一接触孔。通过该接触孔连接一源极电极125和半导体薄膜122的一个N+扩散区域。将数据线105与源极电极125连接。通过数据线105将一数据信号输入到源极电极125。在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23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24中,在与半导体薄膜122的另一N+扩散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另一接触孔。通过该接触孔连接一漏极电极126和半导体薄膜122的另一N+扩散区域。将漏极电极126和一连接电极127连接,并且通过一连接部分128将漏极电极126和像素电极103电连接。通过栅极绝缘薄膜121,连接电极127构成了Cs线106之间的辅助电容C。半导体薄膜122由低温多晶硅形成,例如经过CVD(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在通过栅极绝缘薄膜121与栅极电极120对准的位置处形成半导体薄膜122。经过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23和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24,将一挡块129直接设置在半导体薄膜122的上方。挡块129用于保护形成于与栅极电极120对准的位置处的半导体薄膜122。在TFT衬底102的透射显示区域B内,去除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A的大致整个表面上的各种绝缘薄膜,即,栅极绝缘薄膜121、第一层间绝缘薄膜123、第二层间绝缘薄膜124、散射层116和平面化层117,并将一透明电极118直接形成于透明绝缘衬底114上。形成于反射显示区域A内的反射电极119也没有被形成在透射显示区域B内。与彩色滤光片衬底107相同,在与设置TFTs 115等的一侧相对一例的、TFT衬底102的表面上,即,提供了一作为内部光源(未显示)的背面光源的一侧的、TFT衬底102的表面上,顺序沉积一λ/4层130和一起偏振片131。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现有技术的反射-透射混合型液晶显示装置101中,因为反射显示区域A内的液晶层108的厚度不同于透射显示区域B内的液晶层108的厚度,所以在反射显示模式或透射显示模式下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图像显示。通常将在TFT衬底102上的、每个像素区域内的反射显示区域A和透射显示区域B之间的高度差设为2μm。如图7所示,这样的高度差部分有一个明显的钭度,这将会导致在反射显示区域A和透射显示区域B之间的边界区域(相当于高度差部分)易于出现液晶畴,并且由于在高度差部分的间隙(液晶层的厚度)既不满足反射显示所需的间隙,也不满足透射显示所需的间隙,该高度差部分既没有对反射显示也没有对透射显示作出贡献,因此在高度差部分可能发生光线泄漏。此后将这个没有对反射显示也没有对透射显示作出贡献的区域称作“无效区域”。通常需要将降低了显示质量的无效区域用屏蔽膜等屏蔽起来。顺便指出,近年来,为了实现更高精确的图像显示,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如图8所示,该装置具有这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装置具有一对衬底和夹在它们之间的一液晶层,包括一使用透射光执行图像显示的透射显示区域,和一使用反射光执行图像显示的反射显示区域;其中设置一数据线,用于给一驱动所述液晶层的驱动元件提供信号;和邻近所述透射显示区域的、所述数据线的部分所在的平面不同于邻近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数据线的部分所在的平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的不同平面按以下方式形成,在邻近所述透射显示区域的和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所述数据线的所述部分的其中之一的下面设置至少一层,该至少一层没有被设置在邻近所述透射显示区域的和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所述数据线的另一所述部分的下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的不同平面按以下方式形成,设置在邻近所述透射显示区域的和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所述数据线的所述部分的其中之一的上面的至少一层的厚度,使该厚度不同于在邻近所述透射显示区域的和所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所述数据线的另一部分上面的所述至少一层的厚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邻近所述透射显示区域的、所述数据线的所述部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透射显示区域内的透明电极所在的平面是同一平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勉猪野益充山口英将福永容子中村真治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