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265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及其应用。上述制冷涂层具备以下组分:基材层材料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制作得到制冷涂层。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质量份组成如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45%~55%、金红石型钛白粉15%~25%、中空玻璃微珠8%~12%、聚乙二醇分散剂0.4%~0.6%、聚硅氧烷消泡剂0.3%~0.5%、聚醚改性硅氧烷溶液润湿剂0.2%~0.4%、聚氨酯增稠剂2.0%~3.0%、醇酯十二成膜助剂0.3%~0.7%、乙烯基硅烷偶联剂2.0%~3.0%、丙烯酸流平剂0.2%~0.4%、去离子水11%~15%。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冷涂层,基于200D涤纶纤维的基材层材料来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涂覆,有效改善了应变力性能和增强抵抗形变能力,提高制冷涂层使用时的耐候性,并且,具备低热导率、吸热少以及可反射较多热量的特性,有效增强了隔热降温效果。有效增强了隔热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涂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还涉及所述制冷涂层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基材长时间受紫外照射会造成老化,特别是在车子中,由于车子暴露在户外,长期接受太阳炙考会导致车内环境温度过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车体造成损耗,因此,需借助制冷涂料作为保护层来反射热量,从而进行降温防护。
[0003]然而,当下的制冷涂层,应变力性能和抵抗形变能力差,影响了应用的耐候性,并且,不具备低热导率、吸热少以及可反射较多热量的特性,影响了隔热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当下制冷涂层,应变力性能和抵抗形变能力差,影响了应用的耐候性,并且,不具备低热导率、吸热少以及可反射较多热量的特性,影响了隔热降温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及其应用。
[0005]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其供于基体表面的隔热降温使用,所述制冷涂层具备以下组分:基材层材料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制作得到所述制冷涂层;
[0006]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质量份组成如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45%~55%、金红石型钛白粉15%~25%、中空玻璃微珠8%~12%、聚乙二醇分散剂0.4%~0.6%、聚硅氧烷消泡剂0.3%~0.5%、聚醚改性硅氧烷溶液润湿剂0.2%~0.4%、聚氨酯增稠剂2.0%~3.0%、醇酯十二成膜助剂0.3%~0.7%、乙烯基硅烷偶联剂2.0%~3.0%、丙烯酸流平剂0.2%~0.4%、去离子水11%~15%。
[0007]上述制冷涂层,基于基材层材料来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涂覆,有效改善了应变力性能和增强抵抗形变能力,提高制冷涂层使用时的耐候性,并且,具备低热导率、吸热少以及可反射较多热量的特性,有效增强了隔热降温效果。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材料采用200D涤纶纤维。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数之和为100%。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质量份组成如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50%~55%、金红石型钛白粉15%~20%、中空玻璃微珠9%~11%、聚乙二醇分散剂0.5%~0.6%、聚硅氧烷消泡剂0.4%~0.5%、聚醚改性硅氧烷溶液润湿剂0.2%~0.3%、聚氨酯增稠剂2.5%~3.0%、醇酯十二成膜助剂0.4%~0.6%、乙烯基硅烷偶联剂2.0%~2.8%、丙烯酸流平剂0.2%~0.3%、去离子水12%~14%。
[0011]进一步地,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质量份组成如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50%~55%、金红石型钛白粉15%~20%、中空玻璃微珠9%~11%、聚乙二醇分散剂0.5%~0.6%、聚硅氧烷消泡剂0.4%~0.5%、聚醚改性硅氧烷溶液润湿剂0.2%~0.3%、聚氨
酯增稠剂2.5%~3.0%、醇酯十二成膜助剂0.4%~0.6%、乙烯基硅烷偶联剂2.0%~2.8%、丙烯酸流平剂0.2%~0.3%、去离子水12%~14%。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S1混配制得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备用;
[0014]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混配制备方法,其操作如下:
[0015]S11取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和去离子水,混合获得溶液A;
[0016]S12依次于所述溶液A中加入聚乙二醇分散剂、聚硅氧烷消泡剂、聚醚改性硅氧烷溶液润湿剂、醇酯十二成膜助剂和乙烯基硅烷偶联剂,混合获得溶液B;
[0017]S13将丙烯酸流平剂和金红石型钛白粉加入所述溶液B中,获得溶液C;
[0018]S14于所述溶液C中加入金红石型钛白粉和聚氨酯增稠剂,混合得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
[0019]S2取基材层材料涂覆在基体表面,获得基底涂层;
[0020]S3取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涂覆在所述基底涂层上,获得复合涂层,即制冷涂层。
[0021]进一步地,所述混合在超声环境下进行,所述混合时间为20~30min。
[0022]再进一步地,所述涂覆采用浸涂或喷涂;所述基体为需要进行隔热降温的物品。
[0023]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在制作隔热降温车罩中的应用。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应用的操作如下:
[0025]提供车罩和所述的制冷涂层;
[0026]将所述制冷涂层涂覆在所述车罩的表面以进行隔热降温。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8]本专利技术的制冷涂层,基于200D涤纶纤维的基材层材料来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涂覆得到,因200D涤纶纤维所具备的模量高、弹性好和耐热性好的特性,从而相较于传统制冷涂层而言,有效改善了应变力性能和增强抵抗形变能力,提高制冷涂层使用时的耐候性。
[0029]本专利技术的制冷涂层,采用折光系数较高的金红石型钛白粉作为制冷涂层的热反射颜填料,基于折光系数越大,光线的散性越高,涂层吸收的热就越少,能反射更多的热量的特性,本实施例的金红石型钛白粉可有效实现降温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掺入中空玻璃微珠来提高涂层的孔隙率,从而降低涂层的热导率,进一步提高隔热降温效果。
[0030]本专利技术的制冷涂层,基于200D涤纶纤维的基材层材料来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涂覆,有效改善了应变力性能和增强抵抗形变能力,提高制冷涂层使用时的耐候性,并且,具备低热导率、吸热少以及可反射较多热量的特性,有效增强了隔热降温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其供于基体表面的隔热降温使用。所述制冷涂层具备以下组分:基材层材料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制作得到所述制冷涂层。所述基材层材料采用200D涤纶纤维。本实施例中,基于200D涤纶纤维的基材层材料来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涂覆,得到的制冷涂层因200D涤纶纤维所具备的模量高、弹性好和
耐热性好的特性,从而相较于传统制冷涂层而言,有效改善了应变力性能和增强抵抗形变能力,提高制冷涂层使用时的耐候性。
[0033]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质量份组成如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45%~55%、金红石型钛白粉15%~25%、中空玻璃微珠8%~12%、聚乙二醇分散剂0.4%~0.6%、聚硅氧烷消泡剂0.3%~0.5%、聚醚改性硅氧烷溶液润湿剂0.2%~0.4%、聚氨酯增稠剂2.0%~3.0%、醇酯十二成膜助剂0.3%~0.7%、乙烯基硅烷偶联剂2.0%~3.0%、丙烯酸流平剂0.2%~0.4%、去离子水11%~15%。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数之和为100%。本实施例中,采用折光系数较高的金红石型钛白粉作为制冷涂层的热反射颜填料,基于折光系数越大,光线的散性越高,涂层吸收的热就越少,能反射更多的热量的特性,本实施例的金红石型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其供于基体表面的隔热降温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涂层具备以下组分:基材层材料和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复合制作得到所述制冷涂层;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质量份组成如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45%~55%、金红石型钛白粉15%~25%、中空玻璃微珠8%~12%、聚乙二醇分散剂0.4%~0.6%、聚硅氧烷消泡剂0.3%~0.5%、聚醚改性硅氧烷溶液润湿剂0.2%~0.4%、聚氨酯增稠剂2.0%~3.0%、醇酯十二成膜助剂0.3%~0.7%、乙烯基硅烷偶联剂2.0%~3.0%、丙烯酸流平剂0.2%~0.4%、去离子水11%~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材料采用200D涤纶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数之和为10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质量份组成如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50%~55%、金红石型钛白粉15%~20%、中空玻璃微珠9%~11%、聚乙二醇分散剂0.5%~0.6%、聚硅氧烷消泡剂0.4%~0.5%、聚醚改性硅氧烷溶液润湿剂0.2%~0.3%、聚氨酯增稠剂2.5%~3.0%、醇酯十二成膜助剂0.4%~0.6%、乙烯基硅烷偶联剂2.0%~2.8%、丙烯酸流平剂0.2%~0.3%、去离子水12%~1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热导率的制冷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隔热降温材料的质量份组成如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50%~55%、金红石型钛白粉15%~20%、中空玻璃微珠9%~11%、聚乙二醇分散剂0.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中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明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