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98063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为在待修复海域排布若干个浮筏式吊排,并在所述浮筏式吊排下方连接若干根绳子,在绳子上串牡蛎壳或牡蛎苗。此方法一方面可以给海域提供一个空间异质性的三维生物结构,为许多重要的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和浮游甲壳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以此提升海域的生态多样性,修复海域渔业资源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牡蛎养殖,具有保护和利用并举的优势,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渔业资源修复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牡蛎是一种海洋底栖动物,生长于咸淡水交汇的温带河口水域。鲜活牡蛎能大量聚集生长,形成大面积的牡蛎礁。牡蛎礁作为一种特殊的海洋生境,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水体、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促进渔业生产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在许多河口生态系统中,牡蛎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3个方面:(1)水体净化功能;作为滤食性底栖动物,牡蛎能有效降低河口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物,并能在其软组织中累积大量的重金属离子,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增加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2)栖息地功能;牡蛎礁是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境,它为许多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与摄食场所;(3)能量耦合功能;牡蛎能将水体中大量颗粒物输入到沉积物表面,支持着底栖碎屑生产。此外,牡蛎礁在稳定海岸线与底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0003]近几十年来,河口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多数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水体氮、磷浓度升高而引起的。但也有证据表明,河口富营养化问题与双壳类底栖动物(主要是牡蛎)生物量的降低有关(上行效应)。因此,恢复牡蛎种群数量是控制河口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另外,作为双壳类软体动物,牡蛎能在其软组织累积高浓度的污染物,尤其对重金属有很高的生物富集能力,其生物富集系数通常在102~104,对于降低水体重金属污染也有明显效果。而随着频繁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需要,沿海众多牡蛎礁系统遭受破坏,对鱼类和渔业的栖息地价值,生产力和承载能力下降,亟需采取措施对牡蛎礁和渔业资源进行修复。
[0004]现有的修复方法主要是人为在近岸海域构建固定位置的牡蛎礁,然而此种方法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多,且构建成本高。例如中国专利CN104686418A公开了一种用于修复牡蛎礁的人工礁体构建工程的实施方法,其用水工建筑物(空心砖和涵洞)以及废弃的牡蛎壳(进行处理装袋)作为礁体,通过一系列的构建和摆放的实施方法,让水中的牡蛎苗直接附着于人工礁体上,达到以“废物”养小苗,以“死壳”养活苗,增殖牡蛎种群数量、扩增活体牡蛎礁面积,让天然牡蛎礁得以修复以及相关联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的目标。此外,现有的牡蛎养殖排多是固定打桩式,不能移动,由于只能长期存在某一片海域,牡蛎生长效果相对不是很好,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价值。而中国专利CN104585099A虽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的牡蛎养殖方法,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牡蛎被憋死;其将牡蛎附着于吊串上养殖,变固定为移动的养殖方式,使得牡蛎能够转移到海水温度盐度适宜的环境中养殖,降低了牡蛎养殖过程中因排不出精卵而死亡的死亡率。因此,该专利是通过将牡蛎吊养在可移动的载体上,从而实现随时选择合适海域而进行移动的目的,其并未解决也无法解决海域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上述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专利技术利用浮筏式吊排以及牡蛎苗或牡蛎壳,提供了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所述修复方法为在待修复海域排布浮筏式吊排,并在所述浮筏式吊排下方连接若干个绳子,在绳子上串牡蛎壳或牡蛎苗。此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待修复海域提供一个空间异质性的三维生物结构(包括浮筏式吊排以及绳子上所粘黏的牡蛎或牡蛎壳构成的三维生物结构,同时还包括牡蛎壳之间的粘连结构),为许多重要的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和浮游甲壳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以此提升海域的生态多样性,修复海域渔业资源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牡蛎养殖,具有保护和利用并举的优势,实用性强。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在待修复海域排布若干个浮筏式吊排;所述浮筏式吊排下方连接若干根绳子,在绳子上连接牡蛎壳或牡蛎苗。
[0009]具体地,每1平方米海域面积中绳子的数量为20~30条,排布后所有绳子的间距标准为20~50cm。
[0010]具体地,所述绳子在距水面20~30cm处开始设置节点,用于连接牡蛎串,节点间距为12~15cm,每个节点连接5~10个牡蛎壳或牡蛎苗。
[0011]具体地,每根绳子设置10~12个节点。
[0012]具体地,浮筏式吊排的排布标准为:每2公顷海域面积内排布35~50个浮筏式吊排,浮筏式吊排的间距为1~50m。
[0013]具体地,排布浮筏式吊排时,每7~10个浮筏式吊排用绳子连接为一组,组与组之间平行排布。
[0014]具体地,同组的浮筏式吊排之间的间距为1~1.5m,组与组之间的间距为6~50m。
[0015]具体地,每个浮筏式吊排下方连接350~750根绳子,绳子之间的间距为10~30cm。
[0016]具体地,所述浮筏式吊排为长5m宽3m的长方形。
[0017]具体地,所述待修复海域的盐度范围为10%~25%。
[0018]更具体地,所述待修复海域的盐度范围为10%~25%,风浪较小且水温常年变化稳定,水质稳定,无工业污染。
[0019]优选地,在绳子上连接牡蛎苗前,需在待修复海域设置标点,对牡蛎苗进行试养,确定牡蛎苗能适应后再批量分苗。
[0020]在利用浮筏式吊排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时,若使用的是牡蛎苗,则还可根据季节将筏式吊排移动到合适的海域,一方面进行渔业资源修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牡蛎生长效果更好,提供稳定的牡蛎资源,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待牡蛎养成后,再继续移植牡蛎苗进行养殖,循环反复。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浮筏式吊排,其是由竹竿构成的长方形竹排,底部设有浮力装置,所述浮力装置由空心塑料圆桶组成。
[0022]所述浮筏式吊排的制作过程如下:
[0023]S1.取3根5m长的竹竿捆成一束,共制作5束,等距离排列,用铁丝和绳子在竹竿束两端各固定一根3m长的竹竿,构成长方形框架;
[0024]S2.以步骤S1所构建的长方形框架的短边为界,在构成的长方形框架内每隔20~30cm固定一根长3m的竹竿,用于系粘合牡蛎串的绳子;
[0025]S3.竹竿固定完成后,在制作好的竹排底部设置浮力装置。
[0026]具体地,每个吊排底部共设置20个空心塑料圆桶,5个一组,组与组之间平行排列,塑料圆桶间的间距为20~50cm。
[0027]具体地,所述空心塑料圆桶的外径为360mm,口径为320mm,高为605mm,体积为60L,重3.1kg。
[0028]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本专利技术利用浮筏式吊排以及牡蛎苗或牡蛎壳,提供了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浮筏式吊排以及牡蛎苗或牡蛎壳一方面可以给待修复海域提供一个空间异质性的三维生物结构,为许多重要的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和浮游甲壳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以此提升海域的生态多样性,修复海域渔业资源量;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修复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修复海域排布若干个浮筏式吊排;所述浮筏式吊排下方连接若干根绳子,在绳子上连接牡蛎壳或牡蛎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每1平方米海域面积中绳子的数量为20~30条,排布后所有绳子的间距范围为20~5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绳子在距水面20~30cm处开始设置节点,用于连接牡蛎串,节点间距为12~15cm,每个节点连接5~10个牡蛎壳或牡蛎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根绳子设置10~12个节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修复海域的盐度范围为10%~2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桂峰易华东曾泽雨毕胜赖瀚李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