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478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包括路基层和路面层,路面层设置在路基层上,且路基层的侧方突出于路面层的侧方,路面层侧方位于路基层的上端设有突出于路面层上端的路沿件,路基层的侧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排水井和多个第二排水井,路沿件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其的排水管,且排水管均竖向倾斜设置,多个排水管与多个第一排水井一一对应,排水管的上端与路面层连通,排水管的下端与对应的第一排水井内连通;每个第一排水井分别通过溢流管与对应的第二排水井内连通,第一排水井和第二排水井均与地下管网连通,其结构简单,可避免由于第一排水井排水不畅而导致的路面积水排除不及时的缺陷。水不畅而导致的路面积水排除不及时的缺陷。水不畅而导致的路面积水排除不及时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市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排水井多用于表面弱透水层和下部强透水层均比较深厚的地基,或含水层成层性显著,夹有许多透镜体和强含水带的地基中。由于多数工程的堤基均为多层地基,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在排渗措施的应用中以排水井的应用为广泛。而在市政道路城市交通中,路面排水系统的排水井常会有各种问题,尤其是在大雨量地区的部分路面,排水井往往容易被瞬时大雨量骤雨灌满甚至形成反涌,影响交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排水方便的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包括路基层和路面层,所述路面层设置在所述路基层上,且所述路基层的侧方突出于所述路面层的侧方,所述路面层侧方位于所述路基层的上端设有突出于所述路面层上端的路沿件,所述路基层的侧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排水井和多个第二排水井,所述路沿件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其的排水管,且所述排水管均竖向倾斜设置,多个所述排水管与多个所述第一排水井一一对应,所述排水管的上端与所述路面层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排水井内连通;多个所述第一排水井依顺序分为多组第一排水井组,且每组第一排水井组具有多个第一排水井,多个所述第二排水井和多组所述第一排水井组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排水井分别通过溢流管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排水井内连通,所述第一排水井和第二排水井均与地下管网连通。
[000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利用第一排水井对路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地下管网排出,而若第一排水井的内水位过高时,则通过溢流管溢流至第二排水井中进行过渡,避免第一排水井内满井导致路面积水排除不畅。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管靠近所述路面层的一端设有用以拦截渣滓的第一拦截网。
[000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避免渣滓进堵塞排水管或在第一排水井内沉积。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水井的上端设有第一井盖。
[000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将第一排水井的井口封闭以提高其安全性。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排水井的上端设有第二井盖。
[0011]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将第二排水井的井口封闭以提高其安全性。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排水井的下端低于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排水井的下端。
[001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雨量过大时,能有更多的雨水能排至第二排水井内过渡排放。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溢流管与所述第一排水井内连通的一端设有用以拦截渣滓的第二拦截网。
[001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避免渣滓堵塞溢流管或在第二排水井内沉积。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的结构简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二排水井与对应所述第一排水井组内多个第一排水井的连接图。
[0018]图中:1路基层、2路面层、4路沿件、3第一排水井、5排水管、8第二排水井、6第一拦截网、7第一井盖、8第二排水井、9溢流管、10第二井盖、11第二拦截网、12绿化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包括路基层1和路面层2,所述路面层2设置在所述路基层1上,且所述路基层1的侧方突出于所述路面层2的侧方,所述路面层2侧方位于所述路基层1的上端设有突出于所述路面层2上端的路沿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层1的侧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排水井3和多个第二排水井8,所述路沿件4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其的排水管5,且所述排水管5均竖向倾斜设置,多个所述排水管与多个所述第一排水井一一对应,所述排水管5的上端与所述路面层2连通,所述排水管5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排水井3内连通;多个所述第一排水井3依顺序分为多组第一排水井组,且每组第一排水井组具有3

5个第一排水井3,多个所述第二排水井8和多组所述第一排水井组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排水井3分别通过溢流管9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排水井8内连通,所述第一排水井3和第二排水井8均与地下管网连通,如此可利用第一排水井对路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地下管网排出,而若第一排水井的内水位过高时,则通过溢流管溢流至第二排水井中进行过渡,避免第一排水井内满井导致路面积水排除不畅。
[002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管5靠近所述路面层2的一端设有用以拦截渣滓的第一拦截网6,如此可避免渣滓进堵塞排水管或在第一排水井内沉积。
[002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水井3的上端设有第一井盖7,所述第二排水井8的上端设有第二井盖10,还可将第一排水井和第二排水井埋入地下设置,此时地表可设置绿化层。
[002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排水井8的下端低于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排水井3的下端,如此使得雨量过大时,能有更多的雨水能排至第二排水井内过渡排放。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溢流管9与所述第一排水井3内连通的一端设有用以拦截渣
滓的第二拦截网11,如此可避免渣滓堵塞溢流管或在第二排水井内沉积。
[0025]其中,所述第一拦截网和第二拦截网均为排水网。
[0026]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多级排水井结构,包括路基层(1)和路面层(2),所述路面层(2)设置在所述路基层(1)上,且所述路基层(1)的侧方突出于所述路面层(2)的侧方,所述路面层(2)侧方位于所述路基层(1)的上端设有突出于所述路面层(2)上端的路沿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层(1)的侧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排水井(3)和多个第二排水井(8),所述路沿件(4)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其的排水管(5),且所述排水管(5)均竖向倾斜设置,多个所述排水管与多个所述第一排水井一一对应,所述排水管(5)的上端与所述路面层(2)连通,所述排水管(5)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排水井(3)内连通;多个所述第一排水井(3)依顺序分为多组第一排水井组,且每组第一排水井组具有多个第一排水井(3),多个所述第二排水井(8)和多组所述第一排水井组一一对应,每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静王宇黄勇韩荔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