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3615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属于沉淀池技术领域,所述池本体左侧设置配水槽,池本体与配水槽通过池本体左端的穿孔墙上的墙孔连通,池本体上部设置集水槽、中部设置呈阵列排布的斜管、底部设置污泥斗,所述污泥斗底部设置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污泥泵,所述墙孔的底端高度与所述污泥斗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沉淀池
,尤其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有很多种,斜管沉淀池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如图3所示,斜管沉淀池的中部设置斜管。含有泥沙和沉淀物的污水从斜管沉淀池的一侧底部进入,通过溢流的方式从斜管底部进入斜管,再从斜管的顶部溢出,最后通过设置在斜管沉淀池上部的集水槽流出。大部分泥沙和沉淀物从底部进入斜管沉淀池后即沉入斜管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斗内,少部分泥沙和沉淀物在斜管中由下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逐步沉淀在斜管的管壁上,这部分泥沙和沉淀物堆积后重力增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管的管壁落入污泥斗中。
[0003]目前使用的斜管沉淀池还存在以下不足:
[0004]1.斜管沉淀池的一侧设置穿孔墙,穿孔墙的墙孔的底端高度略高于污泥斗顶端的高度或与污泥斗顶端平齐,污水经由墙孔进入配水区时,会将污泥斗中的污泥冲起,严重影响沉淀效果。
[0005]2.斜管沉淀池穿孔墙一侧的斜管与穿孔墙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污水从穿孔墙进入配水区时,有部分污水进入该三角形区域形成竖直方向的紊流,竖直方向的紊流会改变该三角形区域及其附近区域水流的均匀性,导致这些区域内的水流出现流速变化,部分水流流速增加,部分水流流速降低。流速增加的水流导致一部分泥沙和沉淀物还没有来得及沉淀就进入了上层的清水区,严重影响沉淀效果。
[0006]3.斜管通过斜管固定组件安装在斜管沉淀池的内壁上,斜管覆盖住了斜管沉淀池的整个横截面。当斜管沉淀池下方的设备(例如排泥管和污泥泵)需要维修或保养时,维保人员需要将斜管整个拆除才能进入斜管下方区域,不仅非常不便,而且严重降低了维保效率。
[0007]4.斜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内底部会被泥沙和沉淀物堵塞,严重影响沉淀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解决现有的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沉淀效果较差和维保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9]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包括池本体,所述池本体左侧设置配水槽,池本体与配水槽通过池本体左端的穿孔墙上的墙孔连通,池本体上部设置集水槽、中部设置呈阵列排布的斜管、底部设置污泥斗,所述污泥斗底部设置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污泥泵,所述墙孔的底端高度与所述污泥斗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

0.5m,所述斜管的底部左侧水平设置左挡水板,所述左挡水板的周缘与池本体的前后内壁、穿孔墙和斜管固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墙孔的底端高度与所述污泥斗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6m。
[0012]进一步的,所述斜管的底部右侧水平设置右挡水板,所述右挡水板的周缘与池本
体的前后内壁、右侧壁和斜管固接,右挡水板上设置人孔,所述人孔内设置人孔盖。
[0013]进一步的,所述池本体内设置第一爬梯和第二爬梯,所述第一爬梯的两端分别与池本体的右侧壁上部和右挡水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爬梯的两端分别与人孔的下表面和污泥斗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池本体内在斜管的下方设置水平的管网,所述管网的入口端设置穿过池本体的右侧壁设置在池本体外部,管网与池本体的前后侧壁固接,所述管网竖直设置多个与其连通的喷嘴,所述喷嘴的喷口方向指向对应的斜管的底部开口。
[0015]进一步的,所述喷嘴为气体喷嘴或液体喷嘴。
[0016]本技术的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的墙孔的底端高度与污泥斗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

0.5m。污水经由墙孔进入配水区时,不会将污泥斗中的污泥冲起,大大提高了沉淀效果。
[0018]本技术的斜管的底部左侧水平设置左挡水板,左挡水板的周缘与池本体的前后内壁、穿孔墙和斜管固接。由于左挡水板的阻挡,污水无法进入斜管与穿孔墙形成三角形区域,大大减小了竖直方向的紊流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沉淀效果。
[0019]本技术的斜管的底部右侧水平设置右挡水板,右挡水板的周缘与池本体的前后内壁、右侧壁和斜管固接,右挡水板上设置人孔,人孔内设置人孔盖。当需要对排泥管和污泥泵等设备维保时,维保人员先关闭斜管沉淀池的进水,通过污泥泵将池本体内的污水和污泥排出,再通过人孔进入池本体底部对排泥管和污泥泵等设备进行维保。
[0020]本技术设置管网,管网能够与外部高压气源或高压水源连通。当斜管内底部堵塞时,工作人员先关闭斜管沉淀池的进水,通过污泥泵将池本体内的污水和污泥排出,再将外部的高压气源或高压水源引入管网经喷嘴喷出,高压空气或高压水将斜管内底部的堵塞物冲开,保证了沉淀池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管网与喷嘴连接俯视图;
[0023]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斜管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和2所示,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包括池本体1,所述池本体1左侧设置配水槽2,池本体1与配水槽2通过池本体1左端的穿孔墙3上的墙孔31连通,池本体1上部设置集水槽8、中部设置呈阵列排布的斜管4、底部设置污泥斗6,所述污泥斗6底部设置排泥管61,所述排泥管61上设置污泥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墙孔31的底端高度与所述污泥斗6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

0.5m,所述斜管4的底部左侧水平设置左挡水板41,所述左挡水板41的周缘与池本体1的前后内壁、穿孔墙3和斜管4固接。
[0027]本技术的墙孔的底端高度与污泥斗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

0.5m。污水经由墙孔进入配水区时,不会将污泥斗中的污泥冲起,大大提高了沉淀效果。
[0028]本技术的斜管的底部左侧水平设置左挡水板,左挡水板的周缘与池本体的前后内壁、穿孔墙和斜管固接。由于左挡水板的阻挡,污水无法进入斜管与穿孔墙形成三角形区域,大大减小了竖直方向的紊流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沉淀效果。
[0029]所述墙孔31的底端高度与所述污泥斗6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6m。
[0030]所述斜管4的底部右侧水平设置右挡水板42,所述右挡水板42的周缘与池本体1的前后内壁、右侧壁和斜管4固接,右挡水板42上设置人孔421,所述人孔421内设置人孔盖422。
[0031]当需要对排泥管和污泥泵等设备维保时,维保人员先关闭斜管沉淀池的进水,通过污泥泵将池本体内的污水和污泥排出,再通过人孔进入池本体底部对排泥管和污泥泵等设备进行维保。
[0032]所述池本体1内设置第一爬梯51和第二爬梯52,所述第一爬梯51的两端分别与池本体1的右侧壁上部和右挡水板42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爬梯52的两端分别与人孔421的下表面和污泥斗6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包括池本体(1),所述池本体(1)左侧设置配水槽(2),池本体(1)与配水槽(2)通过池本体(1)左端的穿孔墙(3)上的墙孔(31)连通,池本体(1)上部设置集水槽(8)、中部设置呈阵列排布的斜管(4)、底部设置污泥斗(6),所述污泥斗(6)底部设置排泥管(61),所述排泥管(61)上设置污泥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墙孔(31)的底端高度与所述污泥斗(6)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

0.5m,所述斜管(4)的底部左侧水平设置左挡水板(41),所述左挡水板(41)的周缘与池本体(1)的前后内壁、穿孔墙(3)和斜管(4)固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墙孔(31)的底端高度与所述污泥斗(6)的顶端高度的差值为0.36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处理用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4)的底部右侧水平设置右挡水板(42),所述右挡水板(42)的周缘与池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森
申请(专利权)人:池州得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