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支架系统和包括该系统的套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0378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9
提供了一种椎间支架系统,该椎间支架系统具有构造成在体内形成椎间支架系统的侧面垂直扩张框架,该侧面垂直扩张框架具有:彼此至少基本上平行地布置的第一顶梁、第二顶梁、第一底梁和第二底梁;将第一顶梁可扩张地连接到第二顶梁的多个顶连接器元件;将第一底梁可扩张地连接到第二底梁的多个底连接器元件;将第一顶梁可操作地装接到第二顶梁的顶张紧器;将第一底梁可操作地装接到第二底梁的底张紧器;以及,与第一顶梁、第一底梁、第二顶梁、第二底梁或它们的组合可滑动地接合的稳定器,稳定器构造成用于使第一顶梁、第一底梁、第二顶梁、第二底梁或它们的组合保持不超过扩张状态的横向移动。向移动。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椎间支架系统和包括该系统的套件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80064417.6、申请日为2017年9月21日、题名为“稳定侧面垂直扩张融合笼系统”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有关专利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3]本申请要求2016年9月21日提交的第15/271、741号美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兹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案中。


[0004]本教导涉及具有稳定器和张紧器的组合的椎间支架系统,当椎间盘空间中的支架扩张时,该组合使支承梁稳定并且/或者保持支承梁。

技术介绍

[0005]骨移植物用于脊柱融合术中,例如,脊柱融合术是一种用于使脊柱骨或椎骨稳定的技术,并且目的是在两个或者多个椎骨之间建立固体桥。融合术包括“关节固定术”,可将“关节固定术”看作将椎关节空间中的两个骨修复或焊接在一起,非常类似于断臂或腿打上石膏愈合。可建议脊柱融合术用于各种病症,例如,包括脊柱前移、椎间盘变性病、复发性椎间盘突出,也许用于术前校正。
[0006]推出用于融合的骨移植物材料,并且能够插入融合笼,从而在进行融合术时,有助于支承椎间盘空间。实际上,融合笼在这些手术中常常用于支承椎间盘空间并且使椎间盘空间稳定,直到骨移植物与椎间盘空间中的对置椎骨终板的骨结合。例如,经椎间孔腰椎介体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包括将后路器械(螺钉和螺杆)置于脊柱内,并且能够将装有骨移植物的融合笼插入椎间盘空间内。骨移植物材料能够预装进椎间盘空间中,也能够在插入笼之后装进椎间盘空间中。TLIF能够用于促进腰脊柱的前部和后部中的稳定性,从而促进脊柱的前路部中的介体融合。该区中的融合是有益的,因为前路介体空间包括增大区域,便于骨愈合,并且承受遍布该区域分布的增大力。
[0007]不幸的是,这正是在此提供的教导解决的问题。当前可用的系统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引入融合笼和骨移植物材料在椎间空间的未填充骨移植物材料的区中、在为了结构支承要求融合的区中留下囊。这些囊可能导致融合椎间空间早发故障,因为当患者直立和行走时,力遍布含有囊的区分布。
[0008]诸如Medtronic CAPS至NE笼的传统融合笼相对于椎间盘空间设计得过大,当插入整个笼时,将椎间盘空间撑开。然而,这样导致难以插入和准确定位。针对这些问题,本
中开发了许多新型融合笼,诸如,Globus CALIBER笼,其能够以低高度插入并且在垂直方向上扩张而将椎间盘空间撑开。不幸的是,这些类型的器件存在上面讨论的典型移植物分布问题,因为其未对要插入并且填充于笼周围或笼内的空间中的骨移植物提供路径。它们还具有其他问题,包括环形切口必需大到能接纳为稳定而足够大的笼,并且这个大切口必然对患者形成较大创伤。此外,它们还可能产生“脱出”的额外问题,因为它们在横向上不能扩张到超过环形切口,从而相对于环形切口的横向尺寸增大笼的横向脚印。由于在患者
体内从发生融合到完成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所以该器件有大量时间通过该大环形切口从该空间退出。
[0009]在椎间空间中的要求扩张构造中,支架系统也可能缺少确定性并且/或者结构件缺少固位性。这样,多部件主机系统令人能够从改进型设计受益,该改进型设计通过例如(i)在扩张时增加支架部件之间的接触量;并且/或者(ii)限制扩张量,或者限制在扩张时在部件之间发生的或者在扩张后在椎间空间中发生的相对运动来增加稳定性。考虑到这些设计因素能够例如解决因为例如扩张时在椎间空间中出现的可变应力或在扩张之后椎间空间中的支架系统的至少一部分故障产生的应力引起的一个部件相对于另一个部件过度扩张的问题。
[0010]因此,并且至少出于上述原因,本
内的技术人员将想到促进改善移植物材料遍布椎间空间分布的骨移植物分布系统。在此提供这种系统,这种系统配置成(i)从该系统并且围绕该系统有效分布骨移植物材料,以改善融合强度和完整性;(ii)减少或者消除因为不良骨移植物分布导致的故障;(iii)在收缩状态下,最大尺寸小,从而以微创方式,以小轮廓插入环切口内,而无论是仅采用单边方式还是采用双边方式;(iv)在椎间空间内横向扩张,以避免该系统通过环形切口退出;(v)在垂直方向上扩张,以撑开椎间空间;(vi)在不缩小系统的长度的情况下,在椎间空间中扩张,以保持大脚印和与内前路环壁相邻的前路位置、在前路上对着终板的较大面积上分布的负荷;(vii)以及加入稳定器,以在支架在椎间盘空间中扩张时使支承梁稳定并且/或者保持支承梁。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文的教导涉及椎间支架系统,该椎间支架系统具有稳定器和/或一个或者多个张紧器的组合,在支架在椎间盘空间内扩张时,用于使支承梁稳定并且/或者保持该支承梁。因此,本文的教导通常涉及椎间支架系统。
[0012]在此提供的系统能够包括例如中心梁,该中心梁具有中心梁轴线;近部和远部;顶表面,具有第一顶横向表面和第二顶横向表面;底表面,具有第一底横向表面和第二底横向表面;第一侧表面,具有第一顶侧表面127和第一底侧表面;以及第二侧表面,具有第二顶侧表面和第二底侧表面。该系统还能够包括侧面垂直扩张框架,该侧面垂直扩张框架构造成可操作地接触中心梁,以在体内形成椎间支架系统。该框架能够具有: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在椎间空间中,该扩张状态可操作地接触中心梁;具有端部的近部、具有端部的远部、以及扩张状态的中心框架。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能够构建成具有:第一顶梁,包括具有端部的近部和具有端部的远部,第一顶梁构造成在扩张状态下接触中心梁的第一顶横向表面和中心梁的第一顶侧表面,第一顶梁的中轴线至少基本上位于(i)含有第一顶梁的中轴线和第二顶梁的中轴线的顶平面上和(ii)含有第一顶梁的中轴线和第一底梁的中轴线的第一侧平面上;第二顶梁,包括具有端部的近部和具有端部的远部,第二顶梁构造成在扩张状态下接触中心梁的第一顶横向表面和中心梁的第一顶侧表面,第二顶梁的中轴线至少基本上位于(i)顶平面上和(ii)含有第二顶梁的中轴线和第二底梁的中轴线的第二侧平面上;第一底梁,包括具有端部的近部和具有端部的远部,第一底梁构造成在扩张状态下接触中心梁的第一底横向表面和中心梁的第一底侧表面,第一底梁的中轴线至少基本上位于(i)含有第一底梁的中
轴线和第二顶梁的中轴线的底平面上和(ii)第一侧平面上;第二底梁,包括具有端部的近部和具有端部的远部,第二底梁构造成在扩张状态下接触中心梁的第二底横向表面和中心梁的第二底侧表面,第二底梁的中轴线至少基本上位于(i)底平面上和(ii)含有所述第二底梁的中轴线和第二顶梁的中轴线的第二侧平面上.
[0014]该框架还能够构建成例如具有:多个顶连接器元件,构造成将第一顶梁可扩张地连接到第二顶梁,该扩张由至少基本上位于顶平面上的挠曲实现;多个底连接器元件,构造成将第一底梁可扩张地连接到第二底梁,该扩张由至少基本上位于底平面上的挠曲实现;多个第一侧连接器元件,构造成将第一顶梁可扩张地连接到第一底梁,该扩张由至少基本上位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支架系统,所述支架系统包括:侧面垂直扩张框架,所述侧面垂直扩张框架构造成在体内形成椎间支架系统,所述框架具有:第一顶梁、第二顶梁、第一底梁和第二底梁,其中,所述梁彼此至少基本上平行地布置;多个顶连接器元件,所述多个顶连接器元件构造成将所述第一顶梁可扩张地连接到所述第二顶梁;多个底连接器元件,所述多个底连接器元件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底梁可扩张地连接到所述第二底梁;顶张紧器,所述顶张紧器将所述第一顶梁可操作地装接到所述第二顶梁;底张紧器,所述底张紧器将所述第一底梁可操作地装接到所述第二底梁;以及,稳定器,所述稳定器与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一底梁、所述第二顶梁、所述第二底梁或它们的组合可滑动地接合,并且构造成用于使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一底梁、所述第二顶梁、所述第二底梁或它们的组合保持不超过所述扩张状态的横向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系统,其中所述稳定器是X形构造,所述X形构造具有:第一顶分支,以与所述第一顶梁的所述横向运动成角度θ
1T
与所述第一顶梁可滑动地接合;第一底分支,以与所述第一底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1B
与所述第一底梁可滑动地接合;第二顶分支,以与所述第二顶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2T
与所述第二顶梁可滑动地接合;以及第二底分支,与所述第二底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2B
与所述第二底梁可滑动地接合,其中角度θ
1T
、θ
1B
、θ
2T
、θ
2B
中的每个分别提供张力,以抵抗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一底梁、所述第二顶梁和所述第二底梁超过所述扩张状态的所述横向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系统,其中所述稳定器是X形构造,所述X形构造具有:第一顶分支,以与所述第一顶梁的所述横向运动成角度θ
1T
与所述第一顶梁可滑动地接合;第一底分支,以与所述第一底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1B
与所述第一底梁可滑动地接合;第二顶分支,以与所述第二顶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2T
与所述第二顶梁可滑动地接合;以及第二底分支,与所述第二底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2B
与所述第二底梁可滑动地接合,其中角度θ
1T
、θ
1B
、θ
2T
、θ
2B
中的每个分别提供张力,以抵抗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一底梁、所述第二顶梁和所述第二底梁超过所述扩张状态的所述横向运动;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扩张件,并且所述稳定器还包括装接点,用于可释放地装接导丝,所述导丝用于将所述扩张件导入所述侧面垂直扩张框架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系统,其中所述稳定器是X形构造,所述X形构造具有:第一顶分支,以与所述第一顶梁的所述横向运动成角度θ
1T
与所述第一顶梁可滑动地接合;第一底分支,以与所述第一底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1B
与所述第一底梁可滑动地接合;第二顶分支,以与所述第二顶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2T
与所述第二顶梁可滑动地接合;以及第二底分支,与所述第二底梁的横向运动成角度θ
2B
与所述第二底梁可滑动地接合,其中角度θ
1T
、θ
1B
、θ
2T
、θ
2B
中的每个分别提供张力,以抵抗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一底梁、所述第二顶梁和所述第二底梁超过所述扩张状态的所述横向运动;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扩张件,并且所述第一顶分支、所述第一底分支、所述第二顶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底分支汇合,以形成汇点,所述汇点具有装接点,所述装接点用于可释放地装接导丝,所述导丝用于将所述扩张件导入所述侧面垂直扩张框架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系统,其中所述稳定器是H形构造,所述H形构造具有:第一垂直分支;第二垂直分支;以及横构件,所述横构件用于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二垂直分支连接所述第一垂直分支,所述第一垂直分支包括与所述第一顶梁和所述第一底梁接合的保持面,所述第二垂直分支包括与所述第二顶梁和所述第二底梁接合的保持面,而所述横构件提供张力,以抵抗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一底梁、所述第二顶梁和所述第二底梁超过所述扩张状态的所述横向运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系统,其中所述稳定器是H形构造,所述H形构造具有:第一垂直分支;第二垂直分支;以及横构件,所述横构件用于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二垂直分支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
申请(专利权)人:整体植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