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758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27
制冷剂循环系统(100)包括:使第一制冷剂循环的一次侧循环(20);使第二制冷剂循环的二次侧循环(40);以及使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级联热交换器(35)。一次侧循环(20)具有一次侧连通配管。二次侧循环(40)具有二次侧连通配管。一次侧连通配管具有一次侧气体连通配管(22)和一次侧液体连通配管(21)。二次侧连通配管具有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42)和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41)。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42)的管径比一次侧气体连通配管(22)的管径小,或者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41)的管径比一次侧液体连通配管(21)的管径小。次侧液体连通配管(21)的管径小。次侧液体连通配管(21)的管径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空调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级联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

7450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级联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通过导入级联热交换器,制冷剂循环系统构成二维制冷剂循环,该二维制冷剂循环具有包括热源热交换器的一次侧循环和包括利用热交换器的二次侧循环。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3]与不具有级联热交换器的一维制冷剂循环相比,在二维制冷剂循环的二次侧循环中,制冷剂的流速倾向于变慢。在上述情况下,从压缩机流出的冷冻机油不易再次返回到压缩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4]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使第一制冷剂循环的蒸气压缩式的一次侧循环;使第二制冷剂循环的蒸气压缩式的二次侧循环;以及级联热交换器,所述级联热交换器使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一次侧循环具有:热源热交换器,所述热源热交换器用于对第一制冷剂赋予冷热或温热;以及一次侧连通配管,所述一次侧连通配管使级联热交换器与热源热交换器连通。二次侧循环具有:利用热交换器,所述利用热交换器用于利用第二制冷剂从级联热交换器获得的冷热或温热;以及二次侧连通配管,所述二次侧连通配管使级联热交换器与利用热交换器连通。一次侧连通配管具有一次侧气体连通配管和一次侧液体连通配管。二次侧连通配管具有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和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比一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小,或者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比一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小。
[0005]根据上述结构,二次侧循环中的连通配管的管径比一次侧循环中的连通配管的管径小。因此,由于能加快二次侧循环中制冷剂的流速,因此,从压缩机流出的冷冻机油容易返回到压缩机。
[0006]第二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4.5kW以上且5.6kW以下。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7.9mm(5/16英寸)。
[0007]第三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7.1kW以上且9.0kW以下。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9.5mm(3/8英寸)。
[0008]第四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6kW以上且22.4kW以下。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12.7mm(1/2英寸)。
[0009]第五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5.6kW以上且8.0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4.8mm(3/16英寸)。
[0010]第六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1.2kW以上且16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6.4mm(1/4英寸)。
[0011]第七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6kW以上且28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7.9mm(5/16英寸)。
[0012]第八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33.5kW以上且45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9.5mm(3/8英寸)。
[0013]第九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32。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6kW以上且22.4kW以下。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15.9mm(5/8英寸)。
[0014]第十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32。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2.8kW以上且3.6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4.8mm(3/16英寸)。
[0015]第十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32。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4kW以上且16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7.9mm(5/16英寸)。
[0016]第十二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32。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28kW以上且33.5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9.5mm(3/8英寸)。
[0017]第十三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454B。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9.0kW以上且11.2kW以下。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15.9mm(5/8英寸)。
[0018]第十四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454B。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6.0kW以上且22.4kW以下。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19.1mm(3/4英寸)。
[0019]第十五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454B。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6kW以上且22.4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9.5mm(3/8英寸)。
[0020]第十六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454B。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45kW以上且56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12.7mm(1/2英寸)。
[0021]第十七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制冷剂是R454B。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85kW以上且109kW以下。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15.9mm(5/8英寸)。
[0022]第十八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七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一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的90%以下,或者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是一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的90%以下。
[0023]第十九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至第十八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基础上,二次侧循环的压缩比比一次侧循环的压缩比小。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循环系统100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1)整体结构图1表示制冷剂循环系统100。制冷剂循环系统100用于从热源获得冷热或温热,并将冷热或温热提供给用户。在此,“从热源获得冷热”是指向热源散热。“从热源获得温热”是指从热源吸热。“将冷热提供给用户”是指从用户所处的环境吸热。此外,“将温热提供给用户”是指向用户所处的环境散热。
[0026]制冷剂循环系统100具有一台热源单元10、一台级联单元30和一台利用单元50。
[0027]通过对热源单元10和级联单元30进行连接,以构成一次侧循环20。一次侧循环20是使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使第一制冷剂循环的蒸气压缩式的一次侧循环(20);使第二制冷剂循环的蒸气压缩式的二次侧循环(40);以及级联热交换器(35),所述级联热交换器使所述第一制冷剂与所述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一次侧循环具有:热源热交换器(13),所述热源热交换器用于对所述第一制冷剂赋予冷热或温热;以及一次侧连通配管(21、22),所述一次侧连通配管使所述级联热交换器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连通,所述二次侧循环具有:利用热交换器(51),所述利用热交换器用于利用所述第二制冷剂从所述级联热交换器获得的所述冷热或所述温热;以及二次侧连通配管(41、42),所述二次侧连通配管使所述级联热交换器与所述利用热交换器连通,所述一次侧连通配管具有一次侧气体连通配管(22)和一次侧液体连通配管(21),所述二次侧连通配管具有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42)和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41),所述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比所述一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管径小,或者所述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比所述一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管径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所述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4.5kW以上且5.6kW以下,所述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所述管径是7.9mm,即5/16英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所述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7.1kW以上且9.0kW以下,所述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所述管径是9.5mm,即3/8英寸。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所述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6kW以上且22.4kW以下,所述二次侧气体连通配管的所述管径是12.7mm,即1/2英寸。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所述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5.6kW以上且8.0kW以下,所述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所述管径是4.8mm,即3/16英寸。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所述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1.2kW以上且16kW以下,所述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所述管径是6.4mm,即1/4英寸。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所述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16kW以上且28kW以下,所述二次侧液体连通配管的所述管径是7.9mm,即5/16英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所述二次侧循环的冷冻能力是33.5kW以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拓郎熊仓英二吉见敦史岩田育弘南田知厚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