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终端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406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终端支架,包括外壳、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以及托架,所述第一连杆上形成有可绕第一轴线转动的第一齿部,所述第二连杆上形成有可绕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啮合,所述第一连杆的左端连接有左夹持部,所述第一连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右端连接有右夹持部,所述第二连杆的左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托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轴线和/或所述第二轴线处设置有扭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零件较少、体积更小型,在运动过程中顺滑度高。度高。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终端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终端支架,特别涉及一种小型终端支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交通越来越发达,卫星导航定位的广泛应用,车载支架趋于刚需。现市面出现了重力自夹紧终端支架,但是现有的这些终端支架结构复杂、零件众多,从而使得体积较大,而且也不够顺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小型终端支架,零件较少、体积更小型,在运动过程中顺滑度高。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小型终端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外壳、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以及托架,所述第一连杆绕第一轴线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上形成有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第一齿部,所述第二连杆绕第二轴线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上形成有可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啮合,所述第一连杆的左端连接有左夹持部,所述第一连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右端连接有右夹持部,所述第二连杆的左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托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轴线和/或所述第二轴线处设置有扭簧。
[0005]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三齿部,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有第四齿部,所述第三齿部与所述第四齿部啮合。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挡面,所述第二连杆具有第二挡面,所述第一齿部具有第一切面,所述第二齿部具有第二切面,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二挡面配合,所述第二切面与所述第一挡面配合以保持在非夹紧状态。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齿部左端的第一左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齿部右端的第一右端部,所述第二连杆具有位于所述第二齿部左端的第二左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齿部右端的第二右端部,在非夹紧状态,所述第一左端部、所述第二左端部、所述第四连杆前后重叠,所述第一右端部、所述第二右端部、所述第三连杆前后重叠。
[0008]进一步的,所述左夹持部和所述右夹持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其转动轴垂直于竖直面。
[0009]本技术在扭簧的作用下,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趋于保持非夹紧状态,托架处于高位,此时为非夹紧状态,当终端放上托架后,终端的重力使得托架往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转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拉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绕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转动并且在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啮合下,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协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杆的左端和第二连杆的右端相互靠近,进而使得左夹持部和右夹持部夹紧在终端的两侧,取下终端后,重力撤销,在扭簧的作用下,第一连杆
和第二连杆重新趋于保持非夹紧状态。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
[0011]图2为本技术隐藏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图2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仅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连接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并不限定连接方式。
[0014]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小型终端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外壳10、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第四连杆14 以及托架15,所述第一连杆11绕第一轴线与所述外壳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上形成有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第一齿部21,所述第二连杆12绕第二轴线与所述外壳1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 12上形成有可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部22,所述第一齿部21 与所述第二齿部22啮合,所述第一连杆11的左端连接有左夹持部 16,所述第一连杆11的右端与所述第三连杆13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2的右端连接有右夹持部17,所述第二连杆12的左端与所述第四连杆1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13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四连杆14的另一端与所述托架15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轴线和/或所述第二轴线处设置有扭簧18。
[0015]本技术在扭簧18的作用下,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趋于保持非夹紧状态,托架15处于高位,此时为非夹紧状态,当终端放上托架15后,终端的重力使得托架15往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三连杆13和第四连杆14转动,第三连杆13和第四连杆14分别拉动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分别绕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转动并且在第一齿部21和第二齿部22啮合下,第一连杆 11和第二连杆12协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杆11的左端和第二连杆12的右端相互靠近,进而使得左夹持部16和右夹持部17夹紧在终端的两侧,取下终端后,重力撤销,在扭簧18的作用下,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重新趋于保持非夹紧状态。
[001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杆13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三齿部31,所述第四连杆14的另一端形成有第四齿部32,所述第三齿部31与所述第四齿部32啮合,增强所述第三连杆13和所述第四连杆14之间的协同效果,进一步提高支架运行时的顺滑。
[0017]所述第一连杆11具有第一挡面23,所述第二连杆12具有第二挡面24,所述第一齿部21具有第一切面211,所述第二齿部22具有第二切面221,所述第一切面211与所述第二挡面24配合,所述第二切面221与所述第一挡面23配合以保持在非夹紧状态,所述扭簧 18提供回复力,所述第一连杆11和所述第二连杆12回复到一定角度后,所述第一切面211与所述第二挡面24抵接,所述第二切面221 与所述第一挡面23抵接,所述第一连杆11和所述第二
连杆12无法继续再转动并保持在非夹紧状态,如此无需在外壳10上另外设置挡杆,在成型所述第一连杆11和所述第二连杆12时设计第一挡面23、第一切面211、第二挡面24以及第二切面221即可,可以减少零部件。
[0018]所述第一连杆1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齿部21左端的第一左端部 11a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齿部21右端的第一右端部11b,所述第二连杆 12具有位于所述第二齿部22左端的的第二左端部12a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齿部22右端的的第二右端部12b,在非夹紧状态,所述第一左端部11a、所述第二左端部12a、所述第四连杆14前后重叠,所述第一右端部11b、所述第二右端部12b、所述第三连杆13前后重叠。具体的,所述第二左端部12a与所述第四连杆14相互收容重叠并位于所述第一左端部11a的后侧,所述第一右端部11b、所述第三连杆13 相互收容重叠并位于所述第二右端部12b的后侧。
[0019]所述左夹持部16和所述右夹持部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外壳、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以及托架,所述第一连杆绕第一轴线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上形成有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第一齿部,所述第二连杆绕第二轴线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上形成有可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部啮合,所述第一连杆的左端连接有左夹持部,所述第一连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右端连接有右夹持部,所述第二连杆的左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托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轴线和/或所述第二轴线处设置有扭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三齿部,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有第四齿部,所述第三齿部与所述第四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雄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奇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