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包括三通主体,所述三通主体包括直管部、支管部,其中直管部中心为流通孔且该流通孔与支管部内腔相连通,所述直管部顶部为进液端用于与上游输送软管直接连接、底部为出液端用于与下游输送软管直接连接,支管部为加药口;所述支管部内腔截面呈上、下贯通的V型,支管部内腔的最小内径位于支管部的下部且最小内径与加药注射针外径相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更大程度化的保证输液和加药时无气泡产生,保障患者健康,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等。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等。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Y形三通加药注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
技术介绍
[0002]输液器的Y形三通加药注射件在临床上用于紧急情况下向输液器管路中注射药液,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现有常规的Y形三通加药注射件,因设计成了“Y”形结构,因此,在自然重力输液时,无法保证输液管的垂直状态,临床在使用时不仅影响产品整体外观(如图1所示),最重要的是当药水从A流入,B流出时,由于顶部的密封状态无法排气,当药水流经时,会在C区(如图2所示)形成一个压力区域,导致气泡一直存留在此区域,当输液管路发生摇摆或抖动时,C区的气泡就会随着药水进入到人体中,且临床上在加药时由于是通过注射器外力加药的,因此也会把C区的气泡强行挤压到输液器管路中,从而进入人体,易引起气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且能最大程度保证输液及加药时无气泡产生的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包括三通主体,所述三通主体包括直管部、支管部,其中直管部中心为流通孔且该流通孔与支管部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部顶部为进液端用于与上游输送软管直接连接、底部为出液端用于与下游输送软管直接连接,支管部为加药口;所述支管部内腔截面呈上、下贯通的V型,支管部内腔的最小内径位于支管部的下部且最小内径与加药注射针外径相匹配。
[0005]优选地,所述支管部内腔的体积缩小至现有技术中三通主体支管部内腔的一半。
[0006]优选地,所述支管部的上部开口加工成由大口、小口构成的双口结构,其中大口为加药注射口且大口内壁上成型有第一台阶,第一台阶上紧密配合有用于封闭大口的密封胶塞,小口为排气口且在小口内壁上成型有第二台阶,在第二台阶上紧密配合有用于封闭小口的自动排气装置,所述自动排气装置为空气过滤膜;大口、小口均与支管部内腔相连通。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的有益效果是:
[0008]本技术是将常规的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的直管部顶部改成为进液端用于与上游输送软管直接连接、底部为出液端用于与下游输送软管直接连接,支管部改为加药口,从而可使输液管路呈自然垂直状态,确保输液管路不弯折,使输液流速更为平稳顺畅,促使气泡向上排出;而且本技术将支管部的加药空腔设计成V型结构且体积为现有支管部内腔体积的一半,尽可能缩小加药空腔内容积,使得其储存气泡空间比原来大大缩小;本技术还将加药空腔下部孔(与输液管路直接连通的口)孔径与加药注射针外径相匹配,使得少量进入加药内腔的气泡易进不易出,这样更大程度化的保证输液和加药时无气泡产生,保障患者健康,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等。
[0009]由于本技术具有具有结构简单,不需要改变医护人员的操作手法,即可进行
常规静脉输液及加药,操作简单的特点,且使医患之间的配合度极好,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量。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输液器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技术应用在输液器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1、三通主体,1.1、直管部,1.2、支管部, 1.3、流通孔,2、进液端,3、出液端,4、密封胶塞,5、空气过滤膜,6、上游输送软管,7、下游输送软管,C、支管部内腔(或称加药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6]此外,下文未详述部分均参考现有技术进行。
[0017]如图3
‑
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这种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三通主体1,所述三通主体1包括直管部1.1、支管部1.2,其中直管部1.1中心为流通孔1.3且该流通孔1.3与支管部1.2内腔C相连通,所述直管部1.1顶部为进液端2用于与上游输送软管6直接按常规方式连接、底部为出液端3用于与下游输送软管7直接按常规方式连接,支管部1.2为加药口,支管部内腔C为加药区。这种设计能够使输液管路呈自然垂直状态,确保输液流速平稳顺畅,易于向上排出气泡。
[0018]本技术还将支管部内腔C(即圆管内空腔)设计成截面呈上、下贯通的V型(也可称为倒八字形),且本技术将V型支管部内腔C的体积缩小为现有技术中的支管部内腔体积的一半,在保证加药注射时不刺破三通主体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支管部内腔的容积,即使能够储存气泡的容积变小。在保证加药注射时不刺破三通主体的前提下本技术的支管部1.2内腔C尽可能贴进直管部内,这也是缩小储存气泡容积的有效方式之一。
[0019]本技术还将支管部1.2内腔的最小内径位于支管部1.2的下部(为加药出口)且该最小内径与加药注射针外径相匹配,不宜过大,能够使少量进入支管部内腔的气泡易进不易出,这样能够有效保证输液及加药时无气泡产生,保障患者健康。
[0020]本技术还将支管部1.2的上部开口加工成由大口、小口构成的双口结构,其中大口为加药注射口且大口内壁上成型有第一台阶,第一台阶上紧密配合并按常规方式热压有用于封闭大口的密封胶塞4,小口为排气口且在小口内壁上成型有第二台阶,在第二台阶上紧密配合并按常规方式胶粘有用于封闭小口的自动排气装置,所述自动排气装置为空气过滤膜5;大口、小口均与支管部1.2内腔相连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包括三通主体,所述三通主体包括直管部、支管部,其中直管部中心为流通孔且该流通孔与支管部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部顶部为进液端用于与上游输送软管直接连接、底部为出液端用于与下游输送软管直接连接,支管部为加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型三通加药注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部内腔截面呈上、下贯通的V型,支管部内腔的最小内径位于支管部的下部且最小内径与加药注射针外径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Y型三通加药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大田,田耀能,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平安医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