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生成器,后处理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93964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氨生成器,包括外壳和多个片状载体,外壳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片状载体连接于外壳之内,且相邻的片状载体之间形成连通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气流通道,片状载体的表面覆盖有催化涂层。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通过氨气代替尿素,避免了结晶问题的发生,保证排气装置有效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后处理系统和车辆,包括排气装置、氨气喷嘴、反应气源和上述的氨生成器;氨气喷嘴连通于排气装置;氨生成器中,外壳的出气口与氨气喷嘴连通;反应气源连通于外壳的进气口。其直接喷射氨气参与尾气处理过程,不会产生结晶,进而不会产生因结晶堵塞排气装置和氨气喷嘴的问题。会产生因结晶堵塞排气装置和氨气喷嘴的问题。会产生因结晶堵塞排气装置和氨气喷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氨生成器,后处理系统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尾气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氨生成器、后处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国家对汽车排放做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限值下降了82.1%之多。为了应对越发严格的排放规定,一般会在排气管道内某些特定的位置喷洒尿素液体,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尿素热解不充分的现象,在尿素喷嘴处或者排气管道处会产生结晶,随着时间的延长,结晶量逐渐增加,造成喷嘴失效,甚至还会造成排气系统的堵塞,进而产生后处理系统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氨生成器、后处理系统及车辆,旨在保证尾气处理效果的同时,避免出现结晶堵塞排气装置和喷头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氨生成器,包括:
[0006]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以及
[0007]多个片状载体,所述片状载体连接于所述外壳之内,且相邻的所述片状载体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气流通道,所述片状载体的表面覆盖有催化涂层。
[000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片状载体相互平行设置。
[000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的进气端形成有内径沿气流方向逐渐扩张的扩张段,所述外壳的出气端形成有内径沿气流方向逐渐收缩的收缩段。
[00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氨生成器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于所述外壳的外周,所述加热器的热源来自于排气装置。
[0011]本申请提供的氨生成器,可将反应气体由进气口引入外壳之内,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气体在片状载体表面的催化涂层的作用下产生氨气,并从出气口排出,进而能为排气装置提供氨气供给。本申请的氨生成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通过氨气代替尿素,避免了结晶问题的发生,保证排气装置有效运行。
[001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一种后处理系统,包括:
[0013]排气装置;
[0014]氨气喷嘴,连通于所述排气装置;
[0015]上述的氨生成器,所述氨生成器中,所述外壳的出气口与所述氨气喷嘴连通;以及
[0016]反应气源,连通于所述外壳的进气口。
[0017]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应气源包括一个第一储罐,所述第一储罐用于存储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所述后处理系统还包括调压装置,所述调压装置与所述第一储罐连接;
[0018]或者,所述反应气源包括两个第二储罐,其中给一个所述第二储罐用于存储氢气,另一个所述第二储罐用于存储氮气,所述后处理系统还包括调压装置,所述调压装置与所述第二储罐连接。
[0019]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氨生成器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于所述外壳的外周,所述加热器内形成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的进口通过进气管连通于所述排气装置,所述气体通道的出口通过出气管连通于所述排气装置,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出气管出气端的上游。
[0020]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以及沿气流方向顺次串联于排气管上的颗粒物捕集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连通于所述颗粒物捕集器的出气段。
[0021]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和所述片状载体均为金属构件。
[0022]本申请提供的后处理系统,通过采用上述的氨生成器,向氨生成器中引入反应气源中的气体,在氨生成器中产生氨气,通过氨气喷嘴直接将氨生成器中的氨气喷向排气装置中,氨气直接与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形成氮气和水。本技术的后处理系统直接喷射氨气参与尾气处理过程,不会产生结晶,进而不会产生因结晶堵塞排气装置和氨气喷嘴的问题。
[0023]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处理系统。
[0024]本申请提供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后处理系统,避免了结晶堵塞排气装置和氨气喷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后处理系统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采用的氨生成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的A

A剖视图;
[0029]图5为图3的B

B剖视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四采用的氨生成器和排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0、氨生成器;110、外壳;111、进气口;112、出气口;113、扩张段;114、收缩段;120、片状载体;130、气流通道;140、加热器;150、进气管;160、出气管;
[0033]200、排气装置;210、排气管;220、颗粒物捕集器;230、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240、稀燃NO
X
捕集装置;250、氧传感器;260、高温传感器;270、氮氧传感器;280、压差传感器;
[0034]300、氨气喷嘴;
[0035]400、反应气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7]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氨生成器进行说明。所述氨生成器100,包括外壳110和多个片状载体120,外壳110具有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片状载体120连接于外壳110之内,且相邻的片状载体120之间形成连通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的气流通道130,片状载体120的表面覆盖有催化涂层。
[0038]本实施例提供的氨生成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将反应气体由进气口111引入外壳110之内,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气体在片状载体120表面的催化涂层的作用下产生氨气,并从出气口112排出,进而能为排气装置200提供氨气供给。本申请的氨生成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通过氨气代替尿素,避免了结晶问题的发生,保证排气装置有效运行。
[0039]另外,由于本申请中片状载体的表面积大,且占用空间小,可进行高密度的布置,进而能够大幅增加反应气体(N2和H2)与催化涂层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
[0040]需要理解的是,上述的“片状载体”可以是平直的片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弯曲度,或在平直片体上设置波浪状、锯齿状等形态的凸起,只要使载体大致呈片状即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0041]可选的,催化涂层的材质为La2Ce2O7,其为50%氧化镧掺杂的氧化铈。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生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以及多个片状载体,所述片状载体连接于所述外壳之内,且相邻的所述片状载体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气流通道,所述片状载体的表面覆盖有催化涂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生成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片状载体相互平行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进气端形成有内径沿气流方向逐渐扩张的扩张段,所述外壳的出气端形成有内径沿气流方向逐渐收缩的收缩段。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生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氨生成器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于所述外壳的外周,所述加热器的热源来自于排气装置。5.一种后处理系统,包括:排气装置;氨气喷嘴,连通于所述排气装置;如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氨生成器,所述氨生成器中,所述外壳的出气口与所述氨气喷嘴连通;以及反应气源,连通于所述外壳的进气口。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气源包括一个第一储罐,所述第一储罐用于存储氮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振兴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