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垂财专利>正文

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931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包括两个被动轮与一个传动凸轮轴,两被动轮上分别依照环形配置有滚子,传动凸轮轴上设置有螺旋凸部,两被动轮上所设置的滚子列能够各分别抵靠于传动凸轮轴的螺旋凸部两侧表面进行传动运作,利用斜楔调整原理产生两滚子列间的反向推力,进而消除滚子列与螺旋凸部之间的背隙,且滚子列中的所有滚子可抵靠于整个螺旋凸部,进而增加结构钢性、传动负载以及延长使用寿命,并利于达到凸轮自锁功能。并利于达到凸轮自锁功能。并利于达到凸轮自锁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尤指两个被动轮共用一个传动凸轮,且两个被动轮的滚子列能够分别与传动凸轮轴的螺旋凸部所设置的内、外表面贴合,进而消除背隙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凸轮机构在高速运转下,因惯性负荷大,故容易产生负载扭矩,此时若凸轮与滚子间有背隙(Backlash)存在,将会发生敲击而产生振动,除降低传动效率以及精准度外,更会缩短凸轮及滚子寿命。虽有相关业者将凸轮分成两段,并朝向不同方向相互远离,让转盘上的滚子两侧分别抵靠于不同的凸轮,进而消除背隙,然而凸轮分成两段后,为了保持两段凸轮同动与相对位置,必须使用轴连器或键槽机构连接两段凸轮,而在调整消除背隙时会较为不便,且因凸轮分成两段后,更会使凸轮所受到的惯性负荷增加及刚性减弱,导致凸轮寿命无法有效延长。此外,整体的结构设计也较为薄弱,刚性及所能承受传动负载也较小,难以达到凸轮自锁功能效果。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与缺失,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利用两被动轮共用一个传动凸轮轴,凭借简单结构设计来达到消除两被动轮上所设置的滚子与螺旋凸部之间的背隙,进而降低螺旋凸部的惯性负荷,且可增加结构钢性、传动负载以及延长使用寿命,更利于达到凸轮自锁等诸多功效。
[0004]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乃在于,利用两被动轮共用一个传动凸轮,且让传动凸轮轴位于两被动轮之间的内侧,能够有效节省整体体积空间。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第一被动轮,包括第一旋转盘以及第一滚子列,该第一旋转盘具有第一基部,该第一滚子列依照环形配置,枢接于该第一基部远离中心的外缘部位;
[0008]第二被动轮,包括第二旋转盘以及第二滚子列,该第二旋转盘具有第二基部,该第二滚子列依照环形配置,枢接于该第二基部远离中心的外缘部位;以及
[0009]传动凸轮轴,连接于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之间,该传动凸轮轴上设置有螺旋凸部,该螺旋凸部两侧分别形成有相对的内表面与外表面,该内表面抵靠于该第一被动轮的该第一滚子列,该外表面抵靠于该第二被动轮的该第二滚子列,该传动凸轮轴驱动时,使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能够相对枢转,利用斜楔调整原理产生该第一滚子列与该第二滚子列的反向推力,进而消除该第一滚子列与该内表面以及该第二滚子列与该外表面之间的背隙。
[0010]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相接,该第一滚子列枢接于该第一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一外周缘,该第二滚子列枢接于该
第二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二外周缘,该第一旋转盘的该第一基部与该第二旋转盘的该第二基部之间的断面系呈平行状,使该第一滚子列与该第二滚子列并排设置。
[0011]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旋转盘的侧面凸设有第一轴部,该第二旋转盘的侧面设有轴孔,该第一轴部对应该轴孔枢接固定。
[0012]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相接,该第一滚子列枢接于该第一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一外周缘,该第二滚子列枢接于该第二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二外周缘,该第一旋转盘的该第一基部与该第二旋转盘的第二基部之间的断面形成有小于180度的夹角,使该第一滚子列与该第二滚子列之间对应呈180度夹角设置。
[0013]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旋转盘的侧面凸设有第一轴部,该第二旋转盘的侧面设有轴孔,该第一轴部对应该轴孔枢接固定。
[0014]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旋转盘的该第一滚子列与该第二旋转盘的该第二滚子列之间具有间距,该第一滚子列系枢接于该第一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一侧缘,该第二滚子列系枢接于该第二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二侧缘,该第一旋转盘的该第一基部平行于该第二旋转盘的该第二基部,该传动凸轮轴位于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的侧方的该间距中。
[0015]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旋转盘的侧面凸设有第一轴部,该第二旋转盘的的侧面凸设有第二轴部,该第一轴部对应该第二轴部,并利用轴件轴接该第一轴部与该第二轴部予以相固定。
[0016]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一侧缘具有第一倾斜面,该第一滚子列枢设设置于该第一倾斜面,该第二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二侧缘具有第二倾斜面,该第二滚子列枢设设置于该第二倾斜面,该第一基部的该第一倾斜面正对的该第二基部的该第二倾斜面,该第一旋转盘的该第一滚子列与该第二旋转盘的该第二滚子列之间具有间距,该传动凸轮轴位于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的侧方的该间距中。
[0017]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斜楔调整原理产生第一滚子列与第二滚子列的反向推力,进而消除第一滚子列与内表面以及第二滚子列与外表面之间的背隙。
[0018]底下凭借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的侧视图。
[0021]图3是调整后滚子抵靠于螺旋凸部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图4的侧视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图6的侧视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7]图9是图8的侧视图。
[0028]图10是图8的前视图。
[0029]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30]图12是图11的侧视图。
[0031]图13是图11的前视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被动轮;11第一旋转盘;111第一基部;112第一轴部;113第一外周缘;114第一侧缘;115第一倾斜面;12第一滚子列;2第二被动轮;21第二旋转盘;211第二基部;212轴孔;213第二外周缘;214第二轴部;215第二侧缘;216第二倾斜面;22第二滚子列;3传动凸轮轴;31螺旋凸部;311内表面;312外表面;4轴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能解决现有滚子凸轮传动结构具有结构强度不足且容易产生背隙问题,专利技术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开发,专利技术一种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据以改善现有产品的诟病,后续将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如何以一种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来达到最有效率的功能诉求。
[0034]请同时参阅图1、图2与图3。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包括第一被动轮1、第二被动轮2以及传动凸轮轴3。第一被动轮1包括第一旋转盘11以及第一滚子列12,第一旋转盘11具有第一基部11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被动轮,包括第一旋转盘以及第一滚子列,该第一旋转盘具有第一基部,该第一滚子列依照环形配置,枢接于该第一基部远离中心的外缘部位;第二被动轮,包括第二旋转盘以及第二滚子列,该第二旋转盘具有第二基部,该第二滚子列依照环形配置,枢接于该第二基部远离中心的外缘部位;以及传动凸轮轴,连接于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之间,该传动凸轮轴上设置有螺旋凸部,该螺旋凸部两侧分别形成有相对的内表面与外表面,该内表面抵靠于该第一被动轮的该第一滚子列,该外表面抵靠于该第二被动轮的该第二滚子列,该传动凸轮轴驱动时,使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能够相对枢转,利用斜楔调整原理产生该第一滚子列与该第二滚子列的反向推力,进而消除该第一滚子列与该内表面以及该第二滚子列与该外表面之间的背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相接,该第一滚子列枢接于该第一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一外周缘,该第二滚子列枢接于该第二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二外周缘,该第一旋转盘的该第一基部与该第二旋转盘的该第二基部之间的断面系呈平行状,使该第一滚子列与该第二滚子列并排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旋转盘的侧面凸设有第一轴部,该第二旋转盘的侧面设有轴孔,该第一轴部对应该轴孔枢接固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背隙双列式滚子凸轮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被动轮与该第二被动轮相接,该第一滚子列枢接于该第一基部的该外缘部位的第一外周缘,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垂财
申请(专利权)人:邱垂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