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580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卷帘结构,该卷帘结构包含一转轴、一帘布、一卷绕外管、一珠链器、一被动轴以及两支架,该帘布跨设于该转轴上,且该帘布两端设有一第一配重杆以及一第二配重杆,并皆往下垂置,当拉动该珠链器并驱动该转轴时,该帘布不会卷绕于该转轴上,以令该帘布具有单层以及双层的使用状态,更经由改变该珠链器的驱动方向,让帘布兼具单层双面的呈现效果,增添结构使用的变化性,有助于提升居家气氛,该卷绕外管轴向套设于该转轴外,并以该卷绕外管的穿出口提供该帘布两端部通过,以令该珠链器作动时,还可通过该卷绕外管达到卷收该帘布的目的,增进该卷帘结构的实用性。增进该卷帘结构的实用性。增进该卷帘结构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卷帘结构


[000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窗帘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双层、单层双面使用状态的卷帘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窗户是房屋中采光的重要结构体,且可使室外的空气顺利与室内产生对流,且窗户可用于间隔在两空间中,当作隔间结构使用,而窗户多半为透明或半透明,透视度与透光度均佳,因此当室外的光线过强,或需要隐私权时,则必须利用装设的窗帘作为控制使用;然而市面上的窗帘结构及样式众多,而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持续设计变化,但窗帘的基本目的不外乎就是为了要能够遮蔽光线与确保隐私权,还要能够控制适当的光线可照射入室内;然而目前的窗帘结构多为单层、单面使用,且该类窗帘的帘片通常是以素面的帘布制成,当帘布拉下展开后仅能呈现单一表面的装饰效果,以令窗帘使用上较为单调贫乏,缺乏室内装饰美化的变化性,着实具有改善的必要。
[0003]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失,提供一种卷帘结构。
[0005]本技术提供的卷帘结构包含一转轴、一帘布、一卷绕外管、一珠链器、一被动轴以及两支架,其中,该帘布上、下两端设有一第一配重杆以及一第二配重杆,且该帘布可被带动地跨设于该转轴上,并将该第一、二配重杆往下垂置,该卷绕外管截面是呈C形状且设有一掣动部,该掣动部的两端缘皆往内弯折设有两抵靠部,两该抵靠部间形成一穿出口,该穿出口的开口宽度小于该转轴以及该第一、二配重管的直径,该卷绕外管轴向套设于该转轴外,并以该穿出口提供该帘布两端部通过,且经由该第一、二配重杆形成垂置状态,该珠链器以及该被动轴分别组设于该转轴的两端,并利用该珠链器驱动该转轴旋转作动,该珠链器以及该被动轴外侧可自转地分别安装一该支架,再经由两该支架将该卷帘结构安装于预设墙面上。
[0006]较佳地,该转轴的外表面经表面处理形成一粗糙层。
[0007]较佳地,该转轴的外表面贴覆一粗糙层。
[0008]较佳地,该帘布的两表面为相异色彩、图面或是涂层,以构成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
[0009]较佳地,该卷绕外管的两该抵靠部是往内斜向弯折,以令该掣动部形成一扇形空间。
[0010]较佳地,两该支架顶端皆往内弯折设有一组合部,并通过两该组合部安装一上轨杆。
[0011]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本技术的卷帘结构是将该帘布跨设于该转轴上,且该帘布两端的第一、二配重杆皆往下垂置,当拉动该珠链器并驱动该转轴时,该帘布不会卷绕于该转轴上,以令该帘布具有单层以及双层的使用状态,更经由改变该珠链器的驱动方向,让帘布兼具单层双面的呈现效果,增添结构使用的变化性,有助于提升居家气氛,此外还可通过该卷绕外管达到卷收该帘布的目的,增进该卷帘结构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剖视图。
[0015]图4为本技术中的转轴、帘布以及卷绕外管的组合局部放大剖视图。
[0016]图5为本技术顺时针拉动帘布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中的第一配重杆嵌入掣动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8]图7为本技术中的帘布顺时针卷收于卷绕外管的示意图。
[0019]图8为本技术逆时针拉动帘布的示意图。
[0020]图9为本技术中的帘布以第二表面朝内呈现的立体图。
[0021]图10为本技术中的帘布逆时针卷收于卷绕外管的示意图。
[0022]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0023]10:卷帘结构;11:转轴;111:粗糙层;12:帘布;121:第一配重杆;122:第二配重杆;123:第一表面;124:第二表面;13:卷绕外管;131:掣动部;132:抵靠部;133:穿出口;14:珠链器;15:被动轴;16:支架;161:组合部;17:上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请配合图式详述如后。
[0025]首先,先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卷帘结构,该卷帘结构10包含一转轴11、一帘布12、一卷绕外管13、一珠链器14、一被动轴15以及两支架16,其中,该转轴11外表面设有一粗糙层111,该粗糙层111是经表面处理或是贴覆方式构成,该帘布12上、下两端设有一第一配重杆121以及一第二配重杆122,且该帘布12是可被带动地跨设于该转轴11上,并将该第一、二配重杆121、122往下垂置,该卷绕外管13截面是呈C形状且设有一掣动部131,该掣动部131的两端缘皆往内斜向弯折设有两抵靠部132,以令该掣动部形成一扇形空间,且两该抵靠部132间形成一穿出口133,该穿出口133的开口宽度小于该转轴11以及该第一、二配重管121、122的直径,该珠链器14以及该被动轴15分别组设于该转轴11的两端,并利用该珠链器14驱动该转轴11旋转作动,该珠链器14以及该被动轴15外侧是可自转地分别安装一该支架16。
[0026]所述帘布12的两表面为相异色彩、图面或是涂层,以构成一第一表面123以及一第二表面124。
[0027]其结构的组成,再请参阅图1、2、3、4所示,该帘布12是跨设于该转轴11上,该卷绕外管13将该掣动部131朝下并轴向穿套于该转轴11外,并以该穿出口133提供该帘布12两端
部通过,再经由该第一、二配重杆121、122形成下沉垂置状态,且该帘布12通过该穿出口133时,是受两该抵靠部132端缘推抵内靠,以令该帘布12能确实贴附于该转轴11上,接着将该珠链器14以及该被动轴15分别安装于该转轴11两端,该珠链器14以及该被动轴15两端皆可自转的安装一该支架16,可经由两该支架16将该卷帘结构10安装于预设墙面上,借此完成该卷帘结构的组成。
[0028]此外,两该支架16顶端皆往内弯折设有一组合部161,使两该支架16能通过该组合部161直接安装于预设墙面上;另外可通过两该组合部161安装一上轨杆17,再以该上轨杆17与预设墙面进行安装。
[0029]其结构实际使用的状态,续请参阅图1、3所示,该卷帘结构10是利用该珠链器14驱动该转轴11转动,再利用该转轴11带动该帘布12升降作动,由于该帘布12两端的第一、二配重杆121、122皆形成自由端并往下垂置,当拉动该珠链器14并驱动该转轴11时,该帘布12不会卷绕于该转轴11上,以令该帘布12可完全展开形成单层使用状态,或是具有重叠部位形成双层以及调整室内光线照入的使用状态。
[0030]其次,再请由图1以及图3至7所示观之,当该珠链器14顺时针驱动该转轴11转动并调整帘布12时,该帘布12的第一配重杆121是往上位移,而该第二配重杆122则往下沉置,当该帘布12完全展开时,该第一配重杆121是往上抵靠该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卷帘结构包含一转轴、一帘布、一卷绕外管、一珠链器、一被动轴以及两支架,其中,该帘布上、下两端设有一第一配重杆以及一第二配重杆,且该帘布能够被带动地跨设于该转轴上,并将该第一、二配重杆往下垂置,该卷绕外管截面是呈C形状且设有一掣动部,该掣动部的两端缘皆往内弯折设有两抵靠部,两该抵靠部间形成一穿出口,该穿出口的开口宽度小于该转轴以及该第一、二配重管的直径,该卷绕外管轴向套设于该转轴外,并以该穿出口提供该帘布两端部通过,且经由该第一、二配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养信
申请(专利权)人:台帘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