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电机组件和自动化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9307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电机组件和自动化设备。其中,电机,包括机体,机体包括机体本体和分别设置在机体本体的前后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该电机还包括:电机轴,沿机体本体的中心轴方向延伸,电机轴从前端盖通过机体本体穿过后端盖;轴承,套接于电机轴的尾轴;轴承室,设置在后端盖的内表面上且设置在电机轴周向外侧,轴承位于轴承室内,其中,轴承室的底部设置有冷却槽。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安装在电机的尾轴上的光学编码器因油雾污染造成可靠性差的问题。光学编码器因油雾污染造成可靠性差的问题。光学编码器因油雾污染造成可靠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电机组件和自动化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电机组件和自动化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机一般包括机体、电机轴以及设置在电机轴和机体之间的轴承。为了保证电机轴运转过程更加顺滑需要在轴承里加入润滑油雾。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主要来源于电机本身的铜损、铁损以及轴承摩擦时产生的热量。电机产生的热量容易导致润滑油雾的挥发,挥发的油雾进入安装在电机尾轴方向上的光学编码器,从而影响光学编码器的使用精度,降低了编码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电机组件和自动化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安装在电机的尾轴上的光学编码器可靠性差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机体,机体包括机体本体和分别设置在机体本体的前后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电机还包括:电机轴,沿机体本体的中心轴方向延伸,电机轴从前端盖通过机体本体穿过后端盖;轴承,套接于电机轴的尾轴;轴承室,设置在后端盖的内表面上且设置在电机轴周向外侧,轴承位于轴承室内,其中,轴承室的底部设置有冷却槽。
[0005]进一步地,轴承包括外圈、设置于外圈内的内圈以及滚动体,内圈和外圈之间具有容纳滚动体的容纳间隙,冷却槽的开口与容纳间隙相对。
[0006]进一步地,冷却槽的开口的宽度不小于容纳间隙的宽度。
[0007]进一步地,冷却槽为环形槽,环形槽的沿轴承的周向方向延伸。
[0008]进一步地,冷却槽的槽底与冷却槽的开口相对,冷却槽的槽底与后端盖的外端面之间的距离至少在2mm以上。
[0009]进一步地,冷却槽的深度在1mm与3mm之间。
[0010]进一步地,冷却槽的宽度在4.7mm至4.9mm之间。
[0011]进一步地,冷却槽的槽底为向外凸出的弧形或平面形状的底壁。
[001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包括:电机,电机为上述的电机;编码器,设置于电机的机体的后端盖的后侧,电机的电机轴与编码器连接;罩体,罩设于编码器外。
[0013]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设备,包括:执行机构;电机组件,驱动执行机构动作,电机组件为上述的电机组件。
[0014]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电机轴转动带动轴承旋转摩擦产生热量,引起轴承内的润滑油雾受热挥发。根据特定点的温度与发热源距离成反比的规律,电机后端盖处的温度低于轴承处的温度,因此挥发的润滑油雾进入到后端盖上的冷却槽内时会遇冷液化,从而留存在冷却槽内或者沿冷却槽回流到轴承内,降低了挥发后的润滑油雾从电机机体内
逸出的概率,从而降低了安装在电机尾轴上的光学编码器被挥发的润滑油雾污染的概率,提升了光学编码器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机组件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图1的电机组件的俯视图;
[0018]图3示出了图2的电机组件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0019]图4示出了图3的电机组件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5示出了图1的电机组件的后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1]图6示出了图5的后端盖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3]10、机体;20、机体本体;30、后端盖;31、轴承室;32、冷却槽;321、槽底;322、开口;40、电机轴;50、轴承;51、外圈;52、内圈;53、滚动体;54、容纳间隙;60、电机;70、编码器;80、电机组件;90、前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5]如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一的电机包括:机体10、电机轴40、轴承50以及轴承室31。其中,机体10包括机体本体20和分别设置在机体本体20的前后两端的前端盖90和后端盖 30。电机轴40沿机体本体20的中心轴方向延伸,电机轴40从前端盖90通过机体本体20穿过后端盖30。轴承50套接于电机轴40的尾轴。轴承室31设置在后端盖30的内表面上且设置在电机轴40周向外侧,轴承50位于轴承室31内,其中,轴承室31的底部设置有冷却槽 32。
[0026]应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电机轴40转动带动轴承50旋转摩擦产生热量,引起轴承50 内的润滑油雾受热挥发。根据特定点的温度与发热源距离成反比的规律,电机的后端盖30处的温度低于轴承50处的温度,因此挥发的润滑油雾进入到后端盖30上的冷却槽32内时会遇冷液化形成润滑油雾,从而留存在冷却槽32内或者沿冷却槽32回流到轴承50内,降低了挥发后的润滑油雾从电机的机体10内逸出的概率,从而降低了安装在电机尾轴上的的光学编码器被挥发的润滑油雾污染的概率,提升了光学编码器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0027]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轴承50包括外圈51、设置于外圈51内的内圈52以及滚动体53,内圈52和外圈51之间具有容纳滚动体53的容纳间隙54,冷却槽32的开口与容纳间隙54相对。上述结构中,电机轴40安装在内圈52的内孔内,当电机轴40转动时,轴承50 的内圈52跟随电机轴40转动,滚动体53在容纳间隙54内滚动,起到减磨的效果。润滑油雾主要集中在轴承50的容纳间隙54内,起到润滑滚动体53的作用。因此,当轴承50摩擦生热时,润滑油雾容易从容纳间隙54处挥发出来,冷却槽32的开口与容纳间隙54相对能够增加挥发的油雾进入到冷却槽32内的概率,使尽可能多的挥发油雾重新冷凝成液态的油雾,从而进一步
降低了挥发油雾逸出机体10的概率。
[0028]在实施例一中,冷却槽为长槽,长槽的沿轴承50的周向方向延伸。上述结构使得容纳间隙54在周向方向上的各处尽可能与长槽相对,从而使得容纳间隙54内的挥发油雾更易进入冷却槽内进行冷却,使尽可能多的挥发油雾重新冷凝成液态的油雾,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挥发油雾逸出机体10的概率。此外,将冷却槽设置为长槽能够增加冷却槽的内表面积,从而增加了挥发油雾与冷却槽的槽壁的接触面积,使得挥发油雾更容易内冷凝,从而降低了挥发油雾逸出机体10的概率。
[0029]如图4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冷却槽32为环形槽。上述结构使得容纳间隙54在周向方向上的各处均可与长槽相对,从而进一步使得容纳间隙54内的挥发油雾更易进入冷却槽内进行冷却,使尽可能多的挥发油雾重新冷凝成液态的油雾,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挥发油雾逸出机体10的概率。
[0030]如图4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冷却槽32的槽底321与冷却槽32的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包括机体(10),所述机体(10)包括机体本体(20)和分别设置在所述机体本体(20)的前后两端的前端盖(90)和后端盖(3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还包括:电机轴(40),沿所述机体本体(20)的中心轴方向延伸,所述电机轴(40)从所述前端盖(90)通过所述机体本体(20)穿过所述后端盖(30);轴承(50),套接于所述电机轴(40)的尾轴;轴承室(31),设置在所述后端盖(30)的内表面上且设置在所述电机轴(40)周向外侧,所述轴承(50)位于所述轴承室(31)内,其中,所述轴承室(31)的底部设置有冷却槽(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50)包括外圈(51)、设置于所述外圈(51)内的内圈(52)以及滚动体(53),所述内圈(52)和外圈(51)之间具有容纳所述滚动体(53)的容纳间隙(54),所述冷却槽(32)的开口与所述容纳间隙(54)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槽(32)的开口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容纳间隙(54)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杰黄捷建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