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6651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0:31
空冷中冷器包括进气室、出气室、进气主板、出气主板和多根散热管,进出气主板分别设置于进出气室上,多根散热管连接于进气主板与出气主板之间。空冷中冷器还包括冷凝水疏水结构,冷凝水疏水结构设置于出气室内,冷凝水疏水结构包括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上形成有朝向出气主板所在侧的进气端及从出气室的出气口伸出的出气端,从进气端至出气端,第一管体的内径不断减小,第二管体的进气口位于出气室的下部,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的连通处位于第一管体靠近出气端的一端上。该冷凝水疏水结构能将空冷中冷器出气室的冷凝水排出,避免冷凝水回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空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空冷中冷器在工作时,因空气湿度大,中冷器芯体及出气室容易积聚产生大量冷凝水,冷凝水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将导致冷凝水随气流流入发动机,导致发动机熄火,失速。且冷凝水在中冷器中积聚也使得中冷器换热面积减少换热性能下降,增压空气压差增大。
[0003]针对此类问题,目前的主流处理方式为将出现因中冷冷凝水导致发动机熄火的车辆召回,为召回车辆在中冷器出口端管路内部加了一个金属衬套,管径变小,空气流速增大,使得水蒸气及冷凝水能较快通入发动机,不至于积聚后大流量直接进入发动机。这种方式的疏水效果不佳。
[0004]业界提出的第二种方式是在冷凝水积聚的出气室下安装一个排水的阀座,根据水位变化时浮球或者感温体的状态控制阀座的开闭。这种方式无法保证高压下的密封性。
[0005]业界提出的第三种方式是中冷器出气室冷凝水积聚处安装水位传感器,当冷凝水水位过高,用压气机通入高温增压空气,并用空气流量计进行控制,冷凝水变成水蒸气排入发动机气缸然后与废弃一起排出。这种方式具有滞后性,冷凝水不能自动实时排出会增加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熄火风险,同时由于元件费用较高不具备经济性。
[0006]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车辆,该空冷中冷器能够有效实时地将中冷器出气室中因空气湿度大而产生的冷凝水排出,从而防止出现出气室中冷凝水不断积聚最后流入发动机气缸致使发动机熄火的现象。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空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车辆,该空冷中冷器包括进气室、出气室、进气主板、出气主板和多根散热管,该进气主板设置于该进气室上,该出气主板设置于该出气室上,多根该散热管连接于该进气主板与该出气主板之间,并通过该进气主板及该出气主板分别与该进气室及该出气室相连,该空冷中冷器还包括冷凝水疏水结构,该冷凝水疏水结构设置于该出气室内,该冷凝水疏水结构包括第一管体及第一管体连通的第二管体,该第一管体上形成有朝向该出气主板所在一侧的进气端及从该出气室的出气口伸出的出气端,从该进气端至该出气端,第一管体的内径不断减小,该第二管体远离该第一管体的一端位于该出气室的下部,且该第二管体的内径相同,该第二管体与该第一管体的连通处位于该第一管体靠近该出气端的一端上,以该第二管体与该第一管体的连通处为起点,第二管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向第一管体的进气端所在的位置倾斜。
[0009]进一步地,该冷凝水疏水结构第一管体的进气端直径小于出气主板的宽度,该冷凝水疏水结构第一管体的进气端直径小于出气室出口处直径。
[0010]进一步地,从远离该第一管体的一端至靠近该第一管体的一端,该第二管体的内径相同,该第二管体的内径小于该第一管体出气端的内径。
[0011]进一步地,该空冷中冷器还包括侧板,该侧板支撑于所述进气主板及所述出气主板之间,在该侧板的两个侧边上形成有翻边。
[0012]进一步地,在该出气主板及该进气主板上均形成有矩形镂空,该散热管为截面呈矩形的直管。
[0013]进一步地,在该散热管的内侧及外侧设置有翅片。
[0014]进一步地,在该出气室出气口处形成有凸台结构,在该凸台结构上通过与该出气室过盈配合连接有金属垫圈。
[0015]进一步地,在该出气室及该进气室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固定结构,在固定结构上设置有减震垫。
[0016]进一步地,该冷凝水疏水结构焊接于出气室的内侧壁的金属垫圈上。
[00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空冷中冷器。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车辆,通过在中冷器出气室建立第一管体进出口直径差异显著的疏水结构,有效解决现有产品因为空气湿度大,中冷器芯体及出气室容易积聚产生大量冷凝水,冷凝水难以排出的问题,避免因为冷凝水积聚流入气缸,造成发动机熄火。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空冷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冷凝水疏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中焊接在出气室中冷凝水疏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冷凝水疏水结构的静压CFD仿真结果示意图。
[0023]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0024]10、中冷空冷器
[0025]11、出气室
[0026]111、出气口
[0027]12、进气室
[0028]121、进气口
[0029]122、固定结构
[0030]13、出气主板
[0031]14、进气主板
[0032]15、多根散热管
[0033]16、冷凝水疏水结构
[0034]161、第一管体
[0035]1611、进气口
[0036]1612、出气口
[0037]162、第二管体
[0038]17、金属垫圈
[0039]18、侧板
[0040]19、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冷中冷器及具有其的车辆,该空冷中冷器能够有效实时地将中冷器出气室中因空气湿度大而产生的冷凝水排出,从而防止出现出气室中冷凝水不断积聚最后流入发动机气缸致使发动机熄火的现象。
[004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冷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冷凝水疏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焊接在出气室11中冷凝水疏水结构16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冷中冷器10包括出气室11、进气室12、出气主板13、进气主板14、多根散热管15和冷凝水疏水结构16。在进气室12上形成有进气口121,在出气室11上形成有出气口111,冲压形成的进气主板14上有多个镂空(图未示出),进气主板14通过扣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冷中冷器,包括进气室、出气室、进气主板、出气主板和多根散热管,所述进气主板设置于所述进气室上,所述出气主板设置于所述出气室上,多根所述散热管连接于进气主板与所述出气主板之间,并通过所述进气主板及所述出气主板分别与所述进气室及所述出气室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中冷器还包括冷凝水疏水结构,所述冷凝水疏水结构设置于所述出气室内,所述冷凝水疏水结构包括第一管体及所述第一管体连通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出气主板所在一侧的进气端及从所述出气室的出气口伸出的出气端,从所述进气端至所述出气端,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不断减小,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位于所述出气室的下部,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管体靠近所述出气端的一端上,以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的连通处为起点,第二管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向第一管体的进气端所在的位置倾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水疏水结构第一管体的进气端直径小于出气室出口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从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岚宇朱箴箴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