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7887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对接插头模组的对接板沿前后方向插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及收容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多个沿横向方向排列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和与所述前壳体相互配合的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包括前顶壁及所述前顶壁相连的一对前侧壁,所述前壳体包括向前凸伸并且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可供不同的所述对接板插入的上对接插槽和下对接插槽,每个所述端子模组均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多个导电端子,每个所述导电端子均包括与所述对接板配合的接触部,各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对应的设置在所述上对接插槽和所述下对接插槽的相对两侧,所述后壳体包括后顶壁及从所述后顶壁向下延伸的一对后侧壁,所述后壳体在三个方向上包围所述端子模组。个方向上包围所述端子模组。个方向上包围所述端子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请参照2019年9月3日公告的中国专利第CN110197962号,其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及收容在绝缘壳体中的沿横向排列的多个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前壳体及与所述前壳体组装在一起的后部壳体,所述后合体从后面及两个侧面包围所述端子模组,使绝缘壳体在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大,进而增加了电连接器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体尺寸。
[0003]因此,实有必要对前述连接器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前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绝缘壳体易于成型并且电连接器的整体尺寸较小。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对接插头模组的对接板沿前后方向插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及收容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多个沿横向方向排列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和与所述前壳体相互配合的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包括前顶壁及所述前顶壁相连的一对前侧壁,所述前壳体包括向前凸伸并且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可供不同的所述对接板插入的上对接插槽和下对接插槽,每个所述端子模组均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多个导电端子,每个所述导电端子均包括与所述对接板配合的接触部,各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对应的设置在所述上对接插槽和所述下对接插槽的相对两侧,所述后壳体包括后顶壁及从所述后顶壁向下延伸的一对后侧壁,所述后壳体在三个方向上包围所述端子模组。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优点在于:所述绝缘壳体通过所述前壳体和所述后壳体两部分组成,易于成型,同时所述后壳体包括后顶壁及从所述后顶壁向下延伸的一对后侧壁,所述后顶壁及所述一对后侧壁在三个方向上包围所述端子模组,减小了绝缘壳体在前后方向的尺寸,进而减小了电连接器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体尺寸。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符合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0008]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09]图3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10]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金属壳体的后壁分开的立体图。
[0011]图5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0012]图6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去除顶部散热装置和导光管组件的进一步分解图。
[0013]图7是图6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4]图8是图7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0015]图9是图8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0016]图10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0017]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模组中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18]图12是图6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和中间屏壳体及中间散热器的立体图。
[0019]图13是图12所示的中间屏壳体及中间散热器的立体图。
[0020]图14是图13所示的中间屏壳体及中间散热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21]图15是图13所示的中间屏壳体及中间散热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22]图16是图12所示的中间屏壳体及中间散热器分解图。
[0023]图17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18是图17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框中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

18所示,为符合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其可安装在外部电路板(未图示)上并可供对接的插头模组(未图示)插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金属壳体1、收容在所述金属壳体1内的插座连接器3、设置于所述金属壳体1外侧的散热装置5及安装在所述金属壳体1外侧的导光管组件7。
[0026]参考图1至图6所示,所述金属壳体1包括顶壁11、从所述顶壁11向下延伸的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12、位于所述侧壁12与所述顶壁11后部的后壁13及位于侧壁12底部的与所述顶壁11平行设置的底壁14。所述顶壁11、一对侧壁12围设形成具有前端开口的收容空间10。所述底壁14面向所述外部电路板。所述后壁13组装固定在所述侧壁12及所属顶壁11的后端。所述后壁13与所述侧壁12及所述顶壁11是分离式的结构。
[0027]所述插座连接器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0内,并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0的后部。所述插头模组可通过前端开口插入和收容到所述收容空间10内并与插座连接器3相对接。所述底壁14不向后延伸至所述后壁13,以使所述插座连接器3向下安装至所述外部电路板上。所述插座连接器3包括绝缘壳体30及收容于所述绝缘壳体30内的多个端子模组40。所述绝缘壳体30在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大于在左右方向的尺寸。所述绝缘壳体30包括前壳体301和与所述前壳体301相互配合的后壳体303。所述前壳体301包括向前凸伸的上对接插槽310和下对接插槽320。所述上对接插槽310和所述下对接插槽320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可供不同的插头模组的对接板插入配合。所述前壳体301包括前顶壁31及所述前顶壁31相连的一对前侧壁32。每个所述前侧壁32均包括前主侧壁部321、从所述前主侧壁部321的上部向后延伸的前上侧壁部322及从所述前主侧壁部321的下部向后延伸的前下侧壁部323。所述前上侧壁部322和所述前下侧壁部323之间形成镂空部324,以方便所述端子模组40的安装或拆卸。
[0028]所述前壳体301的前顶壁31的后部设有导引所述端子模组40安装进所述绝缘壳体30中的导引凹槽315。所述后壳体303包括后顶壁33及从所述后顶壁33向下延伸的一对后侧壁34。所述后侧壁34包括后主侧壁部341、从所述后主侧壁部341的上部向前延伸的后上侧
壁部342及从所述后主侧壁部341的下部向前延伸的后下侧壁部34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壳体303未设有后壁。所述后壳体303在三个方向上包围所述端子模组40。所述后顶壁33和所述后侧壁34的后端面向后延伸不超出所述端子模组40的后端面。
[0029]所述前上侧壁部322和所述前下侧壁部323中一个设有前导引槽350,另一个设有前导引轨360。所述后上侧壁部342和所述后下侧壁部343对应的设有与所述前导引槽350相匹配的后导引轨351和与所述前导引轨360相匹配的后导引槽36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导引槽350设置在所述前上侧壁部322,所述前导引轨360设置于所述前下侧壁部323。所述前导引槽350从所述前侧壁32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后导引槽361从所述后侧壁34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前导引槽350中设有向外侧凸出的卡位凸块355,所述后导引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供对接插头模组的对接板沿前后方向插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及收容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多个沿横向方向排列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和与所述前壳体相互配合的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包括前顶壁及所述前顶壁相连的一对前侧壁,所述前壳体包括向前凸伸并且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可供不同的所述对接板插入的上对接插槽和下对接插槽,每个所述端子模组均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多个导电端子,每个所述导电端子均包括与所述对接板配合的接触部,各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对应的设置在所述上对接插槽和所述下对接插槽的相对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包括后顶壁及从所述后顶壁向下延伸的一对后侧壁,所述后壳体在三个方向上包围所述端子模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在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大于在左右方向的尺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壁包括前主侧壁部、从所述前主侧壁部的上部向后延伸的前上侧壁部及从所述前主侧壁部的下部向后延伸的前下侧壁部,所述前上侧壁部和所述前下侧壁部之间形成镂空部,以方便所述端子模组的安装或拆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壁包括后主侧壁部、从所述后主侧壁部的上部向前延伸的后上侧壁部及从所述后主侧壁部的下部向前延伸的后下侧壁部,所述前上侧壁部和所述前下侧壁部中一个设有前导引槽,另一个设有前导引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代培许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