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蚝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0046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牡蛎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蚝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包括以下步骤:S1、建家系,S2、选择亲本,S3、挤精卵受精,S4、幼虫培育,S5、附着基的投放,S6、糖原测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幼虫培育进行培育,为幼虫培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密度,通过附着基的投放和梯度降温,相对于传统的方式,产成本低,容易管理、牡蛎生长速度快,个体壳型规则、牡蝠大小均匀、人为可操作性强、牡蛎产量高、产品不易丢失,且对于蚝的生长环境进行严格把控,且配合对亲本与蚝的食物的把控,可对每个蚝的生长进行控制,以降低次品蚝的产出,且对于蚝的糖原的检测,对蚝的食用口感进行把控挑选。口感进行把控挑选。口感进行把控挑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蚝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牡蛎养殖
,具体为一种蚝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牡蛎,俗称海蛎子、蚝(蠔)、生蚝、蚵仔等,是一种广布性双壳贝类,目前已发现有100多种,世界沿海各国几乎都有生产,产量高居贝类之首。中国拥有丰富的牡蛎资源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悠久历史。南方沿海一些地区的先民们早在汉朝时就掌握了插竹养蚝技术,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牡蛎产量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更是呈现出快速大幅提升的态势,2017年占到了全球的83.29%,2018年再创新高,达到513.98万吨(附件1)。中国沿海地区分布着种类多样的牡蛎种群。其中,商业化利用程度最高的是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gigas)、福建牡蛎(C.gigas angulata)和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而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sikmea)也有一定的养殖规模。
[0003]牡蛎产业是中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牡蛎养殖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一类重要活动,在某些偏远地区甚至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牡蛎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动物蛋白种类、维持沿海地区稳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渔农收入、扩大出口和赚取外汇、传承传统文化、清洁海域水质和固碳汇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有些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0004]现有的蚝在养殖时,蚝苗在养殖时,虽然具有一定的糖原含量,但是其糖原含量不高,同时,在养殖时,产成本高、牡蛎生长速度慢、牡蛎产量低,影响了所繁殖的蚝苗的品质及质量,且在养殖时,对蚝苗的生长环境得不到较为严格的管控,从而使得蚝无法在不同的时间内再合适的环境内生长。
[000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蚝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蚝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幼虫培育进行培育,为幼虫培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密度,通过附着基的投放和梯度降温,相对于传统的方式,产成本低,容易管理、牡蛎生长速度快,个体壳型规则、牡蝠大小均匀、人为可操作性强、牡蛎产量高、产品不易丢失,且对于蚝的生长环境进行严格把控,且配合对亲本与蚝的食物的把控,可对每个蚝的生长进行控制,以降低次品蚝的产出,且对于蚝的糖原的检测,对蚝的食用口感进行把控挑选,这些特点决定了本专利技术培育的蚝有条件进入国内、国际高档牡蛎市场,替代改良现有牡蛎养殖品种,从而真正带动庞大的国内牡蛎养殖业实现产业升级。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蚝养殖方法,包括一下步骤:
[0008]S1、建家系;
[0009]S2、选择亲本:亲贝选择壳长8

9cm,生长好的1龄贝,数量根据建好的家系数目;
[0010]S3、挤精卵受精:采用人工解剖,选择性腺成熟的亲本将卵子与精子取出,结合镜检,卵子成熟、精子活泼即可;
[0011]S4、幼虫培育:在水温23℃,经过20个小时左右的孵化,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此时使用300目网箱及时选出,其培育密度为5

8个/ml;
[0012]S5、附着基的投放:附着基用处理干净的扇贝贝壳串制而成,一般100片为1串,使用前用50mg/L的NaOH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冲洗干净待用。当眼点幼虫的比率达1/3以上时,幼虫壳长为270

340μm时,开始投放附着基,每个家系投100片;
[0013]S6、糖原测定:用酶染色法测糖原含量。
[0014]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2中,亲本的暂样与管理方法为:
[0015]亲贝入池前把壳表面附着物清除干净,每个家系选择生长性状良好的个体,分成单体蓄养,每天倒池1次或全量换水1次。
[0016]优选的,饵料以新月菱形藻为主,投饵量每天20万一30万个细胞/ml,一般每天投喂4次,以小硅藻、金藻为辅。
[0017]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4中,当D形幼虫主纤毛消失,消化道形成,投小型金藻为开口饵料,投喂量根据所观察的幼虫胃含量来定,每天投喂4次。
[0018]优选的,每天早晨泼洒益生菌、黄药等,改善水质和促进牡蛎苗的消化。
[0019]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5中,附着基投放4

5天后,每片附着基附着稚贝20

30粒时,开始降温,降温梯度每日2

4℃,在接近自然海水水温后出池养殖,使稚贝壳长为0.6

1.0mm以上。
[0020]一种蚝的养殖系统:包括附着基存取模块、总控台、温度控制模块以及时间控制模块,所述附着基存取模块的输入端与总控台的输出端信号连接。
[0021]优选的,所述时间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总控台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温度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总控台的输出端双向信号连接。
[0022]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1、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幼虫培育进行培育,为幼虫培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密度,通过附着基的投放和梯度降温,相对于传统的方式,产成本低,容易管理、牡蛎生长速度快,个体壳型规则、牡蝠大小均匀、人为可操作性强、牡蛎产量高、产品不易丢失,且对于蚝的生长环境进行严格把控,且配合对亲本与蚝的食物的把控,可对每个蚝的生长进行控制,以降低次品蚝的产出,且对于蚝的糖原的检测,对蚝的食用口感进行把控挑选,这些特点决定了本专利技术培育的蚝有条件进入国内、国际高档牡蛎市场,替代改良现有牡蛎养殖品种,从而真正带动庞大的国内牡蛎养殖业实现产业升级。
[0024]2、本专利技术通过总控台与温度控制模块以及时间控制模块之间的连接,可通过时间控制模块将时长进行反馈,通过温度控制模块将温度进行反馈与对温度进行控制,通过总控台将数据进行整合,用于在规定时间内将养殖水的温度进行调整,从而使蚝能够处于较好的生长环境中,以保证好的质量,随后通过总控台对数据的掌控,用于在生长程度达到时控制附着基存取模块将附着基进行投放与取出,从而能够达到在不同时间段为蚝提高不同的生长环境,从而进一步增加蚝的生长,以保证蚝的较好的生长,从而提高蚝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蚝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的流程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蚝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的系统图。
[0027]图中:1、附着基存取模块;2、总控台;3、温度控制模块;4、时间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条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实施例1
[0030]请参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蚝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步骤:S1、建家系;S2、选择亲本:亲贝选择壳长8

9cm,生长好的1龄贝,数量根据建好的家系数目;S3、挤精卵受精:采用人工解剖,选择性腺成熟的亲本将卵子与精子取出,结合镜检,卵子成熟、精子活泼即可;S4、幼虫培育:在水温23℃,经过20个小时左右的孵化,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此时使用300目网箱及时选出,其培育密度为5

8个/ml;S5、附着基的投放:附着基用处理干净的扇贝贝壳串制而成,一般100片为1串,使用前用50mg/L的NaOH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冲洗干净待用。当眼点幼虫的比率达1/3以上时,幼虫壳长为270

340μm时,开始投放附着基,每个家系投100片;S6、糖原测定:用酶染色法测糖原含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蚝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亲本的暂样与管理方法为:亲贝入池前把壳表面附着物清除干净,每个家系选择生长性状良好的个体,分成单体蓄养,每天倒池1次或全量换水1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蚝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饵料以新月菱形藻为主,投饵量每天20万一30万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思远曾凤仙
申请(专利权)人:粤源种质科技湛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