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4382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其包含:一上梁框架、一调光帘布以及一配重杆,该调光帘布一端设有一卷动杆,该卷动杆可转动的安装于该上梁框架,而该调光帘布另一端则形成一固定端,该上梁框架设有一枢接部用以限制该调光帘布的固定端,该枢接部内部是中空的且形成一非圆柱状的容置空间,该枢接部面对该上梁框架设有一穿入槽口,该枢接部还设有一滚动条,该滚动条与该调光帘布的固定端连结,再通过该穿入槽口可转动地置入该枢接部的容置空间内,使该调光帘布可被该滚动条卷收调整,且该滚动条末端还设有一非圆形状的定位块,并通过该定位块与该容置空间契合定位,进而限制该滚动条旋转达到该调光帘布的固定限制。

Adjustable double roller shutte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双层卷帘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代的窗帘形式众多,调光卷帘是其中一种可调整进光量的双层卷帘。该调光卷帘是间隔交错形成有数段透光部以及遮光部,并借由透光部和遮光部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进光量。因此,当各段透光部重叠相对时,大量外部光线可从透光部进入室内,另外,当各段遮光部重叠相对时,便能阻隔光线进入室内使之达到遮光以及遮蔽隐私的效果;然而,现有的调光卷帘结构,请同时参阅图8、9所示,该卷帘40的调光帘布41一端是利用一卷动轴42可转动的安装于一窗帘框架43内,另一端则通过一配重杆44后再往上反折固设于窗帘框架43的固定部431上,使该调光帘布41形成双层状态并卷绕于该窗帘框架43以及该配重杆44间,同时经由该配重杆44形成垂重下沉的延展状态,借此能通过该卷动轴42卷动该调光帘布41达到室内透光、调光以及遮光的使用目的。详观上述已知结构不难发觉,其尚存有些许不足之处,主要原因归如下:前述卷帘40的调光帘布41另一端是直接固定于窗帘框架43的固定部431,使得该调光帘布41卷绕于该窗帘框架43以及配重杆44间的长度已被限制,无法让消费者依据窗户大小而予以调整,造成该调光帘布41长度裁切及制作时,必须极为准确,若有些许的误差则会让该调光帘布41无法被采用而丢弃,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现有卷帘40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在调光帘布41被完全展开时,其各段遮光部无法确实与透光部相对重叠,造成该卷帘40在完全展开下缺乏遮光及遮蔽隐私的使用效果,因此,现有卷帘40实有必要对其加以改进。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实具有实用性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方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失,提供一种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包含:一上梁框架、一调光帘布以及一配重杆,该调光帘布一端设有一卷动杆,该卷动杆可转动的安装于该上梁框架,而该调光帘布另一端则形成一固定端,该固定端穿过该配重杆再连结于该上梁框架上,使该调光帘布形成双层形态并卷绕于该上梁框架以及该配重杆间,该上梁框架设有一枢接部,用以限制该调光帘布的固定端,该枢接部与该上梁框架等长,且该枢接部内部是中空的且形成一非圆柱状的容置空间,该枢接部面对该上梁框架设有一穿入槽口,该枢接部还设有一滚动条,该滚动条与该调光帘布的固定端连结,再通过该穿入槽口可转动地置入该枢接部的容置空间内,使该调光帘布可被该滚动条卷收调整,且该滚动条末端还设有一非圆形状的定位块,通过该定位块与该容置空间契合定位,进而限制该滚动条旋转以达到该调光帘布的固定限制。较佳地,该调光帘布是间隔交错设有数段透光部以及遮光部。较佳地,该枢接部两侧端是开放的且各形成一置入口,并于各该置入口分别设有一管塞件。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本技术方案的卷帘是于该上梁框架设有一枢接部,以提供调光帘布的固定端连结限制,该枢接部内部更中空形成一容置空间,并利用一滚动条可转动地连结该固定端并限制于该容置空间内,使该调光帘布可再通过滚动条卷收、放松而达到长度的调整,不仅便于消费者自行调整,更是通过调光帘布具有调整功效,有助于提升该卷帘使用上的方便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调光帘布与滚动条结合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枢接部与调光帘布的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在调光帘布未调整时的安装组合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调光帘布调整时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调光帘布受滚动条卷收调整时的剖视图。图8为已知技术的示意图。图9为已知技术的剖视图。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0上梁框架;11枢接部;111容置空间;112穿入槽口;113置入口;114管塞件;12滚动条;121定位块;20调光帘布;21透光部;22遮光部;23卷动杆;24固定端;30配重杆;已知技术中的标注符号:40卷帘;41调光帘布;42卷动轴;43窗帘框架;431固定部;44配重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请配合图式详述如后:首先,先请参阅图1、2、3、4所示,一种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其包含:一上梁框架10、一调光帘布20以及一配重杆30,该调光帘布20是间隔交错设有数段透光部21以及遮光部22,且该调光帘布20一端设有一卷动杆23,并将该卷动杆23可转动的安装于该上梁框架10,而该调光帘布20另一端则形成一固定端24,该固定端24穿过该配重杆30再连结于该上梁框架10上,使该调光帘布20形成双层形态并卷绕于该上梁框架10以及该配重杆30间,该上梁框架10设有一枢接部11,用以限制该调光帘布20的固定端24,该枢接部11与该上梁框架10等长,且该枢接部11内部是中空的且形成一非圆柱状的容置空间111,该枢接部面对该上梁框架10设有一穿入槽口112,该枢接部11还设有一滚动条12,该滚动条12与该调光帘布20的固定端24连结,再通过该穿入槽口112可转动地置入该枢接部11的容置空间111内,使该调光帘布20可被该滚动条12卷收调整,且该滚动条12末端还设有一非圆形状的定位块121,并通过该定位块121与该容置空间111契合定位,进而限制该滚动条12旋转,达到该调光帘布20的固定限制,该枢接部11两侧端是开放的且各形成一置入口113,并于各该置入口113分别设有一管塞件114,借由上述结构的组成,以完成一种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其结构的使用,再请参阅图1配合图4至7所示,由于该调光帘布20的固定端24连结该滚动条12,并将该固定端24通过穿入槽口112而置入该枢接部11的容置空间111内,使该调光帘布20的固定端24可随着滚动条12转动而卷收调整,借此,该卷帘结构安装于窗户时,可根据窗户的透光面积调整该调光帘布20的长度,而该调光帘布20调整时,是先将该滚动条12的定位块121拉出容置空间111外,让滚动条12得以转动卷收或释放该调光帘布20,达到该调光帘布20的长度调整,让该卷帘结构的长度能更符合窗户尺寸样式,调整后再将该滚动条12推入该容置空间111内,并通过该定位块121与该容置空间111契合固定,以能防止该调光帘布20再被转动调整。此外,该调光帘布20是间隔交错设有数段透光部21以及遮光部22,而该调光帘布20操作使用时,是通过卷动杆23卷绕该调光帘布20升降作动,同时调整该透光部21与遮光部22形成重叠或是错开状态,当该调光帘布20的各段透光部21相对应重叠时,光线会经由该调光帘布20的各透光部21照入而使室内具有透光效果,而当调光帘布20的各段透光部21相交错,并让各段遮光部22与各段透光部21相对应重叠时,则使该调光帘布20的各段遮光部22遮蔽各段透光部21,使光线受到该调光帘布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其包含:一上梁框架、一调光帘布以及一配重杆,该调光帘布一端设有一卷动杆,该卷动杆可转动的安装于该上梁框架,而该调光帘布另一端则形成一固定端,该固定端穿过该配重杆再连结于该上梁框架上,使该调光帘布形成双层形态并卷绕于该上梁框架以及该配重杆间,其特征在于,该上梁框架设有一枢接部,用以限制该调光帘布的固定端,该枢接部与该上梁框架等长,且该枢接部内部是中空的且形成一非圆柱状的容置空间,该枢接部面对该上梁框架设有一穿入槽口,该枢接部还设有一滚动条,该滚动条与该调光帘布的固定端连结,再通过该穿入槽口可转动地置入该枢接部的容置空间内,使该调光帘布能够被该滚动条卷收调整,且该滚动条末端还设有一非圆形状的定位块,通过该定位块与该容置空间契合定位,以限制该滚动条旋转,使该调光帘布被固定限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整的双层卷帘结构,其包含:一上梁框架、一调光帘布以及一配重杆,该调光帘布一端设有一卷动杆,该卷动杆可转动的安装于该上梁框架,而该调光帘布另一端则形成一固定端,该固定端穿过该配重杆再连结于该上梁框架上,使该调光帘布形成双层形态并卷绕于该上梁框架以及该配重杆间,其特征在于,该上梁框架设有一枢接部,用以限制该调光帘布的固定端,该枢接部与该上梁框架等长,且该枢接部内部是中空的且形成一非圆柱状的容置空间,该枢接部面对该上梁框架设有一穿入槽口,该枢接部还设有一滚动条,该滚动条与该调光帘布的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金成施养信
申请(专利权)人:台帘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