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6316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臭氧混合装置。所述臭氧混合装置包括相连通的气液混合泵及纳米混合管,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与气液混合泵的出水口连接,纳米混合管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管腔,纳米混合管包括沿管腔的延伸方向设置于管腔内的两个多孔挡块,多孔挡块具有多个通孔,且两个多孔挡块将管腔分隔形成自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至纳米混合管的出液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第三腔体,其中,第一腔体内填充有多股不锈钢网,多股不锈钢网绕卷形成一体,第二腔体内填充有具有纳米级孔隙的填充颗粒,第三腔体内安装有激流挡块,激流挡块包括贯穿其设置的激射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臭氧混合装置可以提高臭氧的混合效率。混合装置可以提高臭氧的混合效率。混合装置可以提高臭氧的混合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臭氧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臭氧水制备
,尤其涉及一种臭氧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臭氧混合,是利用气液混合泵将臭氧与水进行混合,其利用高压水流形成的吸力将臭氧吸入,然后通过内部产生的涡流将臭氧打碎成极细的气泡,增加臭氧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加臭氧的溶解度。但是气液混合泵中,气泡的形成途径单一,使得臭氧的混合效率较低。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臭氧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臭氧混合装置,可以提高臭氧的混合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臭氧混合装置,包括相连通的气液混合泵及纳米混合管,所述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与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纳米混合管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管腔,所述纳米混合管包括沿所述管腔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管腔内的两个多孔挡块,所述多孔挡块具有多个通孔,且两个所述多孔挡块将所述管腔分隔形成自所述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至所述纳米混合管的出液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填充有多股不锈钢网,多股所述不锈钢网绕卷形成一体,所述第二腔体内填充有具有纳米级孔隙的填充颗粒,所述第三腔体内安装有临近所述多孔挡块设置的激流挡块,所述激流挡块包括贯穿其设置的激射孔。
[0006]优选的,所述激射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纳米混合管的中轴线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
[0007]优选的,所述夹角的度数为7~17
°

[0008]优选的,所述激射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激射孔关于所述纳米混合管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激射孔的孔径为1.8~2.2mm。
[0009]优选的,所述多孔挡块上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填充颗粒的粒径。
[0010]优选的,所述多孔挡块上通孔的孔径为2~4mm。
[0011]优选的,所述填充颗粒为纳米矿晶珠。
[0012]优选的,所述不锈钢网的股数为10~14股,钢丝的丝径为0.11~0.16mm。
[0013]优选的,所述臭氧混合装置还包括安装管,所述安装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水口和所述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连接,所述安装管上设置有调压阀及旁支管,所述旁支管上安装有水压表。
[0014]优选的,所述气液混合泵还包括臭氧进气口及进水口,所述臭氧进气口与臭氧的进气管路连通,所述进水口与进水管路连通,所述进气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
[0015]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臭氧混合装置,包括相连通的气液混合泵及纳米混合管,所述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与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纳米混合管
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管腔,所述纳米混合管包括沿所述管腔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管腔内的两个多孔挡块,所述多孔挡块具有多个通孔,且两个所述多孔挡块将所述管腔分隔形成自所述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至所述纳米混合管的出液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填充有多股不锈钢网,多股所述不锈钢网绕卷形成一体,所述第二腔体内填充有具有纳米级孔隙的填充颗粒,所述第三腔体内安装有临近所述多孔挡块设置的激流挡块,所述激流挡块包括贯穿其设置的激射孔。这样,通过气液混合泵将臭氧与水进行初步混合,气液混合泵出来的小气泡经纳米混合管的第一腔体内的多股不锈钢网冲击、切割成无数直径100~300nm的微纳米气泡,部分的微纳米臭氧气泡溶解到水里;经第一腔体混合后未溶解于水的臭氧经过多孔挡块后冲击在填充颗粒上形成更多的微纳米气泡,进而提高臭氧与水的混合效率;另外,纳米混合管出水的一侧还设置开设有激流孔的激流挡块,通过激流孔急速喷出的水和微纳米气泡进一步混合,同时造成了前面管路的高压状态,高压状态下臭氧更容易溶解到水里,可进一步增加臭氧的溶解量;本技术提供的臭氧混合装置,臭氧混合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臭氧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所示的纳米混合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所示的A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混合装置100,包括相连通的气液混合泵10及纳米混合管20。
[0022]所述气液混合泵10包括进气口11、进水口12及出水口13。所述进气口11与进气管路连通,用于向所述气液混合泵10内输送臭氧,所述进水口12与进水管路连通,用于向所述气液混合泵10内输送水,臭氧和水在所述气液混合泵10内初步混合,然后通过所述出水口13排出,未与水混合的臭氧也会通过所述出水口13排出。
[0023]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安装方向朝向所述气液混合泵10,所述单向阀的开启压力为0.01~0.05MPa,所述单向阀具备单向导通的作用,在停止供气时,避免所述气液混合泵10内的水在负压作用下回流至所述进气管路内。
[0024]所述纳米混合管20用于将臭氧与水再次进行混合,以提高臭氧的溶解量。所述纳米混合管20的进液口与所述气液混合泵10的出水口13连接,具体的,所述纳米混合管20的
进水口与所述气液混合泵10的出水口13通过安装管30连接。
[0025]所述纳米混合管20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管腔,所述纳米混合管20包括沿所述管腔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管腔内的两个多孔挡块21,所述多孔挡块21具有多个通孔,且两个所述多孔挡块21将所述管腔分隔形成自所述纳米混合管20的进液口至所述纳米混合管20的出液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填充有多股不锈钢网22,多个所述不锈钢网绕卷形成一体,所述第二腔体内填充有具有纳米级孔隙的填充颗粒23,所述第三腔体内设置有激流挡块24。
[0026]所述纳米混合管20为中空的圆柱体形,所述多孔挡块21为薄型圆板,所述多孔挡块21与所述纳米混合管20的内壁固定,且所述多孔挡块21的直径与所述管腔的直径相同。两个所述多孔挡块21平行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孔挡块21的数量为两块,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多块挡块21的数量还可以为两块以上,通过增设多块挡块21将管腔分隔为更多的腔体,在腔体内填充不锈钢网或填充颗粒,也能达到提高臭氧混合效率的效果。...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通的气液混合泵及纳米混合管,所述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与所述气液混合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纳米混合管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管腔,所述纳米混合管包括沿所述管腔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管腔内的两个多孔挡块,所述多孔挡块具有多个通孔,且两个所述多孔挡块将所述管腔分隔形成自所述纳米混合管的进液口至所述纳米混合管的出液口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填充有多股不锈钢网,多股所述不锈钢网绕卷形成一体,所述第二腔体内填充有具有纳米级孔隙的填充颗粒,所述第三腔体内安装有临近所述多孔挡块设置的激流挡块,所述激流挡块包括贯穿其设置的激射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射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纳米混合管的中轴线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的度数为7~17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射孔的数量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书全莫树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橘井舒泉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