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2038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包括:至少一个药液袋/瓶(1)、输液支管(2)、莫非氏滴管(3)以及输液管(4);其中,在每个所述输液支管(2)上均分别设置有卡钳控制单元(5),还包括核心处理单元(6),优选还包括滴流检测单元(7)以及药品录入单元(8),本装置在药品更换过程中不需要医护人员参与,药品输注过程中可以精确检测把控每种药品的输注速度,控制药物以最优滴速完成输注,同时也不会出现过早或者过晚更换药品的情况,系统自动控制每种药物的输注速度,中间无需人工干预,节约人力资源,提高输注效果和医患满意度。和医患满意度。和医患满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
,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临床护理中,输注药品是一个最常见且必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输注类似冷沉淀等液体时更是需要短时内频繁更换,护理人员必须频繁奔跑病房更换药物,从而造成重复且大量的工作。如无法及时更换,会耽误患者治疗。
[0003]此外,对于不同的药品、不同的输注对象,输注的速率也是不同的,每种药物都有其最优的输注速度。这样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在切换药物后,再次调整并确认输注速度。但是对于速度的判断,一般都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计时计数完成,耗费时间。同时,输注速度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动态影响,如压力差、血管条件、药品成分等。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常见的解决方案:定时器切换方案,即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预设时间,时间到达后切换下一种药物。这种解决方案的缺点:计时方案只能用于简单估算,不够准确,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第一袋药过早或者过晚切换,造成药品输入量不足或者药品切换不及时患者血液回流的风险。
[0005]又比如中国专利申请CN 109106996 A,其是通过浮漂等物理方法进行药品是否输注完成的判断和药品的切换, 这种方案的缺点包括:
[0006]1.物理判断的方法虽然实现简单,但是灵活性不够,只能进行单一的药品切换动作,无法根据药品品种动态调整输注速度,这样就导致该系统在切换到第二袋药的时候仍然必须要有护理人员在场去调整输注速度;
[0007]2.此外,输注速度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动态影响,如压力差、血管条件、药品成分等,即便同一袋药品,在输注前期和后期,因为药量的不同,压力也会不同,这就造成了药品的输注速度有一定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10]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包括:
[0011]至少一个药液袋/瓶、与每个所述药液袋/瓶分别连接的输液支管、与每个所述输液支管的另一端连接的莫非氏滴管以及与所述莫非氏滴管的输出端相连的输液管;
[0012]其中,在每个所述输液支管上均分别设置有卡钳控制单元,所述卡钳控制单元包括位于所述输液支管两侧的第一子卡钳和第二子卡钳,所述输液支管位于第一子卡钳和第二子卡钳之间,还包括固定背板,所述第一子卡钳与固定背板固定连接,还包括一蜗杆,所述蜗杆的一端与第二子卡钳连接,所述蜗杆与一涡轮啮合,所述涡轮由一微型马达提供动力;
[0013]还包括核心处理单元,所述核心处理单元与所述微型马达电连接。
[0014]本申请中的“电连接”,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即为线路构造中不同元器件之间通过PCB铜箔或导线等可传输电信号的实体线路进行连接的形式。
[0015]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输液支管,从而可以同时连接多个准备输注的药液袋或药液瓶,并在每个输液支管上设置卡钳控制单元,通过核心处理单元(一般为微处理芯片——MCU,包括单不限于8051/AVR/MSP430/ARM等)控制卡钳的关闭和松紧程度,从而实现自动输注速度的调节和不同药液袋的切换。即通过调整卡钳的松紧度来控制药品的输注速度。一旦药品输注完成,要切换到下一袋药品,则完全关闭上一药品的卡钳,开启下一袋药品对应的卡钳。
[00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二子卡钳与蜗杆的连接处还设置有一滚轮轴承。
[001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子卡钳与输液支管接触的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使更顺畅,二是为了防止压坏输液支管,因为如果第二子卡钳采用类似长方体状的直角平面与输液支管接触,那么流体流经第二卡钳上端时会受到这个接近于直角拐弯处的一个阻力,使得药液流动不顺畅,且当蜗杆推动第二子卡钳时,第二子卡钳两端的直角会压坏输液支管。
[001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莫非氏滴管外壁还设置有滴流检测单元,所述滴流检测单元也与所述核心处理单元电连接。
[0019]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滴流检测单元为红外检测模块或者超声检测模块。
[0020]该单元的主要作用是检测当前药品输注速度。可以通过超声波或者红外线对莫菲氏滴灌内的液滴来判断当前输注速度。同时还对当前液面进行检测,判断管内药品是否已经输注完成或者是否发生管路阻塞。
[0021]通过设置滴流检测单元,该模块通过红外或者超声波来检测液体的滴落。同时将实时滴速反馈给系统核心处理单元。核心处理单元根据当前药品种类和滴速动态控制卡钳,来实现药品输注的最优滴速。同时,当药品输注完成后,控制卡钳,切换到下一袋药物;直到所有药物全部输注完成。
[0022]同时,通过检测当前液面水平高度,可以判断药品是否输注完成。此外,如果检测到长时间没有药水滴落,且液面水平高度不变,则可以判断管路发生阻塞,核心处理单元及时指令卡钳控制单元关闭卡钳停止输注并报警。
[002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药品录入单元,所述药品录入单元也与核心处理单元电连接。
[002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于将核心处理单元与护理站医嘱系统网络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核心处理单元电连接。
[002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AI芯片单元。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7] 1.药品更换过程中不需要医护人员参与,药品准备后通过核心处理单元一键启动,直到最终完成后上报护理站;
[0028]2.药品输注过程中可以精确检测把控每种药品的输注速度,控制药物以最优滴速完成输注,同时也不会出现过早或者过晚更换药品的情况;
[0029]3.系统自动控制每种药物的输注速度,中间无需人工干预,节约人力资源,提高输注效果和医患满意度。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图;
[00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卡钳控制单元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卡钳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核心处理单元的工作原理图;
[003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输液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0035]图中:1、药液袋/瓶;2、输液支管;3、莫非氏滴管;4、输液管;5、卡钳控制单元;51、第一子卡钳;52、第二子卡钳;53、蜗杆;54、涡轮;55、微型马达;56、固定背板;57、滚轮轴承;6、核心处理单元;7、滴流检测单元;8、药品录入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7]实施例1:
[0038]参见图1,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包括:
[0039]至少一个药液袋/瓶1(本实施例以五种药品即五个药液袋/瓶1为例)、与每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药液袋/瓶(1)、与每个所述药液袋/瓶(1)分别连接的输液支管(2)、与每个所述输液支管(2)的另一端连接的莫非氏滴管(3)以及与所述莫非氏滴管(3)的输出端相连的输液管(4);其中,在每个所述输液支管(2)上均分别设置有卡钳控制单元(5),所述卡钳控制单元(5)包括位于所述输液支管(2)两侧的第一子卡钳(51)和第二子卡钳(52),所述输液支管(2)位于第一子卡钳(51)和第二子卡钳(52)之间,还包括固定背板(56),所述第一子卡钳(51)与固定背板(56)固定连接,还包括一蜗杆(53),所述蜗杆(53)的一端与第二子卡钳(52)连接,所述蜗杆(53)与一涡轮(54)啮合,所述涡轮(54)由一微型马达(55)提供动力;还包括核心处理单元(6),所述核心处理单元与所述微型马达(55)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控制与切换的输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子卡钳(52)与蜗杆(53)的连接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艺玲吴国洋卢毅卓李茹萍吴薇林彩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