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5697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包括壳体、蒸发部、冷凝部、传输部及工作流体,壳体具有容腔;蒸发部、冷凝部和传输部分别形成在壳体的不同区域,蒸发部具有第一腔室;冷凝部具有第二腔室,第二腔室的截面宽度小于第一腔室的截面宽度;传输部形成在蒸发部和冷凝部之间,传输部具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流道,流道具有邻近蒸发部的第一端口及邻近冷凝部的第二端口,第一端口的宽度大于第二端口的宽度;工作流体设置在容腔中。借此,使得通过流道的液态工作流体,不受到汽化工作流体的干扰,进而能够顺畅性地返回蒸发部。进而能够顺畅性地返回蒸发部。进而能够顺畅性地返回蒸发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


[0001]本技术关于一种均温板
,尤指一种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其所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此高发热量的问题,业界已将具有良好导热特性的均温板(Vapor Chamber)进行广泛性的使用,由于其具备有宽敞的受热面积,可直接提供给发热源来贴附传导,进而可简化周边装置的设作,显然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0003]现有的均温板虽然具有宽敞的受热面积,但其汽化工作流体的流向相当的紊乱,如此将限制其导散热效能。同时,现存的均温板大都是方形或矩形等简单几何形状,使其应用的场域和范围受到相当大的拘限。且在特定的场域对于均温板有不同截面的使用需求,而此等不同截面的均温板,存在着汽化工作流体和液态工作流体,在移动过程中将产生相互干扰和阻流等不良情况,从而让其一直未被开发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其让汽化工作流体得以缓慢地速度通过流道,并使通过流道的液态工作流体,不受到汽化工作流体的干扰,进而能够顺畅性地返回蒸发部。
[0005]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包括一壳体、一蒸发部、一冷凝部、一传输部及一工作流体,该壳体具有一容腔;该蒸发部形成在该壳体的一部分区域,该蒸发部于该容腔内具有一第一腔室;该冷凝部形成在该壳体的另一部分区域并位于该蒸发部的侧边,该冷凝部于该容腔内具有一第二腔室,该第二腔室的截面宽度小于该第一腔室的截面宽度;该传输部形成在该壳体且介于该蒸发部和该冷凝部之间,该传输部于该容腔内具有连通该第一腔室和该第二腔室的一流道,该流道具有邻近该蒸发部的一第一端口及邻近该冷凝部的一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的宽度大于该第二端口的宽度;该工作流体设置在该容腔中。
[0006]可选地,还包括一毛细结构,该壳体包括一下壳板,该下壳板具有一底板,该毛细结构是布设在该底板上。
[0007]可选地,还包括若干个隔板,各所述隔板是布设在该流道中且位于该毛细结构的上方。
[0008]可选地,各所述隔板是以放射状排列或等间隔排列。
[0009]可选地,还包括若干个隔板,各所述隔板是布设在该流道中。
[0010]可选地,通过该蒸发部和该冷凝部定义有一基准线,该基准线为该第一腔室和该第二腔室的中心的连接线并且通过该流道的中心,该第一腔室的截面宽度和第二腔室的截面宽度为分别垂直该基准线。
[0011]可选地,该传输部呈梯形。
[0012]可选地,还包括一另一冷凝部和一另一传输部,该另一冷凝部是形成在该蒸发部的另一侧边,该另一传输部则形成在该蒸发部和该另一冷凝部之间。
[0013]可选地,该另一冷凝部于该容腔内具有一另一第二腔室,该另一第二腔室的截面宽度小于该第一腔室的截面宽度。
[0014]可选地,该另一传输部于该容腔内具有连通该第一腔室和该另一第二腔室的一另一流道,该另一流道具有邻近该蒸发部的一另一第一端口及邻近该另一冷凝部的一另一第二端口,该另一第一端口的宽度大于该另一第二端口的宽度。
[0015]本技术还具有以下功效,通过各隔板和流道形状的设置,可以减缓汽化工作流体的通过速度。通过流道的不等宽度的端口设计,在汽化工作流体经过流道时,可降低对回流的液态工作流体的干扰和牵制作用,进而让均温板不产生空烧等不良情况。通过毛细结构的整体性布设,让液态工作流体在回流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中断或不连续的情况,进而大幅度地提升其回流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 为本技术均温板立体分解图。
[0017]图2 为本技术均温板组合透视图。
[0018]图3 为本技术均温板组合剖视图。
[0019]图4 为本技术均温板应用于散热装置组合剖视图。
[0020]图5 为图4的另一方向组合剖视图。
[0021]图6 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均温板应用于散热装置组合剖视图。
[0022]图7 为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均温板组合剖视图。
[0023]图中:
[0024]1、1A、1B:均温板;10:壳体;11:下壳板;111:底板;112:下围板;113:下封合板;12:上壳板;121:顶板;122:上围板;123:上封合板;124:支撑柱;20:蒸发部;30:冷凝部;40:传输部;50:工作流体;60:毛细结构;70:隔板;A:容腔;A1:第一腔室;A2:第一腔室;A3:流道;A31:第一端口;A32:第二端口;BL:基准线;W1:截面宽度;W2:截面宽度;8:发热源;9: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6]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其中均温板1主要包括一壳体10、一蒸发部20、一冷凝部30、一传输部40及一工作流体50。
[0027]本实施例的壳体10主要包括一下壳板11及一上壳板12,上壳板12和下壳板11皆以铜、铝、镁或其合金等导散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请一并参阅图4,下壳板11具有一底板111、自底板111周缘向上弯折延伸的一下围板112及自下围板112周缘水平延伸的一下封合板113。上壳板12具有一顶板121、自顶板121周缘向下弯折延伸的一上围板122及自上围板122周缘水平延伸的一上封合板123,其中上壳板12是对应于下壳板11做罩盖,上封合板123则对应于下封合板113做密贴,以在上壳板12和下壳板11内部形成有一容腔A。且在顶板121的
内侧面间隔布设有若干个支撑柱124,借以防止顶板121和底板111的塌陷变形。
[0028]本实施例的蒸发部20大致呈一四边形,其是形成在壳体10的一部分区域,且蒸发部20于容腔A内具有一第一腔室A1。
[0029]本实施例的冷凝部30亦呈一四边形,其是形成在壳体10的另一部分区域并位于蒸发部20的一侧边,冷凝部30于容腔A内具有一第二腔室A2。第二腔室A2的一截面宽度W2小于第一腔室A1的一截面宽度W1。其中通过蒸发部20和冷凝部30定义有一基准线BL,此基准线BL为第一腔室A1和第二腔室A2的中心的连接线,前述截面宽度W1和截面宽度W2是分别垂直基准线BL。
[0030]本实施例的传输部40呈一梯形,其是形成在壳体10且介于蒸发部20和冷凝部30之间,传输部40于容腔A内具有连通第一腔室A1和第二腔室A2的一流道A3,前述基准线BL亦通过流道A3的中心,且此基准线BL可为一直线或一具有部分曲线的型态(见于图6所示),此流道A3具有一第一端口A31及一第二端口A32,第一端口A31是邻近于蒸发部20的端边配置,第二端口A32是邻近于冷凝部30的端边配置,其中第一端口A31的宽度大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具有一容腔;一蒸发部,形成在该壳体的一部分区域,该蒸发部于该容腔内具有一第一腔室;一冷凝部,形成在该壳体的另一部分区域并位于该蒸发部的侧边,该冷凝部于该容腔内具有一第二腔室,该第二腔室的截面宽度小于该第一腔室的截面宽度;一传输部,形成在该壳体且介于该蒸发部和该冷凝部之间,该传输部于该容腔内具有连通该第一腔室和该第二腔室的一流道,该流道具有邻近该蒸发部的一第一端口及邻近该冷凝部的一第二端口,该第一端口的宽度大于该第二端口的宽度;以及一工作流体,设置在该容腔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毛细结构,该壳体包括一下壳板,该下壳板具有一底板,该毛细结构是布设在该底板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隔板,各所述隔板是布设在该流道中且位于该毛细结构的上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隔板是以放射状排列或等间隔排列。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不等截面宽度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宏陈汉霖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惠立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