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544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浇筑在围岩内壁的喷射混凝土层、固定在喷射混凝土层内壁的防水板以及模筑在防水板内壁的二次衬砌混凝土层,所述喷射混凝土层与二次衬砌混凝土层上均竖直开设有多个水槽,在围岩上开设有集水通道,集水通道位于隧道底部,集水通道与水槽连通,达到改善隧道防水结构排水性较差的缺陷的效果。水结构排水性较差的缺陷的效果。水结构排水性较差的缺陷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公路及铁路交通维护的重点设施,而隧道的防水系统是隧道建设及安全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0003]现有的可参考公布号为CN102140921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新型隧道防水结构,包括喷射混凝土层和二次衬砌混凝土层,在喷射混凝土层和二次衬砌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防水板,防水板与喷射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填料层。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隧道周边的水容易积压在混凝土层与防水板间的缝隙中,积水对防水板造成一定压力,隧道内壁有较大漏水风险,因此存在隧道防水结构排水性较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隧道防水结构排水性较差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包括浇筑在围岩内壁的喷射混凝土层、固定在喷射混凝土层内壁的防水板以及模筑在防水板内壁的二次衬砌混凝土层,所述喷射混凝土层与二次衬砌混凝土层上均竖直开设有多个水槽,在围岩上开设有集水通道,集水通道位于隧道底部,集水通道与水槽连通。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相邻层之间的积水进入水槽中,再流动至集水通道中,避免积水集中在防水板的某处对防水板造成压力;水槽与集水通道配合使用,增强了隧道防水结构的排水性,同时保证了防水板的防水效果。
[0009]优选的,所述水槽内配合使用有中空的支撑板,支撑板沿水槽长度方向竖直设置,支撑板朝向围岩的侧壁为网状结构,支撑板内设置有钢板止水带,钢板止水带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钢板止水带与支撑板固定。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隧道周围的环境水向下渗漏时,积水首先通过支撑板进入水槽,钢板止水带的设置可以及时阻止水继续向隧道内部渗漏,且积水可以沿水槽流动至积水通道中;支撑板与钢板止水带配合使用增强了隧道防水结构的防水性及排水性,且支撑板对相邻的防水板起一定的支撑作用。
[0011]优选的,所述喷射混凝土层与二次衬砌混凝土层间设置有多个固定钉,固定钉穿过喷射混凝土层及防水板后二次衬砌混凝土层固定。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钉使相邻的各层固定连接,保证了隧道防水结构的稳定性。
[0013]优选的,所述喷射混凝土层长度方向两端的侧壁上浇筑有混凝土封层,混凝土封层延伸至二次衬砌混凝土层侧壁上。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封层的设置对围岩、喷射混凝土层、防水板以及二次衬砌混凝土层起支护作用,且对各层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优化防水效果。
[0015]优选的,多个所述水槽沿防水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开设。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水槽等间距设置,使各处的隧道防水结构各处的积水便于进入相邻水槽中。
[0017]优选的,所述集水通道一侧连通有多个侧排水沟,多个侧排水沟沿喷射混凝土层长度方向对称设置,侧排水沟远离集水通道的一端连通有主排水沟。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通道中的积水通过侧排水沟流动至主排水沟中,方便后续工作人员对积水进行集中处理。
[0019]优选的,所述侧排水沟在竖直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通道中的积水由于重力沿倾斜的侧排水沟进入主排水沟中,积水不会集中在集水通道中造成反涌,侧排水沟在竖直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加快了排水效率。
[0021]优选的,所述主排水沟一侧连通有集水井。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排水沟内的积水流动至集水井中储存,工作人员定期对集水井进行清理排水;集水井的设置使积水集中储存且积水便于排出。
[00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水槽、集水通道、侧排水沟、主排水沟及集水井配合使隧道排水结构中的积水便于储存及排出,既保证了防水板的防水效果,又优化了隧道排水结构的排水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旨在显示隧道防水结构内部的俯视剖视图;
[0027]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围岩;11、集水通道;12、侧排水沟;13、主排水沟;14、集水井;2、喷射混凝土层;21、水槽;3、防水板;4、二次衬砌混凝土层;5、支撑板;6、钢板止水带;7、固定钉;8、混凝土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浇筑在围岩1内壁的喷射混凝土层2、固定在喷射混凝土层2内壁的防水板3以及模筑在防水板3内壁的二次衬砌混凝土层4。
[0032]如图2所示,在喷射混凝土层2与防水板3连接的弧形侧壁上竖直贯穿开设有水槽21,且水槽21在二次衬砌混凝土层4与防水板3连接的弧形侧壁上竖直贯穿开设,水槽21设置有多个,多个水槽21沿防水板3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开设。
[0033]如图3所示,在水槽21内设置有与水槽21配合使用的支撑板5,支撑板5为中空结构,支撑板5一侧与防水板3固定,位于喷射混凝土层2上的水槽21内的支撑板5背离防水板3的侧壁为网状结构,位于二次衬砌混凝土层4上的水槽21内的支撑板5与防水板3固定的侧壁为网状结构,支撑板5长度与水槽21长度相同;在支撑板5内设置有钢板止水带6,钢板止水带6沿水槽21长度方向设置且钢板止水带6长度与水槽21长度相同,钢板止水带6与支撑板5内壁固定。积水通过支撑板5进入水槽21,钢板止水带6及时阻止水继续向下渗漏。
[0034]如图1所示,在防水板3上穿设有多个固定钉7,固定钉7穿过喷射混凝土层2及二次衬砌混凝土层4设置,多个固定钉7沿防水板3的弧形壁面等间距设置;在喷射混凝土层2长度方向两端的侧壁上浇筑有混凝土封层8,混凝土封层8延伸至二次衬砌混凝土层4侧壁上。
[0035]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围岩1上水平开设有两个集水通道11,集水通道11位于隧道底部且集水通道11与水槽21连通,集水通道11长度与隧道长度相同;在围岩1上开设有多个侧排水沟12,多个侧排水沟12沿隧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且侧排水沟12在竖直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侧排水沟12较高的一端与集水通道11的侧壁连通,较低的一端连通有主排水沟13,主排水沟13位于两个集水通道11之间,且主排水沟13沿隧道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主排水沟13长度与隧道长度相同;在围岩1上竖直开设有集水井14,集水井14位于隧道一侧,集水井14与主排水沟13连通。
[0036]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
[0037]当隧道周围的环境水通过喷射混凝土层2逐渐向隧道内部下渗时,积水首先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包括浇筑在围岩(1)内壁的喷射混凝土层(2)、固定在喷射混凝土层(2)内壁的防水板(3)以及模筑在防水板(3)内壁的二次衬砌混凝土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混凝土层(2)与二次衬砌混凝土层(4)上均竖直开设有多个水槽(21),在围岩(1)上开设有集水通道(11),集水通道(11)位于隧道底部,集水通道(11)与水槽(2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21)内配合使用有中空的支撑板(5),支撑板(5)朝向围岩(1)的侧壁为网状结构,支撑板(5)沿水槽(21)长度方向竖直设置,支撑板(5)内设置有钢板止水带(6),钢板止水带(6)沿支撑板(5)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钢板止水带(6)与支撑板(5)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排水性的隧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混凝土层(2)与二次衬砌混凝土层(4)间设置有多个固定钉(7),固定钉(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亮张连军彭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隧盾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