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261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推块和动力螺栓,融合器本体内部设置有植骨腔,植骨腔的上壁和下壁均带有微孔结构,融合器本体的前端为上下分体式结构;推块安装在植骨腔内;动力螺栓安装在融合器本体的后端且能够伸入植骨腔内与推块配合;动力螺栓能够推动推块在植骨腔内前移并使融合器本体的前端张开。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连续的角度调节,适应不同椎间高度的扩展,确保融合器和椎体终板能够完全贴合,达到更好的椎间高度恢复。恢复。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椎间融合技术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特别是如何保证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终板面的贴合牢固方面。在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脊柱不稳定、椎间盘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翻修手术、假关节或脊柱融合手术失败、退行性脊柱滑脱、峡部脊柱前移时椎体间融合术方面,多数脊椎外科医生采用椎间融合器与腰椎内固定系统配合使用。
[0003]在常规的椎间融合手术中,通常使用不同高度和角度规格的融合器。由于不同节段椎体的椎间高度和椎体终板生理弧度不一致,需要不同规格的常规融合器来融合固定。常规的融合器角度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椎间高度的扩展,需根据临床要求设计生产不同角度的融合器,不仅提高了生产商备货的成本,而且在术中需要进行多规格试模,操作繁琐,手术时间拉长,出血量增加,直接增加了手术的风险程度。并且传统融合器和椎体终板的贴合无法完全匹配,易对病人融合率和融合时间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以解决融合器无法适应不同椎间高度的扩展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其内部设置有植骨腔,所述植骨腔的上壁和下壁均带有微孔结构,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端为上下分体式结构;推块,其安装在所述植骨腔内;动力螺栓,其安装在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端且能够伸入所述植骨腔内与所述推块配合;所述动力螺栓能够推动所述推块在所述植骨腔内前移并使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端张开。
[0006]进一步的,所述植骨腔横向贯穿所述融合器本体,其包括位于前侧的撑开段,以及位于后侧的过渡段,所述撑开段的内腔高度从后向前逐渐缩小。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推块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撑开段配合的斜面Ⅰ。
[0008]进一步的,所述植骨腔的两侧设置有上、下相对的限位台阶,所述推块的两侧配合在所述限位台阶上;所述限位台阶的后端设置有弧形的扩张槽。
[0009]进一步的,所述植骨腔的上壁和下壁为网状结构或带有微孔的板状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微孔结构的孔径从外向内逐渐缩小。
[0011]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螺栓的内部设置有贯穿其轴向的轴孔,所述推块的中心设置
有与所述动力螺栓前端的缩径段配合的安装孔,所述轴孔与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动力螺栓的前部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孔连通的通孔。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缩径段的外环面上设置有环形的锁定槽,所述环形槽内安装有能够锁定在锁定槽内的卡簧。
[0013]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防滑齿和尖刺。
[0014]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端为圆角结构;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端两侧设置有持取槽。
[00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通过动力螺栓推动推块的前移,不仅能够实现连续的角度调节,适应不同椎间高度的扩展,确保融合器和椎体终板能够完全贴合,达到更好的椎间高度恢复,而且可以简化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的风险;(2)本专利技术通过微孔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诱导植骨腔内的植骨颗粒与上下椎体终板的骨组织交织生长,加速植骨融合,而且还可以实现融合器的轻量化设计,降低整体弹性模量,使其与人体骨骼弹性模量更加相近,相容性更强,明显减少相邻节段退变,保证术后效果。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的推块的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的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的网状结构的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的网状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的网状结构的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的网状结构的剖面图;图中:融合器本体1,植骨腔11,网状结构12

1,板状结构12

2,撑开间隙13,撑开段14,过渡段15,限位台阶16,扩张槽17,防滑齿18,尖刺19,持取槽110,推块2,斜面Ⅰ21,限位槽22,安装孔23,环形槽24,斜面Ⅱ25,动力螺栓3,轴孔31,缩径段32,通孔33,起子接口34,锁定槽35,卡簧4。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001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1如图1

3所示,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1、推块2和动力螺栓3,融合器本体1内部设置有植骨腔11,植骨腔11的上壁和下壁均为带有微孔结构,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为上下分体式结构;推块2安装在植骨腔11内;动力螺栓3安装在融合器本体1的后端且能够伸入植骨腔11内与推块2配合;动力螺栓3能够推动推块2在植骨腔11内前移并使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张开。
[0021]具体的,融合器本体1为一体的3D打印结构,的前端为上下分体式结构,其中间设置有与植骨腔11连通的撑开间隙13,在推块2前移时,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即可以从撑开间隙13处分别向上、向下张开,实现其角度的调节。
[0022]植骨腔11的上壁和下壁为网状结构12

1。
[0023]在本实施例中,网状结构12

1为经纬方向交错的编织形状,相较于传统的在上壁和下壁上直接开孔的结构,采用此种结构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网状结构12

1的层数,而且便于根据需要调节每层网状结构12

1中孔径的大小,另外还能够实现融合器本体1的轻量化。
[0024]网状结构12

1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经纬编织形状,也可以采用多边形的孔径形状或树杈状结构。
[0025]为了能够通过推块2的前移,实现融合器本体1撑开角度的增加,植骨腔11横向贯穿融合器本体1,其包括位于前侧的撑开段14,以及位于后侧的过渡段15,撑开段14的内腔高度从后向前逐渐缩小。
[0026]为了能够实现推块2与植骨腔11的配合,推块2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撑开段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本体(1),其内部设置有植骨腔(11),所述植骨腔(11)的上壁和下壁均带有微孔结构,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为上下分体式结构;推块(2),其安装在所述植骨腔(11)内;动力螺栓(3),其安装在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后端且能够伸入所述植骨腔(11)内与所述推块(2)配合;所述动力螺栓(3)能够推动所述推块(2)在所述植骨腔(11)内前移并使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张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骨腔(11)横向贯穿所述融合器本体(1),其包括位于前侧的撑开段(14),以及位于后侧的过渡段(15),所述撑开段(14)的内腔高度从后向前逐渐缩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2)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撑开段(14)配合的斜面Ⅰ(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骨腔(11)的两侧设置有上、下相对的限位台阶(16),所述推块(2)的两侧配合在所述限位台阶(16)上;所述限位台阶(16)的后端设置有弧形的扩张槽(1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角度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民刘晓凯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