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00219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采用生物量指标和/或同位素技术近似测定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方法。先采用分株培育的方法,培育出针对某特定节间而言,有不同数量的后置分株或后置节间,以及不同数量的前置分株或前置节间的实验植株。分别分析这些实验植株上某特定节间的生长和/或生物量指标,以及从不同的后置分株和前置分株引入同位素后,某特定节间的同位素丰度,综合比较全部实验结果后,可以分析出不同数量的后置分株或后置节间以及不同数量的前置分株或前置节间对某特定节间的生长的贡献。节间的生长的贡献。节间的生长的贡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学或植物生理学
,涉及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彼此相连的分株间,通常可以进行各类资源的分享和传输,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克隆整合。有时,人们希望了解一个新生节间在形成过程中,与其相邻的前、后节间和分株,对它的形成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对于某些具体的克隆植物而言,这一研究有时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因为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克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机制,可以为精细化经营某些克隆植物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对于准确测定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的贡献的问题,尚无有效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了采用生物量指标和/或同位素技术,近似测定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方法。先采用分株培育的方法,培育出针对某特定节间而言,有不同数量的后置分株或后置节间,以及不同数量的前置分株或前置节间的实验植株。分别分析这些实验植株上某特定节间的生长和/或生物量指标,以及从不同的后置分株和前置分株引入同位素后,某特定节间的同位素丰度,综合比较全部实验结果后,可以分析出不同数量的后置分株或后置节间以及不同数量的前置分株或前置节间对某特定节间的生长的贡献。
[0004]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05]为了近似测定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某一节间A,在其形成过程中,与其相邻的前、后节间和分株,对其生长所做出的贡献,采用生物量指标,步骤如下:
[0006]步骤1:通过预实验测量得到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新生节间A(1) 的生长形态指标与生物量的关系R(因植物种类不同,回归方程不同);所述预实验根据具体植物种类所生长的具体生境,具体测定和分析确定;
[0007]步骤2:在一个或多个健康的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株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分株 T(n个),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分株T(n个),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
[0008]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2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3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
……
,以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n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次
重复)。当分别观察和分析实验株1、2、

、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节间A(1)时,节间A之后分别含有1、2、

、n后置节间。
[0009]通过分别观测实验株1、2、

、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新生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新生节间 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2、

、n 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1、2

、n个后置节间(3)的克隆植株片段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
[0010]步骤3:在步骤2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2后,不断生出新的1

、2



、n

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

、2
’…
、n

个前置节间(5)后,节间A(1)的继续生长过程;
[0011]通过观测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

、2



、n

个的根系完整的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

、2
’…
、 n

个前置节间(5),对节间A(1)生长的自前向后的贡献;
[0012]步骤4:可选择地,采用同位素技术,进一步辅助性近似测定或检验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某一节间形成的贡献,选择C、N、P元素之一,以X为代表,进行示踪研究,步骤如下:
[0013]步骤4.1:在健康的一个或多个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分株T(N个),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分株T(N个),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
[0014]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2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 (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3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
……
,以同样的方式,从分株 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N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 次重复)。
[0015]步骤4.2:分析实验株1、2、

、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中同位素X的丰度,由此分析因1、2、

、N个后置分株(2)分别引入同位素X后,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的比率;
[0016]步骤4.3:在步骤4.1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的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4.1后,不断生出新的1

、2



、N

个前置分株(4),新生节间A(1)的继续生长过程;但注意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所述的不断生出新的第1

、2



、N

个前置分株 (4),分别依次引入同位素X(仿照步骤4.1的引入同位素的方法),观察新生节间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通过预实验测量得到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与生物量的关系R;所述预实验根据具体植物种类所生长的具体生境,具体测定和分析确定;步骤2:在健康的一个或多个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株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n个分株T,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n个分株T,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2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3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以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n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次重复,当分别观察和分析实验株1、2、

、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时,新生节间A(1)之后分别含有1、2、

、n后置节间(3);通过分别观测实验株1、2、

、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新生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2、

、n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1、2

、n个后置节间(3)的克隆植株片段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步骤3:在步骤2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2后,不断生出新的1

、2



、n

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

、2
’…
、n

个前置节间(5)后,新生节间A(1)的继续生长过程;通过观测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新生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

、2



、n

个的根系完整的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

、2
’…
、n

个前置节间(5),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前向后的贡献;步骤4:采用同位素技术,进一步辅助性近似测定或检验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某一节间形成的贡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采用同位素技术进一步辅助性近似测定或检验,选择C、N、P元素之一,以X为代表,进行示踪研究,步骤如下:步骤4.1:在健康的一个或多个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N个分株T,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分株N个分株T,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2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志李经纶秦艾丽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