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9661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两侧顶部设有支撑体,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主体的内壁两侧均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端设有承载体,所述承载体的内壁底端设有承重块,承载体的内壁一侧设有防水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关闭阀门,此时主体内部的水不断累积,当主体内部的水触发水位传感器时,第二电磁铁通电吸附第一电磁铁,让支撑板向着两侧移动打开,此时主体内部的水继续累积,撑起固定板,让防水块带动承载体在主体的内部上升,使得承载体到达地面以上的工作位,水流流经承重块和防水竖板缓冲,此时承载体将水流挡住,防止水流流入小区内。入小区内。入小区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绿色小区建设
,尤其涉及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完善,城市内涝时时刻刻影响着城市的排水系统,特别是在雨季的过程中,随着雨量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中大量积水,给小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3361234U的专利,公开了大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和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构成;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屋面雨水斗、雨落管、弃流井、储水池、过滤加压泵、过滤装置、清水池、供水泵、降雨监测装置和PLC控制器;供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地面的取水点;在储水池中设有储水液位计,在清水池中设有清水液位计;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若干块下凹式绿地、若干座溢流渗透井、若干条渗透排水管、若干座雨水渗透井和若干座雨水井,雨水井的底部连通市政雨水管;PLC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过滤加压泵、供水泵、排水阀和出水阀,构成智能型自动控制结构。
[0004]上述专利中的大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存在以下不足:此装置通过屋面雨水斗将雨水输送至雨落井,然后直接引入储水池,无法保证减少水流对建筑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两侧顶部设有支撑体,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主体的内壁两侧均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端设有承载体,所述承载体的内壁底端设有承重块,所述承载体的内壁一侧设有防水竖板,所述承载体的顶端分别设有防水板和上升板,所述主体的内壁一侧底端设有阀门,所述主体的一侧设有送水箱。
[0008]进一步的,所述承载体的顶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滑动凹槽和第二滑动凹槽,所述承载体分别在第一滑动凹槽处和第二滑动凹槽处与防水板和上升板滑动连接,所述防水板与上升板固定连接,所述承载体在第二滑动凹槽的内壁底端设有液压泵,所述液压泵的液压推杆与上升板的底端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承重块呈圆弧状,所述防水竖板的一侧呈弧状,所述承载体呈L型,所述固定板的底端设有防水层,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设有防水块,所述防水块与主体滑动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内壁一侧设有第二滤网,所述主体的内壁一侧底部开设有
出水通孔,所述主体在出水通孔处设有出水管,所述主体在出水通孔处与阀门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支撑体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支撑体在滑动空腔处与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均延伸至主体的内部,所述支撑体在滑动空腔的内壁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支撑体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两侧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支撑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在第一空腔的内壁一侧设有第二电磁铁,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与第二电磁铁相适配。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内部一侧开设有进水通孔,所述主体在进水通孔处设有送水管,所述送水箱与送水管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送水箱的顶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送水箱在第一通孔处设有第一滤网。
[0013]进一步的,所述承载体在第一滑动凹槽的内壁底端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与防水板固定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通过设置了承载体和阀门,当雨水被送水箱收集通过送水管送入主体的内部时,关闭阀门,此时主体内部的水不断累积,当主体内部的水触发水位传感器时,第二电磁铁通电吸附第一电磁铁,使得支撑板向着两侧移动打开,此时主体内部的水继续累积,撑起固定板,让防水块带动承载体在主体的内部上升,使得承载体到达地面以上的工作位,水流流经承重块和防水竖板缓冲,此时承载体将水流挡住,防止水流流入小区内。
[0016]2、通过设置了液压泵和防水板,当水流不断升高后,启动液压泵,第二液压泵的液压推杆推动上升板带动防水板在承载体的第一滑动凹槽内部上升,此时可以让防水板配合承载体对水流进行拦截,从而可以对不同高度的水流进行防冲击处理。
[0017]3、通过设置了水位传感器、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当不需要防洪时,打开阀门,主体内部的水流经过出水管引入小区内部的灌溉系统或供水系统,此时随着主体内部的水流不断下降流失,使得承载体带动固定板下降直至复位,然后水位传感器让第二电磁铁断电,此时第二电磁铁不再吸附第一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由于第一弹簧复位,此时全部复位。
[0018]4、通过设置了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第一滤网能够在雨水进入到送水箱的内部时,对水流中的树叶杂物进行过滤净化,打开阀门将主体内部的水送出时,第二滤网能够过滤掉主体的水流中的泥沙,从而保证出水管中的水流质量。
[0019]5、通过设置了第二弹簧,在液压泵通过液压推杆带动上升板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第二弹簧能够将防水板与承载体在第一滑动凹槽的内部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能够让防水板在下降的过程中有一个缓冲的力,减小承载体与防水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伤害。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的主视结构剖视图;
[0021]图2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的支撑板平面俯视结构剖视图;
[0022]图3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的防水板平面侧视结构剖视图;
[0023]图4为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的弹簧平面侧视结构剖视图。
[0024]图中:1主体、2水位传感器、3防水层、4防水块、5固定板、6承载体、7防水板、8支撑体、9支撑板、10上升板、11防水竖板、12承重块、12第一滤网、14送水箱、15送水管、16第二滤网、17第一电磁铁、18第二电磁铁、19出水管、20第一弹簧、21滑块、22液压泵、23阀门、24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7]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两侧顶部设有支撑体(8),两个所述支撑体(8)之间设有支撑板(9),所述主体(1)的内壁两侧均设有水位传感器(2),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的顶端设有承载体(6),所述承载体(6)的内壁底端设有承重块(12),所述承载体(6)的内壁一侧设有防水竖板(11),所述承载体(6)的顶端分别设有防水板(7)和上升板(10),所述主体(1)的内壁一侧底端设有阀门(23),所述主体(1)的一侧设有送水箱(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6)的顶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滑动凹槽和第二滑动凹槽,所述承载体(6)分别在第一滑动凹槽处和第二滑动凹槽处与防水板(7)和上升板(10)滑动连接,所述防水板(7)与上升板(10)固定连接,所述承载体(6)在第二滑动凹槽的内壁底端设有液压泵(22),所述液压泵(22)的液压推杆与上升板(10)的底端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块(12)呈圆弧状,所述防水竖板(11)的一侧呈弧状,所述承载体(6)呈L型,所述固定板(5)的底端设有防水层(3),所述固定板(5)的两侧均设有防水块(4),所述防水块(4)与主体(1)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荣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龙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